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福利绩效研究
- 何贝
- 1461字
- 2025-02-21 16:40:10
1.4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多学科视角,采用多个宏观、微观数据库作为研究数据来源,综合运用多种定量分析方法,使得研究工作更加科学性、系统性,保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和可靠性。具体而言,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有:
(1)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是针对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福利绩效评价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由于生态福利绩效综合考虑居民福利水平变动,涉及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是生态经济学领域较为崭新的研究视角,现有研究成果较少。因此,需要通过大量经典著作及相关参考文献进行梳理,归纳现有研究成果,明确研究方向,界定研究对象范畴,厘清研究脉络,提出知识缺口,并建立研究具体分析框架,制订行之有效的研究计划。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本研究通过文献归纳法、理论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定性分析方法,选取并构建全面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计算生态环境投入指数(REEI)、居民福利产出指数(RHDI)及生态福利绩效(EWP),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环境统计公报》《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中经网统计数据库、Wind资讯数据库等官方统计数据为研究样本数据。
运用熵值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人类发展指数(HDI)计算方法,测算1997—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生态环境投入指数(REEI)、居民福利产出指数(RHDI)。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中非角度Super-SBM模型和DEA窗口分析法等,测算1997—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生态福利绩效(EWP)。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测算不同省份生态福利绩效的地区差异。运用σ收敛、β绝对收敛、β相对收敛、俱乐部收敛等模型,判定不同省份生态福利绩效水平收敛趋势,刻画地区间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化趋势。
(3)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本研究将首先建立研究理论基础,注重借鉴多学科研究成果。之后,在实证研究中,利用上述宏观数据库统计数据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库(CGSS)微观数据等,运用多类面板回归方法以及针对有序被解释变量的微观计量回归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城镇化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作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治理的生态福利效应及政府治理对生态福利绩效的作用机制等,使得规范分析得到更为有力的经验数据支撑。
①在研究城镇化对生态福利绩效影响时,主要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等维度剖析城镇化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作用,运用混合OLS、面板固定效应模型(FE)和随机效应模型(RE)、空间自相关模型(SAC)等计量方法,综合检验了城镇化各维度与生态福利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对30个省份样本数据进行分层回归,从而得到更为充分的研究结论。
②在研究政府治理的生态福利效应及对生态福利绩效作用机制时,主要从生态效应和福利效应角度分析政府治理产生的生态福利效应,并把生态效应拆解为节能效应和减排效应,福利效应拆解为主观福利效应和客观福利效应。同时,引入环保工作满意度检验环境治理效果,对政府治理的生态福利效应做进一步补充分析。在实证过程中,针对政府治理的生态效应和客观福利效应,主要采用静态面板的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动态面板的广义差分矩估计模型和广义系统矩估计模型,以及空间面板的空间自相关(SAC)、空间杜宾(SDM)和广义空间面板随机效应(GSPRE)等多类面板计量回归方法;针对政府治理的主观福利效应和居民满意度,采用Ordered Logit模型、Ordered Probit模型等微观计量模型,匹配生态环境宏观数据与居民主观福利、居民满意度等微观调查数据,进行经验分析及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