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络教育政策变迁: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到MOOC
- 郭文革
- 5115字
- 2025-02-20 00:51:31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篇章结构
本书主要采纳了认知理论所倡导的内容分析和案例分析方法。通过文献搜集、正式和非正式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式,收集了网络教育政策文件、《中国远程教育》等杂志对网络教育试点的系列报道、新华网等媒体对网络教育发展态势的新闻报道材料、网络教育领域的专家意见,以及典型案例等。
然后,笔者采用编年表法、案例分析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网络教育试点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网络教育的认知和观点的变化。从时间序列、网络办学模式的几个主要方面,分析了政策认知和实践认知的变迁。
一、资料收集
本书主要采用了三种资料收集的方法:文献搜集、访谈法、参与式观察与参与式实践。通过这三种方式,笔者收集到比较丰富的中国网络教育试点资料,还原了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政策变迁的过程,对政策变迁做出了解释。
(一)文献搜集
文献搜集工作主要搜集了教育部政策文件、对中国网络教育专家的访谈、对中国网络教育典型事件的报道和分析,以及国外网络教育的有效经验等。
1. 政策文件
2005年2月底,笔者在教育部档案处对2004年以前的远程教育试点政策文件进行了整理和记录。后来,通过访问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网站、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网站、全国高校精品课程评选网站、中国远程教育网等网站,以及使用搜索引擎,系统地搜集到中国网络教育试点启动后近10年的主要政策文件。
2. 对中国远程教育试点的报道和各类访谈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的前身是中央电大的学术期刊,随着试点工作的进展,杂志改为现名。作为中国远程教育方面的核心期刊,这本杂志见证了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历程。杂志分两本:一本是远程教育资讯,包含对试点进展情况的报道,以及对实践者的访谈;另一本是学术期刊,刊登远程教育方面的学术性研究论文。
《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和《电化教育研究》等教育技术类的核心期刊,也是笔者收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文献资料的主要来源。
3. 定期访问几个固定的网站
由于网络教育从业者的特殊技术背景,网络教育政策几乎都能从网上搜索找到。另外,国外一些重要的网络教育组织和研究机构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为分享国际网络教育实践经验带来了便利,也为笔者收集资料提供了方便。在几年的研究过程中,下面的三个网站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 中国网络教育:www.chinaonlineedu.com.
• 美国斯隆基金会高质量的网络教育联盟:www.sloan-c.org.
• 西部州长大学的在线期刊《远程学习管理》:http://www.westga. edu/%7Edistance/ojdla/browsearticles.php.
(二)访谈
笔者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梳理,不断地形成自己对中国网络远程教育发展过程的分析思路。在本书研究期间,为了求证这些分析思路,笔者对网络教育领域的官员和专家进行了长期的正式和非正式访谈。通过访谈,不断修正本书对远程教育政策变迁的解释框架,形成了认知推动政策变迁的分析思路。
(三)参与式观察与参与式实践
笔者本人既是网络教育政策的研究者,也是网络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笔者曾经以教师、学习者的身份,参与过五门网络课程的“教”与“学”。其中以学习者身份选修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研究生层次的网络课程“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以首席研发专家的身份,主持设计开发了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网络(初级)培训课程(教育部教师司委托项目)。
另外,笔者还从媒介技术与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出发,分析了媒介技术影响人类教育发展的规律。本书第五、六、七章对教育的“技术”发展史、互联网——一个全新的教育生态环境的理论分析,就主要来自于笔者本人的研究。
二、资料分析
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本书主要采用了编年表方法、案例分析法和内容分析、历史分析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研究方法。
1. 按照各类资料的时间,编制编年表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对远程教育政策文件、远程教育试点中的重要事件、中国远程教育重要会议举办时间和议程、两会代表提交的远程教育发展提案、新华网等对于远程教育的报道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试图分析政府、办学单位、事件、媒体、政策等在时间序列上的相互影响关系,还原网络教育试点政策和事件的发生过程。这部分内容主要呈现在第一章。
2. 案例分析法
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政策的激进式变迁跟湖南大学远程教育规模失控、办学不规范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定案例对于中国远程教育试点政策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资料分析的过程中,本研究对湖南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网院、北医网院等特色网院的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和分析;对于中华会计网“虚拟课堂”、同济大学网络精品课程、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网络(初级)培训课程等案例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解读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变化逻辑,以及中国网络教育试点探索中所积累的网络教育“有效实践”。这些内容见第一、二、三、四章。
3. 内容分析法
在中国远程教育试点政策的各类资料中,出现最多的句子就是“网络教育到底是一种模式,还是一种手段”“网络教育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质量观”“网络教育应该定位在成人教育,还是普通国民教育”“网络教育怎样交互”“网络教育怎样提供支持服务”等,可以说人们对网络教育这种创新性教育的“认知”影响着网络教育政策和实践的走向。因此,在分析现代远程教育政策变迁时,本书对政策、案例中涉及的关键概念,进行了内容分析。试图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本土特征的网络教育概念体系。
4. 历史分析和多学科交叉研究
本书在借鉴媒介发展史、教育发展史、传播学史、科学哲学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分析了人类历史上不同的发展阶段,口传、手工抄写、印刷技术、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等媒介技术与人类教育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提出了一个教育的“技术”发展史的分析框架。见第五章。这个分析框架启发我们,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涉及知识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应该从全产业链变革的角度,来研究和分析网络教育的定位。
结合历史史料和当下正在发生的变革,本研究从“互联网影响社会变革的理论基础”和“互联网影响下的知识产业链的变革”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互联网:一个全新的教育生态环境”,形成了一个网络教育变革的整体解释框架。
三、本书的篇章结构
全书内容分为绪论、上篇和下篇,绪论:认知推动的政变迁,主要介绍了中国网络教育政策的发展脉络,并在分析网络教育政策特点,影响网络教育政策变迁的核心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决策群体和实践者群体对网络教育的“认知”是影响政策变迁的主要原因。
上篇“中国网络教育的政策与实践”包含第一至第四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中国网络教育政策变迁的脉络”以教育部为政策主体,分析教育部关于网络教育的“认知”,包括理念、网络教育办学中的违规事件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网络教育政策思路的影响。
第二章“公共服务体系”从宏观层面上,分析关于网络教育规范管理、网络教育统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变革,介绍了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实践”。
第三章“有限自主权下的网院办学模式”从中观层面上,分析网络教育学院办学的“有效实践”。具体介绍了清华大学“菜单+订单”的课程体系,人民大学网院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以及北医网院和东北财大网院的ISO9000标准化管理。
第四章“网络课程”提出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从内容的角度看,课程具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管理上,课程是一个微型的教学组织管理单元;从供应的角度来看,课程是教学服务的基本交易单位。因此,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的“核心细胞”。本章以中华会计网的三分屏课程、同济大学网络国家精品课程、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网络(初级)培训课程为例,对网络课程的构成要素、结构和教学过程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下篇“互联网:一个全新的教育生态环境”,包括第五至第七章内容,介绍如下。
第五章“教育的“技术”发展史”。首先从符号、载体、复制方式和传播特征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个“媒介技术”定义。其次,利用这个四维度的“媒介技术”定义,分析了人类媒介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口传、手工抄写、印刷、电子传播和数字传播。第三,在教育史和媒介发展史提供的大量历史证据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教育的“技术”发展史的分析框架。教育的“技术”发展史提示我们,一种“新媒介”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类记录和表达“事实”的方式,并进而引起了学术探索和教育传播的变革。信息技术也将对人类教育带来一次全面的变革。
第六章“互联网影响下社会变革的理论基础”。在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哈耶克的“分立的个人知识”概念以及社会认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解释互联网影响社会变革的理论框架。研究认为,信息技术是“世界3”的容身之处,是社会合作的技术基础和人类的社会认知工具。信息技术改变了印刷技术环境下的信息传播速度、范围和成本,因此改变了社会合作各个环节的“交易成本”,导致社会各个行业都在寻找“成本最优”的新组织制度。信息技术为人类的社会认知提供了一个“集+散”平台,因此将对整个知识产业链,包括知识生产、知识传播与出版、教育教学等环节,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第七章“互联网影响下的知识产业链的变革”从知识产业链的视角,分析了互联网对学术研究、知识流通与出版、教育教学的影响。分析认为:(1)互联网可以在人类行为发生的同时,自动、持续地记录数据,这将改变印刷时代依赖事后抽样的知识生产模式。依靠互联网积累的“大数据”,学术研究进入了“知识生产模式2”阶段,拥有“大数据”的企业将成为重要的知识生产者。(2)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传统印刷出版的流程,而且带来了新的表达要素和知识“装配”结构,将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坐标系”。这将改变现有的知识分工和社会分工,未来可能影响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分界。(3)信息技术对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影响各不相同,应该按照教学对象特征和教学目标的类别,来具体分析各类教育信息化问题。以MOOC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不仅会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内部形成横向竞争;而且会在知识生产者、大学、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纵向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虚拟教育组织将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
总结“迎接新一轮的教育探索”,总结部分对以MOOC为代表的新一轮网络教育探索提出了两点政策建议:(1)建立一个支持创新和探索的制度环境;(2)建立关于网络教育的“社会认知”基础,以“共同的认知”来协调政府、市场、学校之间的探索,相互协作,推动中国网络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 教育部网站.网络高等学历教育问答[EB/OL]. [2012-1-28].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515/200509/11452.html.
[2] 引自陈庚,范新民,杨俊峰.普通高校网络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R]. 2011-7.
[3] 关于印发《关于启动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普通高校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教电[1999]1号.
[4] 邓幸涛.保证质量稳步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助理周双访谈[J].中国远程教育,2001(5):6.
[5] 68所网络学院的名单见附录一。
[6]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袁贵仁教授2000年11月16日上午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教学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引自全国高校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处.工作简报第5期. 2000-11-23.
[7] 教育部办公厅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生部分公共课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通知.教高厅[2004]2号.
[8] 教育部.网络高等学历教育问答[EB/OL]. [2012-2-27].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515/200509/11452.html.
[9] 清华远教停招学历教育事件始末[EB/OL]. [2012-2-27]. http://www.xuexigang.com/ycjy/tbbd/17445.html.
[10] 葛道凯.中国开放教育的发展与未来走向.北京大学讲座,2007-10-9.
[11] 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4〕5号[EB/OL]. [2014-3-12]. http://www.gov.cn/zwgk/2014-02/15/content_2602146.htm.
[12] 2011年初,该处室转到职业与成人教育司,变成了职业与成人教育司远程与继续教育处。笔者注。
[13] 主要是2008年以前的政策文件。笔者注。
[14]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
[15] 朱振国.网络教育该是什么样[N/OL].光明日报,[2000-9-27].[2012-2-29]. http://www.gmw.cn/01gmrb/2000-09/27/GB/09%5E18556%5E0%5EGMB1-219.htm.
[16] 中英专家聚首纵论远教发展[EB/OL].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04(4). [2012-3-5]. http://www.xuexigang.com/ycjy/yjsl/16930.html.
[17] 张尧学.现代远程教育:挑战不容回避[N].中国教育报,2004-11-15.
[18] 王一波.解读网络教育误区[N].中国教育报,2002-9-28.
[19] 冯琳,张爱文.人大网络教育的实践轨迹与延伸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6(4):5.
[20] 冯琳,张爱文.人大网络教育的实践轨迹与延伸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6(4):5.
[21] 李桂云.网络教育在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中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6(2).
[22] 这里的“无知”是哈耶克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无知”,它普遍存在于人类创新的过程中。笔者注。
[23] 胡东成.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 加速一流大学建设[EB/OL]. [2008-4-14]. http://www.chinaonlineedu.com/info/forum/hudongcheng-l2.asp.
[24] 张清敏.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J].国际论坛,2003(1):41.
[25] 冯克利.译者的话:4//[英]F.A.哈耶克著.致命的自负[M].冯克利,胡晋华 等译.北京:中国社会学科出版社,2000.
[26] 邓正来.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71.
[27] 邓正来.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71.
[28] Raghu Garud.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Know-How, Know-Why, and Know-What[J]. Advanc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Volume 14,1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