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无规矩不成方圆,好习惯越早培养越好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即培养好的习惯。一二年级是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形成好习惯的重要阶段。父母无法陪伴孩子一生,但好习惯却可以照顾好孩子的一生,这将成为其成长路上最优越的资本!

把“小磨蹭”变成“飞毛腿”

“早上7点叫她起床,磨磨蹭蹭、拖拖拉拉,闹钟都响了好几次,才能把她从床上拉起来,然后穿衣服、刷牙、洗脸、吃早饭……又是一顿三催四请,等终于能出门了吧,哟,昨晚上的作业本还没收进书包里呢!放学回来,那就更是可怕了,写个作业,得不停地催,有人盯着都能一分钟开几次小差,更别说没人盯着了,半小时能做完的题,能给你拖到半夜……唉,有时候真是恨不得几大巴掌就招呼上去,你说这孩子,怎么就这么磨蹭呢……”

媛媛妈一边和其他家长抱怨,一边焦急地看看时间,又看看学校大门口。今天媛媛又被老师留堂了,因为课堂作业没写完。这开学还不到一个月呢,媛媛已经因为同样的理由第三次被留堂了,说到底,还是磨蹭惹的祸啊!

媛媛妈是个爽朗干脆的人,平时做事风风火火,偏偏媛媛和她截然相反,是个做事拖拉的“小磨蹭”。平日里,媛媛就一直没有什么时间观念,不管做什么事,基本上都是能拖就拖,完全不懂得好好把时间利用起来。对此,媛媛妈一直非常苦恼,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扭转女儿的坏毛病。

一次,媛媛妈到图书大厦帮媛媛买故事书的时候,恰好看到书架上放着一本关于如何引导孩子改变坏习惯的书,于是就随手拿起来翻了翻。书里正好有一个章节的内容,是关于教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改掉拖拉磨蹭习惯的,媛媛妈顿时眼前一亮,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本书,回到家后便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

做事一贯雷厉风行的媛媛妈根据书里的教导给媛媛制订了一系列纠正拖拉磨蹭坏习惯的计划,并立即将这一计划付诸实践。她给媛媛每天必须做的每一件事都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并订立了相应的奖惩制度。如果媛媛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把事情做完,就会给她一些奖励;但如果媛媛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那么就会受到一些惩罚。

在媛媛妈制订完计划之后,一开始媛媛还有些不以为意,但在切身体会到奖励和惩罚,还有妈妈这次的“铁石心肠”后,媛媛终于一点点改掉了自己拖拉磨蹭的习惯,做事越来越利落了。

有拖拉磨蹭习惯的孩子实在太多了,着实令家长头痛不已。很多家长为此都感到很烦恼也很担忧:孩子做事这样拖拉磨蹭,难道是因为天生脑子笨?比别人慢半拍?

其实,拖拉磨蹭只是孩子的一种习惯,与头脑和个性都是没有关系的。通常来说,孩子之所以比较容易出现拖拉磨蹭的坏习惯,是因为:第一,孩子对所做的事情较为生疏,并且由于自身身体机能发育不完全,神经、肌肉协调能力较弱,缺乏一定的生活技能,故而做事就会比较慢;第二,孩子缺乏时间观念,所以做事时没有紧迫感,常常边玩边干,不专心;第三,受到家长坏习惯的影响,如果平时家长就有做事拖拉磨蹭的习惯,那么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行为。

以上三点造成孩子拖拉磨蹭习惯的原因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和引导改正的。像媛媛妈那样,为孩子订立详细的时间表和奖惩制度就是个非常不错的办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鞭策孩子养成做事干脆利落的好习惯。

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

如果孩子缺乏良好的时间观念,那么做事自然就没有紧迫感,很容易就会变得磨磨蹭蹭。家长想要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有一些方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1)帮助孩子树立“今日事今日毕”的观念和习惯。这一点是需要家长来言传身教的,只有家长自己先做到准时、守时,才有立场去引导、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培养起良好的时间观念,改掉磨蹭的坏习惯。

(2)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大部分孩子其实都不能切身体会到时间的宝贵,总觉得时间很多,浪费一点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家长想要让孩子改变浪费时间的坏习惯,就必须得建立起明确的奖惩制度,让孩子明白,不守时会遭到什么样的惩罚。只有让孩子切身体会到了这一点,他们才能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逐渐改掉磨蹭的坏习惯。

(3)帮助孩子制订时间安排计划。年龄越小的孩子自律能力往往就越差,需要家长的监督和管理。所以,家长不妨与孩子一同讨论,为日常的事务制订一个详细的时间安排表,让孩子根据这个时间安排表去生活,从而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

计时器,让孩子告别拖拉磨蹭

很多孩子做事往往都缺乏条理性,这也是造成拖拉磨蹭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这一点,家长不妨利用计时器来帮助孩子建立做事的条理,同时也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可以选用的计时器有很多,比如小闹钟、手机等。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给孩子“计时”的时候,要注意好事情的“段落性”,帮助孩子把每一个步骤要做的事情都清晰明确规定清楚。比如几点之前必须起床,几点到几点刷牙洗脸,几点到几点吃早餐等,只有把事情清晰地分出段落,才便于监督孩子的完成情况。

家长要懂得以身作则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不仅是他们的第一个老师,同时也是他们做人做事的一个模范。所以,家长的做事和生活习惯,往往能够直接影响到孩子。如果家长本身就是个缺乏条理性,没有时间观念的人,那么孩子自然也会在家长的影响下变得拖拉磨蹭,没有良好的时间观念。所以,在教育孩子之前,家长一定要懂得自我检讨,以身作则地成为孩子的好榜样,这样才可能把家里的“小磨蹭”变成“飞毛腿”。

小马虎易造成大麻烦

刚到公司,林枫妈妈就接到儿子班主任的电话,说林枫今天去上学,居然把书包给落在家里了!原来今天是林枫值日,班级里有规定,要求值日生要比其他学生早一点到教室,帮老师准备好上课需要用的粉笔和尺子等物品。结果今天一大早,林枫起晚了,急急忙忙催着要出差的爸爸送他去学校,等早自习都开始了,林枫一瞧空空荡荡的抽屉才反应过来,出门太急,居然把书包都给忘记了!

林枫这丢三落四、马马虎虎的毛病可不是一天两天了,今天忘记戴红领巾,明天忘记拿文具盒,后天铅笔丢了一两支……林枫妈妈可没少跟在他屁股后头收拾残局。

除了生活之外,在学习方面,林枫同样很粗心大意,有时就连做作业都能一不小心把题目给看漏了!就说上回,老师布置了一张试卷作为周末作业,林枫这小马虎因为忘记翻面儿,居然漏做了一整页的题目,还被老师在班会上当众批评了,那回可真是让林枫妈妈丢了大面子。

还有好多次,考完试之后,林枫妈妈给林枫检查试卷,发现他做错的大部分题目都是因为没仔细看题,比如常常会把“6”看作“9”,把“×”号看作“+”号等,这样的乌龙可真是层出不穷。语文就更别提了,那错别字,一抓就是一大把。

想到儿子的种种劣迹,林枫妈妈真是愁得不行,道理也讲过不少,训斥也没少训斥,可林枫却每次都不长记性,还总是不服气地说:“哎呀,这些东西我都会的,是不小心才出了问题,下次不会啦,也不是什么大事嘛!”

这孩子的马虎问题确实忽略不得,小马虎看似不是什么大事,但久而久之,马虎变成一种习惯之后,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大麻烦了。往小了说,马虎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让孩子在生活中丢三落四,在学习上更是错漏百出,对考试成绩造成不良影响;往大了说,马虎一旦成为习惯,甚至对孩子往后的升学考试、事业发展等方面都会造成严重影响,给孩子带来许多本可避免的麻烦和阻碍。

造成孩子做事马虎的原因其实很多,有孩子主观上的原因,但也有客观上的原因。如果是孩子主观上的原因,就像林枫那样,对自己马虎的行为不以为然,觉得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那么就要求家长得先摆正态度,重视起这些看似“不重要”的马虎行为,只有家长重视了,才能让孩子也逐渐引起重视,从而愿意主动改正自己的行为。

但如果是客观方面的原因,那么就需要家长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孩子养成做事细心的习惯。毕竟一个习惯的培养往往是需要日积月累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时候,孩子其实也会为自己的马虎而感到懊恼不已,此时如果家长再喋喋不休地教训孩子,只会让孩子越发感到难受,甚至可能导致情绪上的反弹,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这对改掉孩子马虎的坏毛病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有做事马虎的毛病时,一定要懂得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耐心地提醒和监督孩子,相信在家长持之以恒的带动下,孩子一定能够逐渐培养起做事认真、细心的好习惯,从而改掉马虎的坏毛病。以下的一些方法或许能够给予家长们一些帮助和指导:

端正态度,让孩子重视马虎带来的危害

对于孩子的马虎行为,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不要觉得孩子年纪小,造成的麻烦也不大就不以为然。要知道,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都是在启蒙关键期养成的,这些行为习惯眼下或许不会造成什么大麻烦,但却可能在往后漫长的日子里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当家长发现孩子有做事马虎的习惯时,一定要端正态度,让孩子明白,这样是不对的,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只有先从观念上让孩子重视马虎这种坏毛病,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马虎行为,让孩子养成做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训练孩子的视觉辨别能力

想让孩子远离“马虎”,养成做事细心的习惯,必须得从小开始培养。家长不妨从小事开始,引导孩子去发现生活中各个细节的变化,训练孩子的视觉辨别能力,让孩子形成仔细观察和比较的好习惯。

比如捡豆子游戏就是帮助孩子训练视觉辨识能力的好方法之一:

将红豆、黄豆和绿豆等多种豆子混在一起,让孩子在一定时限内将这些豆子快速分开,家长也可以加入游戏,和孩子展开“竞赛”。

帮助孩子消除外界干扰

孩子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被分散的,当孩子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受到太多干扰,就可能会出现情绪暴躁、心烦意乱的情况,注意力也会很难集中,这样一来,自然容易错漏百出,这对孩子培养认真细致的做事习惯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当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排除外界干扰,给孩子一个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帮助孩子培养做事专注、细心的能力。

比如,当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就尽量不要看电视、大声聊天或者打牌、打麻将等,可以考虑和孩子一起安静地看书或读报,让孩子能够在安静的环境下专注自己的事情。

做计划,学习不再“一团糟”

一个周末,泡沫妈妈应邀到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儿子小玮今年刚上一年级,比泡沫小一岁。泡沫妈妈到的时候,小玮正在房间写作业。就在泡沫妈妈和小玮妈妈聊得开心时,小玮突然从房间跑了出来,满脸焦急地说道:“哎呀,妈妈,明天老师就要收参加比赛的航空模型啦,我还没弄完呢!”

听到儿子的话,小玮妈妈赶紧焦急地说道:“你这孩子,这么重要的事情也不记着,那赶紧去把模型做完呀!”

小玮嘟着嘴抱怨道:“家里的胶水都用完了……”

没办法,小玮妈妈只得抱歉地和泡沫妈妈打了个招呼,急匆匆出门去给小玮买胶水。

胶水买回来没多久,小玮又急急忙忙地在房间里大声喊着:“妈妈,我找不到模型制作的说明书啦,不知道这个零件应该组装到哪里!”

没办法,小玮妈妈只得起身,去房间里帮小玮找说明书。泡沫妈妈见小玮妈妈忙前忙后的,也赶紧起来帮她一块找。

一进小玮房间,泡沫妈妈就明白了,屋里乱七八糟的,也难怪东西找不见了。不说其他,就那一张小小的书桌上,就胡乱堆着作业本、课本、漫画书、草稿纸,还有一大堆小零食的袋子,也不知道是吃完了还是没吃完的……

好不容易帮小玮把说明书找到了,让他继续做着模型,结果这还没多久呢,小玮又冲了出来,把模型一股脑儿地丢给了妈妈,嘴里嚷着:“不成不成,妈妈剩下的你得帮我做,我差点儿忘记啦,明天还有一张数学卷子要交,我还没写呢……”

没办法,小玮妈妈只得接过了儿子的模型,继续帮他做下去。被泡沫妈妈看到这样的场景,小玮妈妈也有些不好意思,两人顺势聊起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小玮妈妈告诉泡沫妈妈,小玮从小就是这样,毛毛躁躁的,做事缺乏耐性和条理性,为了给他收拾残局,自己经常手忙脚乱的。每天除了上班之外,回来还得惦记着每天打电话问班主任小玮有些什么作业,然后一样样给他拿出来检查好,否则小玮肯定会把作业给做漏了。而且,小玮做作业的时候还总离不了人,没人监督,他就有本事把作业给拖到大半夜也写不完……

抱怨完小玮之后,小玮妈妈开始羡慕地夸奖泡沫,谁都知道,泡沫妈妈家的女儿泡沫可乖巧了,只比小玮大一岁,上二年级,却听话懂事得多,根本不用家长操心,不仅学习成绩好,还会帮忙做家务,就连自己的小房间都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做事也是井井有条。

小玮妈妈向泡沫妈妈“取经”,问她到底是怎么把孩子教得这样懂事乖巧的,泡沫妈妈微笑着对小玮妈妈说:“其实很简单,只要教会孩子在做事之前先做好计划,然后再让孩子按照计划一步步稳扎稳打地去把事情做好就行了。我们作为家长,关心孩子是对的,但绝对不能凡事都一手包办,得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事情,否则他们永远都学不会。我们呢,只要在后方把关,指导他们少走弯路就可以啦!”

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好习惯,不仅能够让孩子在生活中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还能让孩子在学习时充分利用好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而要做到有条理,就得学会做计划,尤其是在学习上,做好了计划,孩子才不会没头没脑地瞎忙,把自己的学习搞得一团糟。

从小事入手,让孩子学会自己动手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习惯帮孩子包办一切事情,尤其是家里孩子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家长这么做,一方面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舍不得孩子有半点劳累;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方便,毕竟很多事情,家长可能顺手就能做好,但让孩子做,不仅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最后出来的结果往往还可能不尽如人意。但不管出于哪方面的考量,家长这样做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其实是非常不利的。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做的是教导孩子如何有条理地去处理事情,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帮他们做事,让他们形成依赖感。其实,做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自己动手做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条理性,让孩子形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整理书桌,让一切井井有条

要想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有计划的好习惯,不妨让孩子从学习整理书桌开始。

首先,整理书桌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无论孩子年纪大小,都是可以胜任这个工作的;其次,把书桌整理好,可以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节省掉很多找东西浪费的时间;最后,整理书桌的过程,其实也是训练孩子做事有条理、有计划的过程,比如把东西如何归类,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最方便等,都是需要条理性和计划性的事情。

除了书桌之外,孩子的书包、书架、房间等,家长都可以让孩子学着自己整理,当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环境都能整理得井井有条的时候,孩子在做事时自然也就不会再毛毛躁躁了。

教会孩子做事之前先做计划

让孩子在做事之前养成做计划的好习惯,这能够让孩子在做事时有条有理,而且提前做好计划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尤其是在学习的时候,如果孩子能做好学习计划,就不会像小玮那样,临到头才发现这也没做好,那也没做完,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告别懒惰,让孩子与勤奋携手

由于早产的关系,莹莹从小身体就不太好,三天两头生病,所以家里对莹莹一向宠爱得紧,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也正因为家里人这种“无下限”的宠爱,硬是把莹莹给养成了“小懒虫”。

平时在家里,除了看看动画片、玩玩洋娃娃之外,莹莹几乎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就比如吃饭的时候,莹莹每次就在饭桌旁边一坐,眼睛瞅准了哪道菜,张口就开始吩咐了,“妈妈我要吃××”,“妈妈,给我夹××”,“妈妈,给我倒杯水”……

再说早晨起床,每天莹莹妈妈都会比莹莹先起来,然后洗脸刷牙做早餐,事情弄完之后,莹莹妈妈再回到莹莹的房间,帮她穿衣服、穿裤子、穿鞋子,然后再帮她刷牙洗脸,照顾她吃早餐,最后再送她去上学。

做作业的时候就更别提了,莹莹妈妈基本上是全程陪伴,不仅在旁边教莹莹哪道题要怎么做,还得及时地递上铅笔、橡皮擦,做完作业了,就连收拾书包都是莹莹妈妈全部包办的。

至于家务活什么的,那就更没得说了,家里谁敢让莹莹动一个手指头呀!

现在,莹莹都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却连自己的袜子都不会洗,连开水都不会烧。更重要的是,一直被家里人娇宠着的莹莹早就养成了懒惰的习惯,什么事都不愿意自己动手,就连在班级里参加大扫除时也是能躲就躲。班上的同学都不喜欢莹莹,尤其是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大家分成若干小组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更是谁都不肯和莹莹在一组,毕竟大家都知道,莹莹懒极了,让她加入小组,那绝对是拖后腿的啊!

我们都知道懒惰不好,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宠爱孩子的父母却不知不觉把孩子养成了“小懒虫”,这也不让孩子做,那也不让孩子碰,导致孩子逐渐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要知道,懒惰并不是天生的,孩子懒惰,和父母的溺爱是脱不了关系的。

不少家长都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家里什么事情都不用你管,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在这些家长看来,孩子的学习成绩比什么都重要,与其浪费时间去做家务,倒不如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考个好成绩。这种观念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家长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懒惰,甚至会从内心贬低“劳动”的价值,抵触“劳动”这件事。而一个懒惰的孩子,即便是在学习上,恐怕也是难以有所成就的。因为懒惰会让孩子缺少迎难而上的精神,让孩子缺少锻炼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的机会,而学习这条路同样是艰辛的,需要不断的坚持和努力。

无论我们对孩子有多大的期望,无论孩子内心有多高的理想,如果懒惰成为习惯,那么这些期望和理想就注定只能化作泡影,永远不会有实现的可能。因为一个懒惰的人,是很难将想法付诸行动的,他们总会习惯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来逃避辛苦,逃避努力。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应该努力让孩子告别懒惰,只有与勤奋携手,孩子才能踏上成功的征程。

当然,培养勤劳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这就要求家长有足够的耐性,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去引导孩子、教导孩子,让他们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的好习惯。

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对劳动其实都是有好奇心的,比如看到妈妈在扫地,就想去抢过扫帚自己扫一扫;瞧见爸爸在搬椅子,便也想学着爸爸去搬一搬。但这个时候,大部分家长通常都会直接把孩子“赶”到一边,不让他们来“捣乱”。在家长们看来,孩子还太小,这些事情都做不来,即便能做,也往往会因为缺乏经验和能力而做不好,甚至越做越糟,越添越乱。

确实,有很多事情,孩子的加入只会给我们“帮倒忙”,甚至可能因为不得其法而让自己受伤。但如果家长因此就把孩子隔绝在“劳动”之外,甚至包办所有的事情,那么久而久之,必然会打消孩子对劳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孩子事事都习惯依赖家长,从而养成懒惰的习惯。这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和成长都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其实,孩子能够参与的劳动是非常多的,家长不妨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来给孩子派发一些“任务”,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而又不具有危险性的事情,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劳动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能避免他们添乱。

多鼓励,少批评

当孩子在做某件事情,或参与某项劳动的时候,即便结果不是那么理想,家长也应该多多给予鼓励而不是指责和批评。任何一种能力或一项技能都是需要时间的投入和经验的累积的,每个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犯错总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多挑剔甚至责骂,只会打消他们对做这件事的热情,甚至是对劳动的热情。

所以,当孩子没能把某件事做好,或在做事过程中犯错的时候,家长应该做的,不是用批评和指责去打消他们的热情,而是鼓励他们继续努力,继续尝试,直至把事情做到最好。

家长爱劳动,孩子才不会懒惰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有重大影响。如果父母本身是懒惰的、厌恶劳动的,那么孩子也很难会喜欢劳动、愿意劳动。所以,作为家长,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勤劳的人,那么首先你自己就得克服惰性心理,让自己变得勤奋起来。只有家长爱劳动,孩子才不会懒惰。

珍惜时间,从一分钟开始

周末,庄女士到小航妈妈家做客,刚进门就听到小航妈妈在催促儿子小航写作业,可小航却一直在客厅摆弄自己的模型,半点儿也没有起身的意思,小航妈妈催促几句之后,就忙着招呼庄女士,没再管小航了。

半小时过去了,庄女士看到小航依旧坐在客厅地板上玩自己的模型,小航妈妈又继续催促道:“快点去做作业,一会儿你又写不完,又得到半夜了!做完了再来玩不好吗?”

小航头也不回地应付着:“还早呢,再等几分钟,一会儿就去写,就几分钟。”

小航妈妈无奈地说道:“那你说,几分钟,说清楚了,我给你看着时间呢。”

在小航妈妈百般催促下,小航不耐烦地说道:“15……不,20分钟,就20分钟。”

又过了半小时,庄女士一瞧,小航已经没玩模型了,正在一边吃薯片一边看故事书呢,压根儿就没有去做作业的打算。小航妈妈也似乎忘记了这回事,仍然高高兴兴地和庄女士说着前些天去旅游的事儿。

又过了一会儿,小航妈妈大概突然想起来自己一直在催儿子写作业呢,于是又再次开口催促道:“这都多久了,怎么还不去写作业啊?刚才怎么说的!”

小航不耐烦地摆摆手:“好啦好啦,最后一分钟,就一分钟,我这页故事快看完啦!”

结果,这一分钟又拖了半小时……

一直到庄女士离开,也没见小航去做作业。

在现实生活中,像小航这样的孩子可真不少,从来没有时间观念,更不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对时间的白白流逝无动于衷。其实不仅小航,就连小航妈妈也是一样的,虽然嘴上不停地催促儿子写作业,但在儿子一次又一次的应付和拖延下,也对儿子采取了放纵的态度。结果,一下午的时间就这样在家长无意义、无效果的催促和孩子放任自流的拖沓中浪费掉了。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当今世界,还有什么东西能比时间更珍贵呢?懂得珍惜时间是让人一生受益的事情,一个人如果懂得珍惜时间,那么他就不会虚度自己的每一天,每一分钟都会做出一个合理的安排和计划,把每一分钟都变得有价值。有这样的好习惯,不管对于学习还是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所以,为了孩子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每一个家长都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孩子学会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从生活入手,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

要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我们首先就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而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我们就得让孩子意识到“时间”的存在,把“时间”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叫孩子起床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宝贝快点起床,现在已经7点了,再不起床你就要迟到了。”在催促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宝贝,你的动画片6点30分开始,现在已经5点40分了,如果再不加快速度把作业写完,一会儿就不能看电视了哦。”在提醒孩子睡觉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宝贝,现在是8点40分,你9点必须上床,所以你现在还剩20分钟准备。”用这样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强调“时间”的存在,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让孩子切身体会不守时的后果

再多的警告都不如一次切身的疼痛能让人记住教训。所以,想要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守时的重要性,家长不妨挑选一些合适的机会,让孩子切身体会一下不守时的后果。比如,孩子如果早上出门总是拖拖拉拉,不重视时间,那么家长不妨和孩子定个约定,几点必须出门,否则迟到了孩子就得自己承担后果。当孩子没能遵守约定按时出门的时候,家长一定不能中途插手,只有让孩子真切地体会到迟到被老师批评的后果,孩子才能吸取教训,牢记上学一定要守时。

让孩子知道,“一分钟”究竟能做什么

家长要帮孩子树立这样一个观念:珍惜时间,要从每一分钟开始。

在很多人看来,一分钟的时间并不长,迟到一分钟或早到一分钟,似乎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但这样的观念其实是不对的,如果不能重视每一分钟,那么只能说明,我们其实不懂得时间的珍贵。这是一个态度问题,如果不能端正对“一分钟”的态度,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守时的重要性。

要让孩子真正明白每一分钟的宝贵,单靠些大道理是没用的,孩子也无法理解这些东西。所以,家长不妨带领孩子亲自体会一下,究竟“一分钟”能做到什么。比如,家长可以让孩子试着在“一分钟”内背单词,看看最多能背几个;或者让孩子在“一分钟”内朗读一首诗歌;再或者让孩子玩几局“一分钟”内可以完成的游戏。当孩子切身体会到“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明白“一分钟”所具有的价值。

让孩子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

为了让孩子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时间究竟都花在了什么地方,家长可以让孩子试着记一个时间的流水账,把自己这一整天做了什么事,每件事花费了多少时间都记录下来。有这样一份记录,可以更直观地让孩子看到,自己把一整天的时间都用到了什么地方,有多少时间是白白浪费掉的。此外,这份“时间开销”对孩子制订以后的学习或生活计划也是有很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