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领导就要这样树形象

成功的领导必定具有领袖气质。具有领袖气质的领导,对所定目标都显示了非常专注和热忱。历史上有好几位军事领袖,登陆上岸后就把船烧掉。他们烧掉船的真正动机,就是为了向大家表明他们对自己目标的执著和专注。

领导在工作交往和非工作交往中还都必须保持“领导角色”的意识。在不同的交往场合需要不同的角色,但是不要忘记自己是个领导者,有特殊的角色要求。

“领袖气质”这个名词源于希腊文,原意是“一件美丽的礼物”,意思是说上天赋予的某些东西,可以引申为与生俱来的禀赋。

但拿破仑却不以这种解释为然。他说:“我的权力靠我的威望,而我的威望全靠我打胜仗。假若我不再打胜仗,不再有威望,我的权力就会消失。征服造就了今天的我,也只有征服才能保持现在的我。”

拿破仑说这段话的意思是:别人都认为他天生具有“领袖气质”,但实际上他是靠努力得到的成功。为了保持这份“领袖气质”,他就得不断获得成功。他的话的确有道理。美国南加州大学两位研究员班斯和蓝纳斯的研究发现,成功的领导者常被人认为具有领袖气质。

但这并不是说,若要别人认为你有领袖气质,你必须先成为一位成功的领导。假若非得等到成功以后,才会是位有领袖气质的领导,那这所谓的领袖气质到底是什么?是不是这种领袖气质帮助你获得成功的?你是否能在成功以前采取某些行动,让自己具有领袖气质呢?这里的确有方法。

华盛顿有一所国防大学三军工业学院。进到三军工业学院的学员,全都是由联邦政府挑选的军、民高级人员,本身已有相当地位和声望。

在每位学员进入国防大学受训以前,校方就发出一份领导才能评估表给这位学员的下属、上司及同事,让他们对学员进行评估,填表人不用署名。这项详细的评估表分成21部分,包含125个问题,内容包括这位学员的领导才能、对团体的贡献和性格等。

这些入选国防大学受训的学员,全都是已有成就的领导人物,所以,他们的这份领导才能评估结果一般都很好。

有一年,该校对115位学员的领导才能、对团体的贡献和性格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的平均分数都超过了4分,而满分是5分,平均分数3分就算及格;换句话说,每个单项都能得到4分以上,表示这些受训学员的领导才能已远超过一般领导者的水准。

在那期115位学员当中,“领袖气质”这一项平均得分是4.32。这个分数真是高得出奇。有一位学员更是出类拔萃,在“领袖气质”这一项,他所有的下属都给了他满分!这说明,他的下属都认为他随时随地都有领袖的威严和魅力。

有人费了很大的力气想找出这种魅力的秘密,但发现他看上去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假若不知道他在“领袖气质”一项上得如此高分,看不出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他有什么秘诀呢?他自己认为,之所以自己领导还算成功,大部分是靠别人认为他有领袖气质。换句话说,并不是先成功后,别人才认为他有领袖气质,不过他也同意,在他获得成功以后,别人更容易认为他具有领袖气质。

他的下属说,他所以领导成功,部分原因是在他的领袖气质。更重要的是:他具备这种领袖气质并不完全是出于天赋,而是经过后天刻意的培养。此外,每到一个新团体,他又会积极行动培养另一种适合新环境的领袖气质。

领导怎么做

为了树立领导形象,日常生活中应采取以下几种不同的行动:

· 显示你的专注。

· 适当的衣着。

· 理想远大。

· 看准目标,勇往直前。

· 利用闲暇锻炼。

· 建立神秘形象。

有很多显示专注的方法,诸如坚持对目标的追求、不管花费的时间多久,自我牺牲,愿意冒险以及尽量使用本身资源,等等。

假若你想被人认为具有领袖气质,显示出你对所定目标的专注和热忱是非常重要的。

在历史上就有好几位军事领袖,自海上登陆以后就将船烧掉,以向下属显示,除了胜利以外别无其他选择。只能向前,不能后退,因为他们唯一的退路——船,已全部没有了。烧船行动并不意味着不胜利就死路一条——部队要是愿意,他们还可以选择投降。这些领导者烧掉船的真正原因,还是为了显示他们对于自己目标的专注。

美国的乔伊·柯斯曼(Joe Cossman)是一位亿万富翁。他随心所欲地环游世界,帮助那些开始创业的人。

柯斯曼出身贫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从部队退役,在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一家出口公司工作。他不是大学毕业生,又没有什么专门技术,每周只能赚35美元的薪水。每天晚餐后,他就在厨房的桌子上,写信和全世界的相关行业人士联络。他急着想自己做生意。在一年时间里,他发出了几百封信,但是由于地址错误,全都投递无门,这耗尽了他几乎所有的休闲时间。

请注意,他这种执著已显出他的专注。

有一天,他在《纽约时报》上看到一则卖洗衣肥皂的广告,这类肥皂当时还很稀少,他打电话证实了这项广告后,又开始给国外的至交发信。

几个星期以后,银行通知他,有一份18万美元的信用证给他。这表示只要他能将肥皂运上船,这张信用证就可以兑现。信用证的有效期只有30天,假若他在30天内不能装船,信用证就作废。

柯斯曼的肥皂批发商告诉他在纽约有货。他所要做的事只是到纽约去安排肥皂装船事宜,当然还要处理一些财务上的问题。柯斯曼找到他所在出口公司的老板,向他请几个星期的假,但老板不准。柯斯曼只得找到一些匹兹堡的朋友,承诺谁愿意到纽约去办这件事,就可得到这项交易的一半利润。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去。

柯斯曼无计可施,又去找老板,声明假若不准他请假,他只有辞职。老板看他这样专注,只好让步。柯斯曼和妻子在银行里只存了300美元,但妻子也尊重他的专注,她对他有信心。他们提出这仅有的300美元,让柯斯曼带着上纽约去。

住进旅馆以后,柯斯曼又打电话找批发商,结果电话号码弄错了,找不到批发商,但柯斯曼仍然坚持不放弃。

他到图书馆找到一份肥皂公司的名录,回到旅馆后,他打电话向美国电话公司查询,仅电话费就用了80美元,最后他找到一家亚拉巴马州的肥皂公司有这种肥皂,但必须由他自己去亚拉巴马提货。

柯斯曼找遍了纽约所有的货运公司,终于找到了一家愿以赊账方式为他运3000箱肥皂的公司。这时候他又有了另一个麻烦:30天的期限所剩不多,他是否还有时间将肥皂运到纽约装船?

但柯斯曼仍显示出对目标的专注。他将肥皂运到纽约后,只剩下不到一天的装船时间。柯斯曼亲自动手帮忙装船。他们整整工作了一夜,到第二天中午,事态非常明朗:他们在银行关门以前无法上完货。在银行关门前不到一个小时,柯斯曼离开装货码头,前去找轮船公司的总裁。

后来柯斯曼告诉朋友说:“当时我已经一星期没洗澡,由于帮忙将肥皂装船,整夜没有睡。我满脸胡子,早饭钱还是向货车司机借的。肥皂公司的人追着我要肥皂的货款,货运公司也在催讨我欠他们的运费。旅馆等着我要房钱,但不知道我的去向。甚至连我的妻子也不知道我的下落。我的外表和我的感觉,仿佛我自己也需要用一箱肥皂来清洗。”

就在这种情形下,柯斯曼来到轮船公司总裁办公室,向对方说出全部事情的经过。这位总裁注视着他说:“柯斯曼,事情已做到这种程度,你不会失去这笔生意了。”

说着他交给柯斯曼装货凭单——虽然肥皂未装完。这表示轮船公司愿意负责,要是货装不够,由轮船公司赔偿损失。他还派人将柯斯曼送到银行去。

首次交易的成功,使柯斯曼赚了3万美元,这对一个周薪35美元的人来说,可以说是相当好了。

柯斯曼为什么能成功地影响每个和他打交道的人?这是因为他所表现出的专注、热忱。曾经跟随过他的人都视之为一种领袖气质。

领导怎么做

领袖气质的要素就是显示出对一项理想或目标的专注。假若你想表现有领袖气质,那就设法显示出你的专注。

有人认真研究了衣着对人成功的影响,所得的结果非常惊人。根据这项结果所写成的一本书《迈向成功的衣着》(Dress for Suc-cess)成为全美国的畅销书。作者约翰·莫洛依(John T.Molloy)的研究显示,你的穿着是否适合你的职业身份,对成功与否有着莫大的关系。

不过应该明白你是哪类领导,以及你所领导的是哪类人,为了发挥最大的成功效果,你就应该有不同的衣着。假若你在牧场上穿着整齐的西装,在别人眼中你不会有任何领袖气质。

同时,衣着的方式应立足于能建立起一个特别的领导形象。

军队对这一点早就注意到了。将领们通常设计自己的制服,以凸显他们想建立的形象。

蒙哥马利元帅以他的“贝雷帽”著名。他在这种扁软羊毛质料的小帽上,缀上他指挥的主要单位的队徽,还总是穿着一件套头衫。他建立了一个随便、舒适的形象,哪怕是在战斗最激烈之际。官兵只要见到一位头戴缀满队徽的软帽,穿着一件套头衫的人,立刻就知道是他们的司令官来了。

巴顿将军也非常相信仪表的重要性。他特殊的打扮包括一顶闪亮的头盔,臀部两边各挂一把手枪,甚至在战场上还系着领带。他的下属也老远就能认出他来。

艾森豪威尔穿着一件自己设计的短夹克,后来,整个美国陆军都采用这种夹克,而且名字就叫“艾克夹克”。

麦克阿瑟也建立了一个特殊形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还只是一位年轻的上校,他的制服就与众不同。他不戴钢盔,也不佩手枪。他的理由是:“钢盔会伤害我的头,降低领导效率。我不佩带枪,因为我的任务不是战斗,而是指挥别人战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不打领带的制服、金边帽子、大烟斗和太阳眼镜,也都成为他神秘的象征。

很多其他的军中将领也讲求所穿军服与众不同。有的虽然穿着制式军装,但是经过特别剪裁,质料也比制式的要好。有些指挥官喜欢持握装饰用的棍子,这种棍子被视为美国式的元帅指挥棍。

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四星上将盖瑞喜欢穿迷彩伪装衣,甚至到国防部就职后还穿。他是唯一穿野战服的参谋首长。人们一眼就会看出他来,他的野战服似乎在说:“我是一名战士,我的任务就是作战。”

你不必穿野战服,但假若想表现出领袖气质,你就得花费点时间来塑造形象,根据想成为哪种领导者而决定你的穿着。

正如一位名人所说:“一位士兵服装整齐,是自重的表现,他显得更能控制自己,而使敌人更为疑惧。良好的外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领导怎么做

应该明白你是哪类的领导者,以及领导哪类人。为了发挥最大的领导效果,你应该有不同的衣着。因为良好的形象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树立良好的领导形象,不妨先培养自己做一个无冕领袖。不要担心没机会,只要多加注意,每天至少会遇到一个这种机会。事实上,在你周围,每天都会有人向你求助,要你去领导他们,你得抓住这些机会。

记住,你不必是一位经理人,同样可以成为一位领导者。职位和领导有时是两回事。作为一位经理人,必须将事情做对;而作为一位领导者,则必须做对的事情。的确,你并不需要正式的职位,同样也可以成为一位领导者。

那么,何谓无冕领袖?无冕领袖在自己正常责任外,寻求或接受对别人的领导工作。作为一位无冕领袖,你也许可以拿到钱,也许分文都得不到。但只要你愿意寻求,就可以在这些额外的工作中培养领导技巧和自信。

要想成为一位成功的无冕领袖,首先必须愉快地接受工作上的责任。不但要肯负责,而且还应该寻求这样的机会。

这类的机会实在太多了:是否有一份特别报告要撰写?老板是否想找个组织公司球队的人或是教练?公司是否需要一台新电脑,谁负责去选购?公司是否有定期舞会或周末聚会?每一个发起和组织活动的机会,都是一个成为无冕领袖的机会。

这类事做得越多,越容易成为领袖人物。越来越多的人会将你看成是他们的领导者,同时你对自己的领导才能也就会越来越有信心。

无冕领袖的工作,并不一定是在正式工作中。每天到处都会发生一些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并且需要有一位领导者来协助别人解决这些问题。

注意看看四周,你就会发现:每个人都在寻求别人的领导。每个人都似乎不知道事情该如何办。你知道该如何办吗?你愿意去试一试吗?假若这样,你将立刻自动升到无冕领袖的位置。

奇妙的是,你常常会发现:这些事并不是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去做,而是没有人愿意带头做。他们不愿做这些工作,也不愿负起这个责任,但工作是必须要人去完成的。在这种情形下,只要你肯带头,就会惊奇地发现,别人很容易接受你的领导。

请注意不要误解作者的意思。在某些环境下,会有似乎人人都想领导别人的情况发生;有些情况下竞争还非常激烈。

在这种环境中,不管你能不能,别人都不会来请求你领导。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冷眼旁观。除非情况变得紧急,需要采取某些行动了,你再采取行动。

领导怎么做

尽力帮助你的团体,而不要去争夺领导地位。因为不管你多有领导才能,总不能在每个你参与的场合中都当领导者。况且是否能在每个场合中都当领导并不重要,你四周充满着无冕领袖工作的机会。

在适当的场合使用某些词语可以强调所说的话,这些词语如果使用得自然、诚恳,可以增强你的领导形象和鼓舞他人的效果。下面是一些强有力的语言的例子:

(1)告诉小组成员说你想让他们“释放出创造性潜能”,而不要只简单地提建议。

(2)解释说你的小组有一个“我们需要为之奋斗的明确前景”,而不要只简单地说你制定了几个奋斗目标。

(3)说你参加了一次“有影响”的贸易展销会,而不是简单地说一次贸易展销会。

(4)要说“接近”完成某一项目,只要它已经开始进行。

(5)要说你想和客户们“团结在一起”,而不是简单地说你想和他们建立一种良好的工作关系。

(6)要求团队“一次就做对”,而不是简单地说避免错误。

(7)当你的小组从顾客满意度调查中选择了一些有用的反馈时,要宣布说你们部门“表现出了善于学习的能力”。

(8)当你的部门赢得了一次部门间的小争论或在投标中胜过竞争对手,就说你们“战胜”了他们。

使用有影响力的语言是体现领导艺术的重要方法,但如果对语言修饰得太离谱或太频繁,那么就会显得靠不住。

此外,还可以频繁地使用类比和比喻。类比使人们注意到两件事物各方面的相似之处以便作出比较。“我们公司很像微软公司的早期”,这是很多小型高科技公司创始者想激励员工时所使用的一个类比。比喻也是一种比较,但它没有类比明显。它是两件互不相关的事物之间的比较。把一个小型的高科技公司比作美洲幼狮就是一种比喻。

你的比较是比喻还是类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比较是否能吸引住人们,人们能否被与自己所面临的挑战相关的类比和比喻所鼓舞。

领导怎么做

使用有影响力的语言,是体现领导艺术的重要方法。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个政策或方针的制定是不可能面面俱到、万无一失的。我们的领导干部往往是当局者,对于来自旁观者的意见应该持欢迎态度。根据这些意见来修改自己的计划方案,会使计划方案比先前更完美。

有一个历史故事,叫“邹忌讽齐王纳谏”,说有个叫邹忌的人从切身体会中感觉到反面意见来之不易,因而把这个体会告诉了齐王。齐王开门纳谏。开始,提意见的人把门槛都要踏平了。后来,由于国家根据人们的意见逐渐改进,提意见的人就少了。再后来,简直就无人上门提意见了。

另一则著名历史故事“召公谏弭谤”则正好是相反的例子。君王以严厉的手段禁止别人说朝廷的坏话,一开始,好像真没有人敢说什么。但3年之后,国人忍无可忍起来造反,把这个无道暴君逐出了国家。

这一正一反两个故事,正好说明了拒纳他人意见的弊与利,足可供领导干部借鉴。

利用集体领导的方式,可以放大领导的能量。因为集体领导作为一种复数领导,代表了领导层以外的更多群体意志,使得一些个体在心理上很难违抗领导者的意志。

另外,做到以下这几方面,也有利于克服掣肘因素给领导带来的威胁。

(1)及时与上级领导沟通,让上级领导比较清楚地了解本单位的情况,可以抵制由本单位传上去的一些不实之词。公开自己与上级领导的信任合作关系,使一些有掣肘动机的人不敢贸然行动,把掣肘抑制在萌芽状态。

(2)充分发挥中层干部的积极性,善于把自己的设想通过他们表达出来。这样“进”可以深化,“退”也有路,使掣肘因素变成一只失重的气球,让其失去作用力。

(3)群众骨干是领导活动的积极响应者。他们对群众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是领导能量放大的中介环节。领导必须求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否则,一旦离心,他们的掣肘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4)减少来自落后群众的掣肘。关键在于用好利益机制,要善于从群众的不同要求中,找出符合多数人的利益并表达出来。要相信群众的大多数,即使多数人的意见不对,也要相信他们迟早是会觉悟过来的,在他们未觉悟时做好思想工作,不能率领少数拥护者单独冒进。要善于在组织中形成群众广泛拥护的态势,有了这种态势,一些掣肘因素就不得不收敛了,领导工作中的阻力自然就减少了。

在领导活动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对领导有制约作用。因此,无论是在工作交往和非工作交往中,领导都必须注意分寸,坚持原则。

有的领导认为在工作中应该按原则办事,而在闲暇交往中则可以“亲密无间”。其实这样做是有害的。根据角色理论,领导作为一个多种角色的集合体,其中的每一种角色成分都是互相制约的。如果只注重闲暇交往中的角色平等性,而忽视角色成分中的矛盾性,在交往中就会表现出与领导原则不相符的行为,从而授人以柄,威信扫地。

领导怎么做

领导在工作交往和非工作交往中都必须有“领导角色”的意识,在不同的交往场合需要突出某一角色,但是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领导,有特殊的角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