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虚拟经济对整个经济运行方式影响的研究较少,虚实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资产价格与实际产出、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关系以及相互影响方面。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作用机制方面的相关研究,可追溯至魏克赛尔和凯恩斯的研究,他们在以货币为代表的虚拟资产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方面做出了先驱性分析。魏克赛尔在《利息与价格》中提出了著名的基本积累过程理论,该理论揭示了以利息率为中介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方式。魏克赛尔(1959)把利率分为自然利率和货币利率,认为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市场因获利希望较大而扩大生产,生产扩大导致生产资料价格上升,进而使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货币收入增加;在利率较低的情况下,增加的货币收入相对于储蓄而言更多地用于消费,由此会造成消费品需求上升,这便形成经济上升的积累过程。相反,如果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则与上述情况相反,形成经济下降的积累过程。

在魏克赛尔之后,凯恩斯用资本边际效率代替了自然利率,认为可以将资本边际效率看作投资收益,而货币利率(或市场利率)看作投资的机会成本。与魏克赛尔不同,凯恩斯将投资者预期考虑进分析过程,预期的不确定性使投资行为趋于复杂。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市场利率,投资扩张;反之,投资缩减,但利率的传导机制并未发生变化。延续凯恩斯的思想,希克斯提出了著名的IS-LM模型。托宾进一步丰富了凯恩斯的思想,提出了托宾Q理论(企业市场价值/资本重置成本),托宾认为风险规避者面对不确定的资产报酬率,对资产的组合行为,除考虑资产报酬的预期值外,还须考虑资产的风险程度。托宾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这一理论运用到货币需求的研究中,补充和发展了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二)国内研究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研究是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成果已比较丰富。国内学者们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在不同视角下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1.构建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伍超明(2004)通过货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分析发现,股票资产收益率和实物资产收益率的差异是股实背离的主要原因,而收益率差异又根源于股市结构和实体经济结构的非对称性。股票市场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伍超明的研究说明了为何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背离越来越大,正是由于两者收益率的巨大差距才导致其结构不合理性日益明显。只有对资本市场体制进行改革,才能使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协调发展。刘金全(2004)通过计量检验方法,采用货币总量度量虚拟经济规模,产出作为实体经济的替代变量,利用VAR模型分析了货币供给行为和实际产出行为的动态影响。得出结论:我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在规模上存在关联性,并且长期存在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具有显著的反馈影响。

刘霞辉(2004)利用资源转换概率模型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认为从长期经济增长趋势来看,任何一方面的偏离均对增长无益;从短期看,任何投资不均衡均有可能引起宏观经济大幅波动。王国忠等利用1919—2004年的数据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关性的时变特征,验证了经济虚拟化后虚拟经济作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的经济系统的独立性特征。马卫锋等(2005)利用我国27个省、区、市1978—2002年的数据研究表明,我国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通过投资总量而非效率提高的途径实现。周业安等(2005)在国外学者现有研究基础上,构造了我国金融市场化指数并将其引入标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模型,发现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实体经济增长,但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呈相反方向关系。

曹源芳(2008)分别利用上证综合指数和我国工业增加值来表征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实证分析了我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得出的结论与刘金全差异较大,认为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是背离的,二者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协调关系。刘思峰、袁潮清等(2011)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借助种群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模型,研究了二者协调发展的均衡点及稳定性。其研究结果表明,只有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适度才能使经济保持平稳发展趋势。周莹莹、刘传哲(2013)借助综合变化协调度方法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系统间的静态协调度及动态协调度,得出结论:近年来,尤其2007年开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呈现弱度失调状态,2008年弱度失调相对较明显。

2.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描述性分析

娄彩萍(2010)认为虚实二者的关系是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要生存发展,除了良好的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和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时,则会产生经济泡沫,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因此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并根据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发展虚拟经济,使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有效合理互动,可以助力经济发展。虚拟经济应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发挥优化配置资金资源、促进技术进步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张航燕,2016)。

黄瑞玲(2003)基于马克思《资本论》的分析视角,指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层面,实体经济是本源,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为目的。虚拟资本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宝库中最复杂最难懂的部分,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纷纭复杂经济生活的缩影。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现代的虚拟经济已经占据发达国家经济构成的重要地位,并实际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党的十六大首次郑重提出必须“正确处理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所谓虚拟经济是指“以信用工具为载体和以投机牟利为目的的、相对实体经济而存在的、表现为价值独立化运动的一种经济”(梅子慧,2002)。杜厚文、伞峰(2003)从狭义虚拟资本的角度考证了虚拟经济的规模,分析了虚拟经济与货币经济和实体经济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区别。金碚(2012)认为在工业化时期,实体经济的核心和主体部分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这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金融业发展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合理限度内具有真实增长意义,其提供的服务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但超过一定限度,金融业自我扩展和衍生膨胀,并推动实体经济的产品和资产过度金融化,将形成巨大的虚拟经济“泡沫”,成为吸引社会资源的引力“黑洞”,终将危及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导致巨大的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