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着中庸的美与丑:中国民族性研究随笔
- 沙莲香
- 585字
- 2025-02-18 10:12:15
步入社会心理学学科
东渡扶桑的直接目的是去进修社会心理学。当时是20世纪80年代之初,国内在京津沪等地开始有了社会心理学的学术活动,鲁玉老师、孙昌龄老师、孔令智老师、时蓉华老师等多位前辈,是最早的学术引导力量。
1982年我去东京大学进修社会心理学,这在当时虽然是自己对于社会心理学的执着与衷情,然而对社会心理学却知之甚少。这个先天不足的状况要求我必须在社会心理学上狠下功夫。因此,我在东京大学的两年里用了相当多的力量,用心阅读有关社会学、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著作。
1984年回国上课,与当时的哲学系学生讨论社会心理问题。成为研究生指导教师之后又必须竭力指导学生完成培养方案。然而,大学教师是必须进行科学研究的,通过自己的研究不断提升研究能力和学生论文写作的指导能力。指导教师进行一定的写作并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也就成了一种必需而不是可有可无的。
本书中收录的附文主要是30来年教师生涯以降所写作与发表的部分文章。多年之后阅读这些文字,感到文字背后的“思境”是其时其思之下的东西,若在“当下”是再也写不出来了的。其中的早期文章因为没有保存在个人电脑中而是通过网络搜索下载的,因此,这里的下载稿件在文体或语句构成上和原稿是有所脱节的。此外,每篇文章都省略了关键词和参考文献。
这些文章大致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社会心理学基础理论的思考,以及对社会心理现象的量化研究;二是关于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