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福利绩效研究
- 何贝
- 1014字
- 2025-02-21 16:40:11
1.5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视角上的创新。现有关于生态效率的研究大多以帕累托最优为评判准则,研究视野局限于生态环境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上,较少考虑生态环境产生的民生福祉效应,忽略了居民对于生态环境的真实偏好及需求。本研究对传统生态效率观点进行反思与突破,开展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福利绩效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评价分析1997—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生态福利绩效演进历程,实证检验城镇化各维度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作用,剖析城镇化进程中政府治理产生的生态福利效应,探讨政府治理对生态福利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选题超越了传统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从社会福利视角进一步丰富现有生态效率的研究成果。
其次,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研究利用经济社会宏观统计数据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库(CGSS)作为研究样本,将多种综合评价方法、多类面板计量回归方法及微观计量回归方法引入生态福利绩效评价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尽量充分考虑到数据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及稳健性问题。具体来说,在进行生态福利绩效评价时,采用非角度Super-SBM模型及DEA窗口分析法测算生态福利绩效,实现跨期面板数据评价。在分析城镇化对生态福利绩效影响时,运用多类面板计量回归方法实证检验城镇化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作用。在探讨现有政府治理手段的生态福利效应时,运用广义差分矩估计模型、广义系统矩估计模型等动态面板计量模型,以及空间自相关(SAC)、空间杜宾(SDM)和广义空间面板随机效应(GSPRE)等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进行实证;采用针对有序被解释变量的Ordered Logit和Ordered Probit等微观计量方法,处理居民主观幸福感和满意度调查数据,实现生态环境宏观数据与居民福利微观数据的匹配。
同时,跨学科的概念及研究成果借鉴。本研究借鉴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关于人类福利的已有研究成果,首次将居民主客观福利效应纳入生态福利绩效研究中,创新性地采用居民主观幸福感、居民针对环保工作满意度等微观调查数据作为评价标准,剖析政府治理主要手段产生的生态福利效应,为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新的分析角度和研究范式。
(1) 空气质量达标,是指参与评价的污染物浓度均达标,即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
(2) 世界银行支付意愿调查,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方法,估算人们为减少下一年度单位死亡风险所愿意支付的货币价值,从而估算由大气污染问题所造成的人类健康损失。
(3) 环境虚拟治理成本,是指按照现行治理技术和水平,把目前排放到环境中污染物全部治理所需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