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在设计:电商运营设计修炼手册
- 京东零售用户体验设计部-运营设计部
- 4463字
- 2025-02-23 04:06:45
02 “电商运营设计”到底是什么
文/龙生、刘欢
在早期,由于运营需求的逻辑较为简单,同时业内对运营的体验不太重视,因此大都由运营人员自己快速搭建页面完成上线。最多再搭配一名视觉设计师,对页面进行视觉上的美化。
而今,在流量增长速度变缓等行业背景下,运营越来越重要,运营投入的资源越来越多,运营活动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才有了专职的交互设计师参与其中,协助完成电商运营设计的需求。可以说,这是令电商运营的产出更专业的过程。
那么,“电商运营设计”包含什么内容?未来又会怎么发展?设计师要如何在其中找到发力点并发挥更大的价值?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还是得回到最本质的问题:什么是运营?
1.运营的本质
简单来说,运营工作可以描述为“把人弄来”“来了之后干点啥”“最好以后还能自己主动再来”,如下图所示。对这句话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运营可以理解成以下几点内容:
(1)有好的产品(定位清晰的产品);
(2)弄来对的用户(目标用户);
(3)用户来了之后干点啥(转化);
(4)最好以后用户自己能主动回来(留存);
(5)用户甚至能带朋友来(口碑、品牌、传播)。

运营的本质
在产品初期的冷启动阶段,因为产品本身未经过市场考验,投入资源不会太多,也不适宜开启太精细化的运营工作,基本上就是拉用户进来试试,看这个产品形态能不能生存下去。到了产品的下一个发展阶段,也就是验证了这个产品能活下去,并且未来能有发展前景的前提下,便需要开始扩张用户量、考虑变现。在这个阶段,运营才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到了这个时候,运营就起到图中“磁铁”一般的作用:将目标用户从海量人群中吸引过来。目标用户来了后,在运营的操作下,一定比例的用户会转化(即图中由黑变红的小点),然后离开。如果体验很好,他甚至会帮忙进行口碑传播,影响周围的人群,带来更多潜在用户回到这个产品,继续下一轮的转化。
上述运营范畴描述的是用户的转化与留存,这仅仅是运营工作的一部分,真实的运营工作远比这个要复杂。例如,可以分为活动运营、用户运营及内容运营等方向,此处不作详述。电商中“双11”“618”等大型活动促销,便是活动运营中的一种。
明确了运营的本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电商运营的过去,了解它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到现阶段的,而未来又会怎么发展。这样才能理解“电商运营设计师”是在怎样的背景环境中进行设计实践的。
2.电商运营的过去与未来
如何将人与货进行更好的匹配,一直是电商运营的核心。而如何让这种匹配更高效和精准,是电商运营所追求的方向。所谓电商运营的历史,其实就是这种匹配手段如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过程。
1)电商发展初期的运营
互联网发展初期,存在大量的流量红利,而且电商作为新鲜事物进入人们的视野,线上商品的量级暂未达到现在的规模,数据处理的能力也有限。初始阶段的运营,更多是靠人工组织一批货物及确定优惠等级,同时根据个人经验进行广告投放,吸引流量。
这个时代的人货匹配关系,更多的是依赖运营的经验。给用户推荐的商品,精准性可以说是较低的——大家看到的都是一样的推荐。通常只能依赖用户去主动搜索,或者是以品类来逐级检索,逐步缩小商品的范围,最终找到想要的商品。
2)电商发展成熟期的运营
随着互联网及电商的发展,电商的用户量激增,商品数量也呈指数式增长。在这种背景下,过去的商品检索方式,使用户越来越难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这个时候,“千人千面”的推荐逻辑(也就是个性化推荐)诞生了,大大提升了用户找到目标商品的效率。
随着近年企业计算能力的加强、大数据能力的加持,搭载BI(Business Intelligence,商业智能)的个性化设计,将千人千面的概念做得更加深入,更精细化的运营成为可能。如今的页面,不仅仅是楼层顺序或广告图的千人千面;而是从框架结构,到具体坑位内容图片,再到具体运营利益点,一切都可千人千面,对用户进行个性化推荐。
同时,由于商品多了,用户量多了,运营的工作量大增,所以工具化及模板化的思路应运而生。归纳模板并且将对应的模板工具化,能够提升运营效率,成了运营设计发力的主干道。
3)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电商运营
个性化推荐算法虽然已经较为完善,但它仍然是以一定的人工逻辑在对内容进行整理与展示。它的背后,仍然是人对过去经验的总结。那么未来的电商、未来的运营形式会是什么样的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未来的运营形式,很有可能变成下图这样。

人工智能时代的运营设计
在智能时代,一切的决策是以数据为出发点,而机器能分析的数据量以及根据数据反馈结论的速度都是惊人的。再加上机器的处理能力进一步发展,机器产出的页面和内容,必然更符合单个用户的独特需求,甚至可以做到根据人的即时行为,立即改变呈现的内容。整个运营过程是动态并且实时的,从效率上达到最优解。这样的结果,已经是在不远的未来可以预见的。
通过以上电商运营历史的介绍,相信你对于行业发展已有初步的印象。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进入设计师的视角,来看一看运营类设计有什么特征。
大部分设计师,接触的都是产品类的设计需求;那么,电商的运营类设计需求和产品类设计需求有什么不一样呢?
3.“运营类设计”与“产品类设计”
对于产品与运营的差异,一种比较简单直白的比喻是做产品是“生孩子”,做运营是“养孩子”。当然这只是一句调侃,从更细致的层面来看,运营类设计与产品类设计具有很多差异,如下图所示。

运营类设计与产品类设计的区别
1)在线时长
运营活动在线上存在的时间较短,从几个小时,到几天、数月不等。不像平台类产品或工具类产品,会一直在线上,只是持续更新迭代。
这种时效性会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投入的成本控制,包括设计资源投入的成本考量。一个平台类产品的某一项迭代可能做一个月,但是到了运营设计方向,可能就只剩下一周的时间。工作节奏的差异,会让很多从平台转过来的同事不太适应,面对一个新的品类,你可能只有2~3天的时间来进行资料收集及过往数据分析,这要求你对陌生领域有快速学习的能力。如果按照传统的先研究再验证的方式,时间可能就不够用了。
如何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去拍脑袋决策,而是快速找到关键的设计方向,是运营类设计的挑战之一。
2)上线频次
运营活动虽然在线时间比较短,但是上线新活动的频次非常高。大家能直观感受到的,就是“天天有活动”。
由于运营活动频繁上线,会有一个接一个的新活动需求来临,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很容易迷失,时间长了,可能发现自己没有足够的沉淀。
会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是你没有把活动当成一个长线产品去看。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转换视角,有意识地从一次次运营活动设计实践中提炼规律,制定长期的迭代目标。这样的思路,也就是运营活动产品化的思路。只有这样思考,对品类及用户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入,设计思路也可以不断地迭代完善。
3)用户需求
运营类和产品类的设计,在用户需求场景上有很大的差异。在使用产品或者工具的过程中,用户通常会更加主动,存在某一种较为清晰的目标和任务。但是在运营活动中,用户的目标较为模糊,随便逛逛、纯粹打发时间的用户居多。
这意味着传统的从用户目标导向的设计,可能会失效。我们更需要从运营的目标开始考虑,引导用户快速无障碍地形成转化。
4)目标
运营活动的另外一个特征自然就是对转化的要求。促销利益点的多次重复、文案的煽动性撰写方式、转化按钮的直接传递,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促进用户立即转化。多一级跳转,都可能造成用户跳失率的增加。因为和线下店铺场景追求“坪效”类似,电商行业追求的是流量利用效率、转化效率最大化。
这和产品类设计里关注的留存、活跃的数据指标,有本质的差别。这也会直接影响到设计时的评判标准。
4.设计在运营活动里的发力点
顺应电商活动运营的特征去进行设计,是对行业内设计师的基本要求。但作为一个有追求的设计师,你还需要看得更高更远,发现设计师能创造的更大价值。
接下来将以两种不同的角度,来看看在运营活动中,设计如何发挥更大的价值。
1)不同类的运营活动中,设计如何发挥更大价值
运营活动根据其目标,可大致分为强促型、分享互动型、内容型,如下图所示。

几种不同的运营活动页面
强促型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达成销售目标,例如大促活动的主会场,就是典型的强促型活动页面;分享互动型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给活动增加曝光及引流,例如京东的“城城分现金”等;内容型活动,更加侧重于让无目标的用户逛起来,例如借助IP影响力的IP类活动,还有将内容进行重新包装的场景化会场等。
● 强促型页面:设计的发力点在于助力数据提升。强促型页面的核心在于销售,设计师可以研究通过设计手段如何有效提升商业数据。通过将大型商业数据目标进行逐步拆解,就可以连接商业目标和设计目标,进而根据设计目标得出设计方案。
● 分享互动型页面:设计的发力点除了提升单次活动的转化率与分享率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在于如何对外提升品牌的长线价值。例如,我们在针对某个宠物用品会场做互动页面引流的过程中,除了考虑互动页面本身的引流效果,更要关注该页面会给目标用户留下什么样的心智印象,该页面会对京东宠物品类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 内容型页面:设计的发力点在于规划合理的场景,并且将商品归类于对应的场景中。类似于线下宜家商场的动线设计,会将商品分到家庭中的各种场景区域,与此相比,线上的分类由于更加灵活不受物理上的限制,所以会有更多探索的空间。
2)从表现层到策略层,设计如何发挥更大价值
在运营活动的表现层,视觉设计至关重要。你需要几乎在用户瞥一眼的时间内抓住用户的注意力。这也导致运营活动页面设计很容易过于花哨、包装过度,影响内容的传达。设计师需要在这一层面的视觉呈现上有意识地平衡。这是一个很难的话题,需要设计师能够脱离对自己作品的执念,将自身放到整体大环境来进行观察。
在内容层面,设计师可以通过对页面内容进行合理分类、布局,来使用户更好地理解卖点,也就能更高效地找到想要的内容。设计师还可以对内容进行创意包装和文案斟酌,力求使整体活动效果最大化。这也是需要通过积极和运营人员密切沟通,来共同达成的。
策略层中,设计师的价值不仅仅只体现在现有的工作职责范畴。从本质层面思考,应该着眼于“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最终让问题圆满解决”,这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在这其中,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应受限于设计的方式。作为设计师,在运营策略上,可以协助运营,不但可以提出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体验方面的建议,甚至可以针对选品提出建议。同时,也可以在品牌层面进行创意发散,给产品带来更大的价值,形成更广阔的影响力。
3)总结
我们的环境一直在快速变化。回想过去,在电商未出现时,传统线下的环境中一样存在用户体验的工作,但它们只是被归为商场室内设计、购物动线设计、货架摆放规划等类别;线上平台应运而生后,这些内容仍然存在,只是转变了名称,成了视觉界面设计、页面动线设计,货架也变成了一个个商品坑位和页面楼层。
从线下到线上,从PC端到移动端,技术在进步,但用户所需要的这些体验节点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只是随着技术的变化,设计师的职责发生了改变。灵活顺应变化,同时抓住恒久不变的事物(如用户的需求),是我们坚守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