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水渗湿药应用体悟

当人体调节水液功能失常,体内停蓄水湿,外溢则为水肿,内停而为胀满,上攻成痰饮而成喘满、咳嗽,下蓄而小便不利,常见于黄疸、水肿、湿温、风湿、淋浊、疮疖、水泄、痰饮等疾病。利水渗湿药具有通利小便、渗利水湿的作用,促进体内水液的排泄,减少蓄积。
利水渗湿药临床应用:①化湿,治疗湿邪在表,与风寒搏结。②燥湿,治疗水湿停于中下焦,用苦燥之药,如黄芩、黄柏、苍术、草果之类。③利湿,治疗湿在下焦,如小便不利、水肿、淋病等。利湿又分为三类,第一,淡渗利湿,不偏寒热,淡味药多利湿,如茯苓、猪苓之类。第二,清热利湿,药性偏寒,如茵陈、泽泻、车前子、海金沙之类。第三,温阳利水,淡渗利湿药配伍温阳药。
注意:①祛湿药伤阴,津液不足及老年人慎用。②利湿药有通降作用,孕妇或遗精患者慎用。③湿邪易伤阳气,用药不能过于清利,以免更伤阳气。④阳虚水肿及子肿病,应于利水药中加补益脾肾药。
茯苓
【性味】
甘,平。
【归经】
心、脾、肾经。
【功效】
利水渗湿,补脾宁心。
【主治】
1.小便不利,水肿。
2.脾虚泄泻,心虚惊悸、健忘。
【常用量】
9~18g。
【按】
茯苓为临床常用药,色白者为白茯苓,长于健脾利湿;色红者为赤茯苓,长于清热利湿;抱松根而生长者为茯神,长于宁心安神。茯苓皮善于行水消肿。
猪苓
【性味】
甘,平。
【归经】
肾、膀胱经。
【功效】
利水渗湿。
【主治】
1.小便不利,水肿。
2.淋证,带下,泄泻。
【常用量】
6~15g。
【按】
猪苓利水作用强于木通、玉米须、竹叶等,药性偏寒,对热性的水湿证较适宜,通常与泽泻同用。
车前子
【性味】
甘,寒。
【归经】
肾、肝、肺经。
【功效】
利水渗湿,清热明目,化痰止咳。
【主治】
1.淋病之小便不通、小便赤涩,暑湿泄泻,泌尿系统感染。
2.肝热引起的目赤涩痛。
3.肺经痰热引起的喘咳。
4.泻痢,黄疸。
【常用量】
6~12g。
【按】
车前子用时包布袋入煎,车前子有降压作用。车前草能利尿通淋,还有凉血作用,可治衄血、尿血。
泽泻
【性味】
甘,寒。
【归经】
肾、膀胱经。
【功效】
利水,渗湿,清热(虚热)。
【主治】
1.由于湿热引起的小便不利、淋浊、癃闭、水肿。
2.肾阴虚火动引起的遗精、头目眩晕。
【常用量】
6~10g
【按】
泽泻与黄柏同用降肾火效强,现代药理研究泽泻可降压、降胆固醇,治疗脂肪肝。
滑石
【性味】
甘,寒。
【归经】
胃、膀胱经。
【功效】
清热解暑,利尿除湿。
【主治】
1.暑热烦渴、腹泻。
2.小便不通,热淋刺痛,结石,尿血。
【常用量】
9~30g。
【按】
内服保护肠道黏膜,有消炎止泻作用。外用可保护创面,吸收分泌物,促进结痂。本品甘寒滑利,无明显湿热者及孕妇慎用。
茵陈
【性味】
苦,微寒。
【归经】
脾、胃、肝、胆经。
【功效】
清湿热,退黄疸。
【主治】
1.湿热内蕴引起的身热、小便赤涩、湿疮。
2.急、慢性黄疸型肝炎。
【常用量】
10~30g。
【按】
茵陈对脾胃湿热之黄疸有效,由蓄血引起的发黄慎用。茵陈治疗阴黄与附子、干姜同用;配合蒲公英、大黄、柴胡、金钱草可治疗胆囊炎、胆石症。
薏苡仁
【性味】
甘、淡,微寒。
【归经】
脾、胃、肺经。
【功效】
利水渗湿,除痹,清热排脓,健脾止泻。
【主治】
1.湿热引起的小便不利,尿急、尿频,水肿。
2.毒热壅盛,肺痈吐黄脓血,肠痈脓已成。
3.脾虚湿困之腹胀、泄泻、水肿。
4.湿盛引起的痹证、关节痛、肌肤麻木不仁。
5.对皮肤痈肿有一定疗效。
【常用量】
15~30g。
【按】
薏苡仁生用渗湿利水,炒用健脾止泻,其补脾之力次于白术,药力和缓,可以大剂量应用。对无湿及津亏者不适用。薏苡仁根味甘性微寒,可清热、利尿、驱虫,治肺痈、尿路感染、结石、肝炎、蛔虫,常用量15~30g。
防己(木防己、汉防己)
【性味】
大苦、辛,寒,有小毒。
【归经】
膀胱、肾、脾经。
【功效】
利水清热,祛风止痛。
【主治】
1.湿热壅盛,风水之水肿,小便不利、涩痛。偏虚与白术、黄芪配伍,偏实与葶苈子、二丑配伍。
2.风湿热痹引起的周身关节痛。
3.疮疡诸症,清血分之热。
【常用量】
3~9g。
【按】
汉防己善治下半身肿,木防己善治上半身肿,对心脏、肾脏病水肿宜用。本药苦寒败胃,可引起腹胀、恶心、呕吐,故用量不宜过大,对阴虚患者慎用。现代研究表明,汉防己可以消炎止痛、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小剂量可利尿。木防己长于治疗神经痛,对肋间神经痛、胸痛、肌肉痛、外伤痛均有良效。
木通
【性味】
苦,寒。
【归经】
心、小肠、膀胱经。
【功效】
泻火利尿,通经下乳。
【主治】
1.湿热郁结引起的小便赤涩热痛、尿血、心烦、口舌生疮、喉痹咽痛。
2.血脉壅滞之闭经、乳汁不通。
【常用量】
3~9g。
【按】
本药对肾虚滑精、无湿热者及孕妇慎用。木通苦寒降心火而入血分,是治疗淋病、尿赤、尿血之要药。通草泄肺热而行气分,利小便消水肿。
瞿麦
【性味】
苦,寒。
【归经】
心、小肠、膀胱经。
【功效】
清热利湿,行血祛瘀。
【主治】
1.热淋,下焦湿热,尿血。
2.治疗血热瘀滞,可通经下血。
3.外用治疗红肿疮毒,可消肿止痛。
【常用量】
9~30g。
【按】
瞿麦与白茅根、地骨皮、大小蓟配伍治疗热淋、尿血热重于湿者效佳。孕妇及脾肾亏虚者慎用。
萹蓄
【性味】
苦,寒。
【归经】
膀胱经。
【功效】
利水通淋,清热杀虫。
【主治】
1.膀胱湿热之小便淋漓涩痛、尿血。
2.湿热内蕴之黄疸。
3.湿毒浸于皮肤引起的疥疮、外阴瘙痒。
4.虫积腹痛,可杀蛔虫、钩虫。
【常用量】
9~30g。
【按】
本药多与木通、车前子配伍,加强清热利水作用。
赤小豆
【性味】
甘,平。
【归经】
心、小肠经。
【功效】
利水消肿,解毒排脓。
【主治】
1.水湿不化之小便不利、水肿、泄泻下利。
2.毒热壅滞之痈肿热毒、乳腺炎等,可外敷。
3.湿热内蕴之黄疸。
【常用量】
9~30g。
【按】
赤小豆善于下行,清下焦之湿热。
地肤子
【性味】
甘,寒。
【归经】
肾、膀胱经。
【功效】
清湿热,利小便。
【主治】
1.膀胱湿热引起的小便不利。
2.皮肤湿热引起的疮疡瘙痒。
【常用量】
10~30g。
【按】
对过敏性皮疹及荨麻疹有效。
玉米须
【性味】
甘,平。
【归经】
肝、肾、膀胱经。
【功效】
利尿,降压。
【主治】
肾炎,水肿,黄疸,糖尿病。
【常用量】
15~30g。
糠谷老
【性味】
咸,微寒。
【归经】
脾、肾经。
【功效】
清热利水,祛湿消肿,解渴除烦。
【主治】
1.水肿,单味药即可。
2.小便不利,心烦口渴。
【常用量】
6~15g。
利水渗湿药作用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