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解剖、生理
气管始于环状软骨下缘,约相当于第6颈椎水平,向下至胸骨角平面、第4~5胸椎处分叉为左、右主支气管。气管管壁分为黏膜、黏膜下和外膜三层。黏膜表面覆盖纤毛柱状上皮,由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基细胞、刷细胞和弥散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等组成;其中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可黏附吸入空气中的灰尘颗粒,纤毛细胞的纤毛不断向咽部摆动将黏液与灰尘排出,以净化吸入的气体;基细胞位于上皮深部,是一种未分化的细胞,有增殖和分化能力,可分化形成前述两种细胞;在其游离面具有许多带微绒毛的刷细胞,这些细胞在其基部具有传入神经末梢,被认为是感受体;神经内分泌细胞由于其胞质内有许多致密核心颗粒,故又称小颗粒细胞。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与外膜无明显分界。外膜主要由16~20个马蹄形的透明软骨构成管壁支架,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软骨间有弹性纤维组成的筋膜相连,保持了持续张开状态,并有收缩能力;40岁以后此软骨可发生钙化,马蹄形软骨的缺口位于气管后壁,缺口处有弹性纤维组成的韧带和平滑肌束。在气管腔内形成的一锐性隆起,称为隆嵴。
气管分为颈段或胸外段气管及胸内段气管两部分。颈段气管自环状软骨下缘至胸腔入口,其下方的外侧壁及前壁紧贴甲状腺的左、右叶及峡部;颈段气管的中、后1/3处毗邻颈总动脉及颈静脉;颈段气管的左后方为食管,其可随同后方的气管膜突入到气柱内。胸内段气管包括自胸腔入口至气管分叉前的一段气管,其后方稍偏左为食管,其余与纵隔内的大血管相毗邻;在胸腔入口处,左侧颈总动脉位于气管的左侧;气管的左侧后方为左锁骨下动脉,它向前外方左第一肋骨方向走行;气管的正前方或稍偏右为无名动脉,无名动脉的右外方为右侧无名静脉的横断面,前方为左侧无名静脉,自左侧越过中线向右呈横向走行,略呈弧形,凹面在后;右肺尖与气管右侧壁的后半部或后1/3相接,大多数人右肺亦与气管后壁的1/3到2/3相接触;稍下层面,气管的前壁及左侧壁与主动脉弓相邻,右侧则为奇静脉弓;在接近隆嵴的层面,气管的左侧组成主肺动脉窗的底部。气管与上述这些血管之间皆有纵隔脂肪组织分隔,分界清晰,可衬托出纤细的气管壁厚度,特别是较肥胖的患者;瘦小的患者,因无足够的纵隔脂肪,亦可能分界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