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写作的背景和意义

就业问题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保罗·斯崔特恩(Streeten P.,1981)指出,发展中国家的根本问题不是失业,而是贫穷或低生产率的就业。他同时指出,国际化造成的极度贫穷的人不是失业者而是那些工作艰苦而且效率低、报酬低的长时间工作者。这部分人被定义为“工作中的穷人”,这个概念的提出为就业质量的研究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就业危机,2008年全球失业人口总数剧增至2000万,全球失业总人口从1.9亿增加到2.1亿,而到2009年底全世界又失去5100万个工作机会。与此同时,危机还致使工资水平下降,对就业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08/2009全球工资报告》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全球实际工资增长进一步放缓,而工业化国家则出现负增长。时至今日,全球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国际劳工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到2012年全球有2亿多人失业,2013年全球失业率更是上升至6.2%,另外有500万人失业。为了应对危机,我国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09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达1100多万,紧张的就业形势有所缓解,但是就业问题依然突出。《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当前用人需求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城镇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源配置的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且劳动争议增多,就业质量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新主题。

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把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标志着中国政府转而以更为积极的姿态来处理就业问题。十年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在就业数量方面有了明显改善,比如就业率的提升以及结构性失业的减少,然而在就业质量方面并没有十分明显的提高迹象。相反,近年来人们认为就业质量呈现被侵蚀的趋势,例如:第一,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推进,减员、业务外包、竞争压力等都使公众感觉到就业质量在降低;第二,短期工程的开发使得不稳定就业增加;第三,技能偏态型技术进步致使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更加困难;第四,人口老龄化、妇女更多地参与工作等使得家庭照顾负担越来越重,对工作生活平衡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而也正在削弱就业质量。另外,工作强度、工作压力、健康问题等都是影响个人和家庭和谐度的问题,以及现存的各种各样的个人就业遗留问题,都要求我们对就业质量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首先,从全世界来看,提高就业质量是减少贫困的主要方式。联合国千年大会制定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与1990年相比,到2015年将生活在极端贫困中的人数减少一半。目前的贫困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是持续减少贫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Richard Anker et al.,2002)。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是减少贫困的前提,但对于给定的任意的经济增长率,不同的经济、就业和社会政策组合将导致不同的减贫效果。也正是有了这些组合,国家才会对致力于扶贫的努力特别感兴趣。但贫困人口的比例数据并不能反映贫困与不充分就业、低工资、失业、无工伤补偿、歧视、社会保护缺失、基本养老保险缺失以及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诸多细微关系。因此,更好地测量就业质量,有助于理解就业质量与贫困的关系,能够为调整社会保护、工资水平、收入分配等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也可以帮助政府选择更加有效的政策组合,以解决贫困问题,最终提高社会的公平程度。从全球发展来看,研究就业质量也是实现联合国到2015年减贫目标的必要选择。另外,从当前来看,建立统一、全面、普适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地区间就业质量的可比性与可参照性,是各国加强就业质量研究的重点课题。

其次,对于一个国家来讲,研究就业质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找到通过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而减少贫困的方法,但是很难通过完整的定量分析来确定就业质量在促进和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因而在国家或者地区之间讨论人们在全球化过程中获得的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多少、分配的科学性,对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国际劳工组织(ILO,2002)认为,一个国家可以从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平衡发展的全球化过程中,获得较大利益,进而推动国内更高质量的就业。因而,有必要通过获取新的数据,对就业质量与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上述经济关系和观点。我们并不怀疑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具体到组成经济社会的不同元素方面,则很难说清楚他们的关系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例如就业方面、基本权利、社会保障、社会对话等。实际上,困难就在于我们还没有找到这种平衡,或者说在就业质量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应该维持的给定约束,而在此情况下,实证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援助方法。

最后,就个人而言,提高就业质量才能实现高质量的生活。应全面测量就业质量,对工作特征、个人工作需求进行考察以建立详细的评估机制,推进经济增长更好地转变为较高标准的人类福利,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事实上,从就业质量的视角可以将工作特征描述为很多指标,包括工作体面程度、职业发展机会、工作生活平衡度等。将人口学特征与工作特征、经济增长结合起来,可以构成许多令人感兴趣的组合或模式,例如健康状况与劳动安全、劳动力的增加与劳动生产率、就业稳定性与短期雇用权、工作条件与高离职率、工会权限与工人劳动积极性、工作参与率与工作满意度等。另外,劳动者性别差异导致的就业质量方面的差异也被众多研究者提及,歧视成为这一方面的主要议题,显而易见,这也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问题。因而,对就业质量进行周密调研,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很多令决策者感兴趣的问题。不仅如此,在揭示简单的因果关系后,系统的就业质量研究还可以给出一个合理的方案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估,包括政策的连带效果等,这一整套的研究结果必将成为经济理论和社会发展的有益补充,最终施力于劳动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之,解决就业问题的前提和根本是加快经济发展,实质是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不仅与就业数量相关,更关系到就业的质量。就业质量评价提出的理论背景正是对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反思,因为与就业率相比,就业质量不仅能反映就业的数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反映就业的优劣、结构、层次和性质。就业质量评价是根据相应指标对就业质量的高低进行科学判断的过程,国际社会对就业质量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国内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大学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对宏观的就业质量研究不多,尤其缺乏从就业质量的视角对我国近年来积累的人力资本进行高效的开发利用的深入研究。就业质量一方面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即经过教育、培训、工作等途径积累的人力资本水平,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水平,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今后我国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而“更高质量的就业”,主要是指公平的就业机会、良好的就业环境、较高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信长星,2012)。那么如何发挥劳动力市场的调节配置功能,充分、高效地利用人力资本,以提高我国的就业质量?事实上,按照人力资本理论,劳动者已有的人力资本通过人在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和表现作用于就业,尤其对就业质量中的就业能力、劳动报酬等因素产生直接作用,进而影响到工作效率和生活消费,最终波及整个经济运行效率。而且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还会形成个人职业的趋向和偏好,其最终效果也必将体现在就业过程中,所以人力资本作为就业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本应该是就业质量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但学界对此的深入研究却很少。因此,深入研究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和原理,制定相应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将在分析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究我国转型时期就业质量的基本状况和影响因素,并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以期找到提高就业质量的方法,为制定教育、培训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应政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