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

前言

伊索寓言是我国最早介绍的古希腊文学作品。《文汇报》1979年6月13日载有吴德铎同志的《“伊索寓言”与我国史册》一文。作者说:早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北魏时代崔鸿记录的一段故事,与伊索寓言中《农夫的儿子们》的情节相似(见北宋时的《太平御览》卷三四九),原文为:


白兰王吐谷浑阿柴临卒,呼子弟谓曰:“汝等各奉吾一只箭,将玩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延曰:“汝取一只箭,折之。”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只箭折之。”延不能折。柴曰:“汝曹知: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卒。


《魏书》卷一百一中的《吐谷浑传》也记有:


阿豺有子二十人,纬代,长子也。阿豺又谓曰:“汝等各奉吾一只箭,折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延利曰:“汝取一只箭折之。”慕延利折之。又曰:“汝取十九只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


我们不敢肯定这个故事是模仿伊索寓言,也许是巧合。

伊索寓言在明代,有利马窦的翻译。1625年(明代天启五年)又有由法国耶稣会会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e)口授、张赓笔传的二十来个伊索寓言,取名《况义》,据说曾在西安刻印。此书国内有三种抄本。最好的抄本现存巴黎国家图书馆。我们曾托人自该图书馆弄到缩微照片。几百年来,伊索寓言最为我国人民所喜爱。全本有汪原放译的《伊所伯的寓言》(根据汤森Townsend的英译本,亚东图书馆,1929)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伊索寓言》(根据法国版希腊原文,1963)。上海将出版方平同志的译本,由黄永玉同志作插图。我们几个人合译了一个全本(根据德国版希腊原文)。各种全本都有寓言三百五十个左右,其中三百个是相同的。

北京大学编写的《欧洲哲学史》第一章第一节的题目是:“《伊索寓言》中反映的奴隶哲学”。编者认为,伊索寓言反映了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后2世纪末的希腊罗马奴隶及下层劳动群众的思想要求。他的根据是公元前1世纪人菲德路斯的一句话。菲德路斯是一个奴隶,后来获释。他编有五卷本拉丁文诗体的《伊索式寓言》。他曾在该书第三卷的“序诗”中说:“受压迫的奴隶想要吐露而又不敢吐露的情感,就用寓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借虚构的笑话来避免非难。”伊索本人是一个奴隶,后来获释。他的寓言可能只有很少几个流传下来。伊索寓言的另一个编纂者巴布利乌斯也是奴隶出身,传下两卷希腊文诗体的《伊索寓言》。在伊索的名义下传下的“伊索寓言”,广泛流传于古代的奴隶和劳动人民中间。由此看来,伊索寓言是反映了奴隶的思想情感。但现存的寓言中塞进了许多奴隶主的思想。究竟哪一些是奴隶的作品值得研究。

自从《欧洲哲学史》出版以来,有人对这个论点表示赞同,也有人不同意。希望今后能从史料方面提供证据,对这个论点加以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