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本书的基本框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下面将本书的基本框架、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给读者做一个交代,以便于在下文的阅读中有所侧重。

一 本书的基本框架

为了能够将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的改革方向、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以及与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相配套的各种改革的相互影响关系都能在本书中描述清楚,本书分为十章。每一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描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历程、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并引出必须对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进行综合施治,同时对事业单位工资治理体系进行概念界定,指出事业单位工资治理体系的目标是强化公益属性。

第二章“强化公益属性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主要阐释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的概念界定、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的评价指标以及在工资制度改革方面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的具体路径。

第三章“事业单位工资的分类管理”,主要分析现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就要基于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特点,从制度层面对事业单位工资进行分类管控。同时,也提出了若现有制度框架并不改变的情况下,如何对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进行优化的构想。

第四章“事业单位基本工资制度的优化”,主要分析事业单位基本工资分配的现状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发挥事业单位基本工资功能的角度,对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的优化提出了具体建议。另外,针对反映比较突出的管理岗位基本工资低的问题,对建构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进行了探讨。

第五章“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管理的机制创新”,主要分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优化总量管理机制是深化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提出要建立绩效工资总量核定机制、动态调整机制以及年度追加机制。

第六章“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内部分配的科学设计”,主要分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存在的问题,指出优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内部分配的必要性,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内部分配的定位、事业单位基础性绩效工资分配的合理设计、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的合理设计、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绩效工资分配的合理设计等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

第七章“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和其他收入的规范”,主要分析了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特殊岗位津贴、改革性津贴补贴等事业单位津贴补贴的问题及其规范;探讨了劳动保护福利、生活福利、工会福利等事业单位福利的问题及其规范;还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创新创业收入以及奖励收入等事业单位其他收入的问题以及规范进行了分析。

第八章“事业单位工资分配与岗位管理的协同”,鉴于事业单位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内部分配等工资分配内容都与岗位管理高度相关,该章对岗位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事业单位工资分配与岗位管理的协同进行探讨。

第九章“事业单位工资分配与绩效评价的协同”,鉴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管理以及内部分配都和单位绩效评价的关系非常密切,且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动态调整机制和绩效工资总量年度追加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单位绩效评价结果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该章在分析事业单位绩效评价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单位绩效评价的目标、单位绩效评价的原则、单位绩效评价的主体、单位绩效评价的周期、单位绩效评价的方法、单位绩效评价的内容、单位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单位绩效评价的赋分定级、单位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第十章“事业单位工资分配与相关管理的协同”,主要分析了事业单位工资分配要和机构编制管理、领导人员管理、财政保障、纪律监督等相关管理进行协同的必要性,同时也对事业单位工资分配与机构编制管理、领导人员管理、财政保障、纪律监督等相关管理的协同进行了探讨。

这十章内容的基本逻辑是:第一章基于历史沿革和现实问题引出对事业单位工资进行系统施治的必要性,第二章从总体上探索强化公益属性导向下的事业单位工资治理体系,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分别从工资制度、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总量管理、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津贴补贴及其他收入等方面具体描述事业单位工资自身的治理,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分别从工资分配和岗位管理、绩效评价、其他相关管理的协同角度进行分析,并据此构建起事业单位工资的综合治理体系。

二 本书的创新点

本书在工资理论、工资政策、工资管理技术等方面有一定的创新之处,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提出了事业单位工资治理体系的概念。本书试图提出事业单位工资治理体系这一概念,突出强调事业单位工资问题不能就工资谈工资,必须将凡对工资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都加以综合施治才能真正解决事业单位工资问题。同时,从事业单位工资的分类管理、各工资模块的优化、人事管理其他模块的协同、编制财政等其他管理的协同四个维度建立起事业单位工资治理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

第二,对事业单位工资政策提出了由整体到局部、由内而外的系统化改革建议。本书基于事业单位工资治理体系,对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长远整体改革以及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其他收入等工资模块的管理优化提出了全面的政策建议,同时着眼于工资协同的角度,对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绩效评价等人事管理协同以及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财政管理、领导人员管理、纪律监督等相关管理进行协同提出了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政策创新。

第三,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和内部分配提出了一些新的管理技术。本书对政府如何管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提出了绩效工资总量核定机制、动态调整机制以及额外追加机制三大机制,并对事业单位内部分配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技术建议,具有一定的管理技术创新。

三 本书的不足之处

当然,由于时间和个人水平的限制,本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步加以弥补。例如:事业单位工资治理体系的概念提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工资治理概念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所提出的各种改革措施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等等。在此,也真诚欢迎读者不吝赐教。


[1] 参见1979年11月23日财政部发出《关于文教科学卫生事业单位、行政机关“预算包干”试行办法》。

[2] 参见1979年4月28日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3] 参见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4] 参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于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向大会作的报告。

[5] 参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于2018年2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

[6]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为颁发国家机关工资、包干制工作人员工资、包干费标准表及有关规定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地方事业单位实行货币工资制和调整工资标准问题的通知》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自今年七月份起全部实行工资制待遇的通知》,1955年。

[7] 参见《国务院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1956年6月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32次会议通过)。

[8] 参见《国务院关于颁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方案的通知》,1956年。

[9] 方熙中:《“五点三三类工资区”的来龙去脉》,《中国劳动科学》1991年第4期,第 19页。

[10] 何宪:《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研究》,《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10卷第1期,第15—24页。

[11] 岳颖:《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内部收入分配的决定基础与模式选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12] 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1985年。

[13] 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1985年。

[14] 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1985年。

[15]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规定,教龄津贴和护士工龄津贴,均按从事本职工作的年限计算。从事本职工作满五年不满十年的,每月发三元;满十年不满十五年的,每月发五元;满十五年不满二十年的,每月发七元;满二十年以上的,每月发十元。不从事该职业时,从第二个月起停发教龄津贴和护士工龄津贴。

[16] 参见《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劳动人事部关于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1985年。

[17] 何宪:《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研究》,《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10卷第1期,第15—24页。

[18] 岳颖:《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内部收入分配的决定基础与模式选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19] 参见《国务院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1993年。

[20] 参见《国务院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1993年。

[21] 主要适用于教育、科研、卫生、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地震、设计、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技术监督、商品检验、环境保护以及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工作性质接近,其水平、能力、责任和贡献主要通过专业技术职务来体现的特点,实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在工资构成上,主要分为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和津贴两部分。

[22] 主要适用于地质、测绘和交通、海洋、水产等事业单位,根据其在野外或水上作业,具有条件艰苦、流动性大和岗位责任明确的特点,实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工资制。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工资制在工资构成上,主要分为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和岗位津贴两部分。

[23] 主要适用于文化艺术表演团体,根据艺术表演人员成才早、舞台青春期短、新陈代谢快的特点,实行艺术结构工资制。艺术结构工资制在工资构成上,主要分为艺术专业职务工资、表演档次津贴、演出场次津贴三部分。

[24] 主要适用于各级优秀体育运动队的运动员,根据竞争性强、淘汰快、在队时间短、退役后要重新分配工作的特点,实行体育津贴、奖金制。体育津贴、奖金制在构成上,主要分为体育基础津贴、运动员成绩津贴和奖金三部分。

[25] 实行行员等级工资制的,主要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等。中国人民银行,除实行公务员制度的单位外,也实行行员等级工资制。行员等级工资制在工资构成上,主要分为行员等级工资和责任目标津贴两部分。

[26] 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三个实施办法的通知》,1993年。

[27] 1989年1月,国务院批转《关于深化改革科研单位事业费拨款和收益分配制度的意见》提出,事业费部分自立的技术开发类型科研单位,事业费每减拨10%,奖励福利基金提取比例增加2%,由单位自主使用。难以创收的科研单位,实行基本工资总额包干,增人不增钱,减人不减钱,事业费包干结余和创收部分,除提留不低于40%的事业发展基金外,其余部分由单位自主使用。

[28] 1989年1月,国务院批转《关于高等学校开展社会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规定高等学校教师在保证完成本职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并不损害本单位经济技术权益的前提下,可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从事兼课、兼职活动。还规定,各项服务的收入,扣除成本开支、应纳税金和劳务酬金后,其余纳入学校基金。高等学校的学校基金,除按不低于40%提留作为事业发展基金外,其余部分由学校自主分配,用于改善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29] 1989年1月,国务院批转《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提出,医疗卫生公立医院可以与卫生主管部门签订定任务、定编制、定质量和经费包干合同。在确保按合同要求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单位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行管理、自主经营、自主支配财务收支,并决定本单位集体福利和奖励基金分配形式。在合理定编、定员的前提下,减人不减钱,增人不增钱。公立医院经费包干以后的收支结余部分,除提留一定比例(县以上公立医院不低于40%)的事业发展基金外,其余部分由单位自主分配。

[30] 参见《国务院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1993年。

[31] 参见《人事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2006年。

[32] 参见《人事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2006年。

[33] 参见http://www.gov.cn/ldhd/2009-09/02/content_1407339.htm。

[34] 参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的通知》,2016年。

[35] 参见《人事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2006年。

[36] 参见《人事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2006年。

[37] 熊通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管理的量化机制探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年第12期,第21—24页。

[38] 参见《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2006年。

[39] 根据现行规定,正高职称对应正高级岗位(一至四级),副高职称对应副高级岗位(五至七级),中级职称对应中级岗位(八至十级),初级职称对应初级岗位(十一级至十三级)。

[40] 例如卫生行业、科技行业做了一些单位绩效评价的探索,参见《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

[41] 例如山东省,参见《山东省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办法(试行)》,2018年。

[42]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中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条。其中,第50条规定:“有独立经费的机关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43] 参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8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2号发布,根据2004年6月2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决定》修订。

[44] 参见《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2006年。

[45] 参见《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2006年。

[46] 参见《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2006年。

[47] 参见《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2006年。

[48] 参见《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2006年。

[49] 臧雷振:《治理类型的多样性演化与比较——求索国家治理逻辑》,《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第8卷第4期,第40—49页。

[50] 李大宇、章昌平、许鹿:《精准治理:中国场景下的政府治理范式转换》,《公共管理学报》2017年第14卷第1期,第1—13页。

[51] 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第40—44页。

[52] 薛澜、张帆、武沐瑶:《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研究:回顾与前瞻》,《公共管理学报》2015年第12卷第3期,第1—12、155页。

[53] 蓝志勇、魏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顶层设计、实践经验与复杂性》,《公共管理学报》2014年第11卷第1期,第1—9、137页。

[54] 许耀桐、刘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分析》,《理论探索》2014年第1期,第10—14、19页。

[55] [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刘小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6] 郁建兴、王诗宗、杨帆:《当代中国治理研究的新议程》,《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33卷第1期,第28—38页。

[57] Kooiman J.,Social-political Governance:Overview,Reflections and Design,Public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Theory,1999,1(1):67-92.

[58] Stoker G.,Governance As Theory:Five Proposition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998,50(155):17-28.

[59] Kaufmann D.,Kraay A.,Mastruzzi M.,The Worldwide Governance Indicators:Methodology and Analytical Issues.Hague Journal on the Rule of Law,2011,3(2):220-246.

[60] Fukuyama F.,What Is Governance?Governance,2013,26(3):347-368.

[61] 李文彬、陈晓运:《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评估框架》,《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5期,第23—28页。

[62] 田凯、黄金:《国外治理理论研究:进程与争鸣》,《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6期,第47—58页。

[63] 竺乾威:《新公共治理:新的治理模式?》,《中国行政管理》2016年第7期,第132—139页。

[64] 卜宪群:《中国古代“治理”探义》,《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3期,第81—86页。

[65] 李龙、任颖:《“治理”一词的沿革考略——以语义分析与语用分析为方法》,《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年第20卷第4期,第5—27页。

[66] 刘鹏、刘嘉:《非均衡治理模式:治理理论的西方流变及中国语境的本土化》,《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1期,第109—115页。

[67] 杨光斌:《作为建制性学科的中国政治学——兼论如何让治理理论起到治理的作用》,《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1期,第12—22、125—126页。

[68] 徐勇:《GOVERNANCE:治理的阐释》,《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1期,第63—67页。

[69] 王浦劬:《全面准确深入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第4—18、157页。

[70] 王绍光:《治理研究:正本清源》,《开放时代》2018年第2期,第153—176、9页。

[71] 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第37—41页。

[72] 蒋保信、俞可平:《“城管式困境”与治理现代化》,《同舟共进》2014年第1期,第23—29页。

[73] 余军华、袁文艺:《公共治理:概念与内涵》,《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12期,第52—55、115页。

[74] 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5] 肖滨:《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定位的四个维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第29卷第2期,第13—20页。

[76] 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第11—17页。

[77] 何增科:《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探微》,《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第11—14页。

[78] 赵中源、杨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政治学研究》2016年第5期,第28—35页。

[79] 薛澜、张帆、武沐瑶:《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研究:回顾与前瞻》,《公共管理学报》2015年第12卷第3期,第1—12、155页。

[80] 薛澜、李宇环:《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府职能转变:系统思维与改革取向》,《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5期,第61—70页。

[81] 李大宇、章昌平、许鹿:《精准治理:中国场景下的政府治理范式转换》,《公共管理学报》2017年第14卷第1期,第1—13、154页。

[82]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7463.htm。

[83] 俞可平:《衡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南京日报》2013年12月10日第A07版。

[84] 胡鞍钢:《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特征与方向》,《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第4—10页。

[85] 景小勇:《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的构成、特征及研究视角》,《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12期,第51—56页。

[86] 戴长征:《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初探》,《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1期,第10—11页。

[87] 薛澜:《顶层设计与泥泞前行: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公共管理学报》2014年第1卷第4期,第1—6、139页。

[88] 何增科:《理解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1期,第1—15页。

[89] 萧鸣政、张博:《中西方国家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与比较》,《行政论坛》2017年第24卷第1期,第19—24页。

[90] 敬乂嘉:《治理的中国品格和版图》,《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11年第1期,第26—50页。

[91] 施雪华:《论传统与现代治理体系及其结构转型》,《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1期,第12—14页。

[92] 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线》2014年第1期,第5—8、13页。

[93] 徐邦友:《国家治理体系:概念、结构、方式与现代化》,《当代社科视野》2014年第1期,第32—35页。

[94] 刘建伟:《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述评》,《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6卷第1期,第98—106页。

[95] 何增科:《政府治理现代化与政府治理改革》,《行政科学论坛》2014年第1卷第2期,第1—13页。

[96] 丁元竹:《治理现代化呼唤政府治理理论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第37—42、129页。

[97] 朱尔茜:《经济治理的理论内涵及实施路径》,《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4卷第2期,第68—73页。

[98] 刘承礼:《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与市场的双重视角》,《经济学家》2015年第5期,第28—34页。

[99] 景小勇:《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的构成、特征及研究视角》,《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12期,第51—56页。

[100] 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2期,第24—28页。

[101] 朱旭峰、王笑歌:《论“环境治理公平”》,《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9期,第107—111页。

[102] 王凤才:《生态文明: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2卷第4期,第20—23页。

[103] 滕玉成、牟维伟:《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述评》,《东南学术》2010年第6期,第85—94页。

[104] 白维军、郭喜:《社会保障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基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视角》,《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12期,第57—60页。

[105] 常大伟:《档案治理的内涵解析与理论框架构建》,《档案学研究》2018年第5期,第4—18页。

[106] 章晓英、苗伟山:《互联网治理:概念、演变及建构》,《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22卷第9期,第117—125页。

[107] 李尧远、曹蓉:《全面风险治理:灾害防治模式的理想形态——兼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学术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2期,第109—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