忆恩师吴耕民教授

沈德绪

我跟随吴师从1943年到1991年他逝世为止,在他身边连续学习和工作长达48年,在他众多弟子中,唯我是与他相处时间最长的学生,因此,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受到的教益也特别大。在吴耕民老师100周年诞辰纪念日到来之际,我怀着十分崇敬与感恩的心情来回忆他的高尚品德和事业成就,特别是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早先我喜欢大自然,爱好园艺植物。在高中阶段,闻知我国园艺界泰斗、著名的吴耕民教授,就十分仰慕,从师心切。因此在江西高中毕业参加全省会考时,我以第一志愿报考了浙江大学园艺系。我有幸以第一名保送录取,从而在吴师门下学习,如愿以偿,喜出望外,这就成为我一生的理想转折和事业开端。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从江西赣州到贵州遵义,经过艰难困苦,长途跋涉,冒险前往浙江大学湄潭分校报到,高兴地见到了向往已久的吴耕民老师。他平易近人,爱护学生,亲切照拂,关怀备至,从各方面给我以温暖、鼓励和帮助。在艰苦的条件下,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由此我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前途,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开始走上了热爱的园艺道路。

当时吴师十分亲切地教我们一班15位从四面八方逃难来就读的同学,他教我们果树园艺和蔬菜园艺。他博学多才,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又有深湛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能理论联系实际,言词生动幽默,内容深入浅出,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传授给我们园艺知识,同时还培养了我们的专业兴趣。所以听讲时,大家都聚精会神,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现场指导,他都亲身示范。在进行果树修剪时他得心应手,出神入化,令人敬佩。许多生动活泼的场面,至今还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湄潭则是山清水秀,环境幽静,犹如世外桃源。吴老师当时家住风景如画的湄江畔,一所四合院的简陋平房,泥墙板壁,薄瓦砖地,室里摆设整齐清洁,简单朴素,给人一种高雅舒适的感觉。他穿着布衣长袍,光头不留长发,他风趣地说,这是效法他老师鲁迅先生反对封建,剪去辫子的“革命行动”。那时烧的是柴炭灶,用的是生铁锅,生活节约朴实,但十分强调勤劳。在他居屋的北侧,有一个长条形的小园地,在篱笆的竹门架的横匾上,他亲笔写着“耕读园”三个字。他说这三个字的意思是,从事园艺工作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要亲自参加劳动实践,通过劳动才可积累实践经验,而且还可以丰富生活,锻炼体魄,并能养成勤俭习惯。他说:“劳动才知粮棉油,瓜菜果来之不易。”他对劳动人民怀着深切同情之心,所以他将原名润苍改为耕民,就是指“耕耘为民”之意。他常提到的先贤圣句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吴老师那富有哲理的教导,思想、言行举止都使我深受教育,是我学习的楷模,使我十分敬佩。

在湄潭读书时,学生经济无来源,生活很艰苦,为了使我们得到一些微薄的收入,开展了勤工俭学的活动,使我们得到一些资助来支付最低的生活必需开支。当时我们都是公费生,伙食标准很低,要改善生活,必须自力更生。那时正因为我是园艺系学生,而被选为学生自治会的生产部长,希望我能结合专业,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发展蔬菜生产来改善生活。我就凭着对园艺的浓厚兴趣和吴师的直接指导,初步掌握了育苗、栽培管理和种子繁殖等一系列的操作技术,并且栽种他亲手引种的一些新兴的蔬菜种类,如番茄、甘蓝、洋葱等。对此我感到新奇而高兴。他还鼓励说:“园艺学科是应用科学,要强调实践,要亲自动手,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还需不怕失败,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在反复实践中就会不断改进和提高,就会最终获得成功。”我具有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使我满怀信心,再通过自己主观努力,终于取得了蔬菜大丰收。同时充分利用蔬菜的边皮碎料来饲养猪和羊,从而显著提高了学生们的伙食水平。1944—1945年间,竺可桢校长从遵义来到湄潭,十分关心学生健康,看到学生伙食好而感到惊奇,问原因何在。我们回答是利用了荒土地,开拓了蔬菜生产。为此事,我受到竺校长的赞扬,事后并授予有“自力更生”四字的大功奖奖状,我也获得了同学们的好评。双重的鼓励,使我干劲更足,同时,我在实践中也不断得到提高,也受到老师们的称赞,所有这些都是吴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正确指导的结果。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举国同庆,万民欢腾。次年,浙江大学从贵州迁回杭州原址复学。我那时是农学院园艺系四年级学生,在华家池从敌人破坏的废墟中建起来的校舍上课和生活,在新办起的园艺场劳动实习。那时的华家池十分荒凉,生活也仍然十分艰苦,但是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并未消减。毕业时,由于我取得较为优秀的学业成绩,同时不怕苦,肯劳动,受到吴师的赏识,而且我也受到其他教师的赞扬。在我大学学习阶段,他一直是园艺系的系主任,所以当我在1947年夏毕业时,就被选留为他的助教,直到他1991年11月逝世前,一直与他朝夕相处,达48年之久。

我一生有幸遇到三位杰出的校长和一批优秀的教师,尤其是受到吴师的影响最深,使我把教师作为我的第一职业选择,把园艺事业作为我的第一专业爱好,从此确立了我的志愿,确定了我应走的道路,誓志要在教学岗位上为园艺事业做出贡献。

在我留任为他的助教次年,即1948年,他的次子吴光林也在本校园艺系毕业留任助教,于是我们俩就成为他工作上的左右手,共同完成果树园艺和蔬菜园艺的助教任务。他希望我进一步联系生产实际,吩咐我兼管园艺场,我也毫不推却,乐于接受他给我的任务。从此,我有更多的机会联系工农群众和生产实际,给我创造了积累知识和经验的条件。毕业后的7年,我住在园艺场与工人们生活在一起,这使我得益匪浅,通过实践锻炼,使我走上讲台毫不畏惧。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国家开始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通过不断改革,到处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令人欢欣鼓舞,吴师也乐赞人民得到了解放。虽然他在不少政治运动中遭受到许多不公正的待遇,在精神上受到讽刺和侮辱,但他始终坚定不移,从不计较,相信真理必定能经得起检验。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无故被迫离开了讲台,尽管如此,他对园艺事业的强烈热爱和兴趣并未减弱,而在另一工作侧面来悉心致力于继续写作笔耕,从不灰心,永不罢休。他的强烈事业心和顽强精神有目共睹,深得园艺界同行们的赞赏。从那时起到他逝世前的30多年时间里,他长年累月地埋头著述,先后出版有《栗枣柿栽培》《木本食用油料作物栽培》《中国温带果树分类学》等著作,甚至当他已是80多高龄时还不断写作,到88岁时,写成了多达150万字的《中国温带落叶果树栽培学》。但是时遇不幸,出书困难,他嘱咐我要为他这最后的心血不致白费而努力争取出版,我当然遵令照办。令人费解,确实出书如此困难,不仅花费了写作的心血,还得支付出版费用。经过几番周折,多方设法,希望得到出版经费赞助,在失望之时,终于在他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上级领导特批的两万元无偿资助和贴进他应得的稿费的情况下,才最后由浙江科技出版社接纳排印,并终于在1994年出版问世。但遗憾的是,他生前未能目睹他的手稿付梓,现在只能贡之于在天之灵了。吴师终身执笔写作,已出版著作41本,发表论文40篇,以及许多科普文章和译文,合计1000余万字,是留给后人的极为丰富的园艺知识遗产。

吴师早年赴日留学,而后又赴欧洲考察,足迹遍及法、比、英、俄等国,学习到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引进了许多优良的品种,广泛传播园艺良种和技术,对我国园艺教学、科研和生产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十分认真地关照我们“要种植好、繁殖好,还要推广好。要让生产者受益,消费者满意”。在蔬菜方面,他引进的有洋葱、番茄、甘蓝等种类品种。在果树方面引进的桃、梨良种和栽培方法,在陕西武功、贵州湄潭和浙江杭州等地生产都取得明显成效。他运用近代园艺科学,开创性地调查研究中国果树蔬菜的生产经验,足迹遍及我国16个省区市。在此期间,他发掘了许多地方的优良品种,总结了群众的丰富经验,同时传播科技知识、推广良种良法,从而促进了生产发展。

记得在1948年秋冬,跟随吴师指导学生蔬菜实习时,在杭州古荡农家发现生长快、抗性强,根部有一半长在地上的萝卜品种。他形象地指出这是“立体生长”,是一种很好的丰产特性。我在他的指导下,事后亲自选来50个萝卜留种,有人见之新奇,一夜之间不翼而飞,于是再次引来30个萝卜,浇上肥料以防再窃,终于在次年第一次收到种子。以后经连续7年的系统选种和移植采种,提高了种性,在当时亩产量近万斤,能比当地的钩白萝卜增产30%,而且浓茂的叶丛又正是很好的青饲料,全身都可利用。吴师根据所在地方和学校以及萝卜的特征特性,由他巧妙地定名为“浙大长萝卜”。从1954年起,在全国范围引种推广,直到现在,浙农大每年繁殖数以万斤计的“浙大长萝卜”种子,在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吴师有预见性的发现。

我有幸在他身旁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在与他长期接触中,他不仅传授了园艺知识和经验,使我在业务上得到不断提高,而且他在为人处事上的崇高品德,也使我受到深刻教育和启发。他教导我们要“责己重而责人轻,严以律己,乐于助人,诚以待人”。他自己则勤俭节约,清风亮节,对人则慷慨帮助,关怀备至,历来为师生们所称颂。他还说“心情开朗气度大,无忧不愁身体好”。他对人宽宏大量,在教学上有问必答,谆谆教导,平易近人,谈笑风生。与他相处,总觉得气氛活跃,富有生机,令人兴奋。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做到为人师表,甚至点点滴滴也要做得尽善尽美。他有严格的生活制度,定时作息,饮食上注意定时定量,不求奢侈,但求营养,每天行万步路,坚持锻炼,长期洗温水澡,持之以恒。他反对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他说“烟酒是害命伤财的毒物,染上恶习,浪费金钱,摧残身体,得不偿失”,所以在他直接教导下的学生中,除极个别人吸烟饮酒外,绝大多数人是没有这种坏习惯的,而且同样,他的早期学生对烟酒嗜好也持反对的态度。

吴师早年留学日本并赴欧洲考察。1943—1949年曾任民国教育部部聘教授、农业部顾问,1952年后任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一级教授。他曾先后在金陵大学、中央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农学院和南通农学院等院校兼课,还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园艺学会第一届学术委员、中国柑橘协会名誉理事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届全国政协特邀委员。1986年被推选为中国园艺学会名誉理事长,由此可见他的学术地位和政治地位。

吴师参加创建的中国首批园艺学术机构包括: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园艺系(1921年)、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系(1927年)、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园艺系(1935年)、浙江省园艺试验场(1937年)等。1939年春发起成立中国园艺学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吴师无愧是中国园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闻名国内外的著名园艺学家,在长达7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在园艺教学、科研的园地里,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为祖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新人,弟子万千,为我国园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对党怀有深厚的感情,始终不渝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在91岁高龄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一生的政治归宿。

吴师十分谦虚谨慎,从不骄傲自满。当他已进入年迈力衰阶段,仍然笔耕不断,直到生命止息,辛勤耕耘了一生。他还以“唯有鞠躬尽我瘁,聊效献曝乐余岁”勉励自己和他的弟子们。他还说“写作是他的爱好,写作能使人长寿,长寿才能再写作”。他年老志高的豪言壮语,深深打动了我们后辈学子,令人鼓舞效法。他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要青出于蓝胜于蓝,在年龄上超过我,在写作上超过我”,他的一切都使我受之不尽,用之不竭,他那崇高的形象,使我惭愧地感到望尘莫及。在纪念吴耕民老师100周年诞辰之际,我要以实际行动来遵循他的嘱咐,继承他的事业,沿着他创建的园艺事业的光辉道路奋勇前进。

(作者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已故。本文原载《纪念吴耕民教授诞生一百周年论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