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本章小结

就业质量评价指标提出的理论背景是对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反思,因为与就业率相比,就业质量不仅能反映就业的数量,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就业的优劣、结构、层次和性质。为了保证经济社会高速度和高质量地协同发展,迫切需要对就业质量进行研究和考量,以便系统地描述我国转型时期的就业质量情况。本章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整理,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国内外对就业质量的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标准,但研究者对就业质量内涵的理解是一致的。本书认为,就业质量比就业率的经济含义更宽泛,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指标,主要通过对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进行描述来反映就业对社会、企业、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的贡献大小。

第二,欧盟经济委员会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是各国相关研究的典范,其数据分析方法值得借鉴。国内的相关评价主要按群体来划分,研究结果的权威性不高,这主要与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计量方法有关。

第三,国际上对就业质量指标的选取在考虑经济背景和就业相关要素的前提下,着重考虑了工作的满意度,用满意度指标来解释工作主体对就业质量的评价,不仅涵盖了就业对整体经济的作用效率,也反映了就业对劳动者工作和生活的贡献程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国内研究就业质量的指标维度较少,大多局限于对大学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就业质量的评价,没有对全社会就业质量进行综合考察的指标。就业质量指标的选取既要考虑评价的全面性、代表性和准确性,还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吸纳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衡量指标,以提高就业质量指数的说服力和政策含义。

第四,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由反映就业质量内涵的指标集及其评价标准和量化符号构成,统计学中常用的指标计算方法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本书认为,在研究国家或地区的就业质量指数问题时,为了进行较长时期内不同年度之间的比较分析,应该采用几何平均法来加权计算就业质量,用分项指标指数来合成总体指数。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这样的例子很多,其计算的结果也令人信服,这也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结论,为今后就业质量指标体系的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