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的善或恶:科学与哲学的对话

在孟子哲学的课上,学敏问过一个问题:“孟子是不是把人性想得太乐观了?”

史老师当时做了一些说明,解答了学敏的困惑,没想到上荀子哲学课,类似的问题又产生了——荀子对人性的看法是否太悲观了?

为了进一步了解人们是怎么看待人的本性的,学敏查了一些资料,其中有一篇报道相当有趣。

美国的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曾进行过一项实验,邀请许多家庭来参与。工作人员一次只让一名家长带着6—10个月大的宝宝来看一出玩偶的表演——参加表演的共有三个玩偶:一个是红色的圆形玩偶,一个是黄色的三角形玩偶,一个是蓝色的正方形玩偶,它们都有一双眼睛。

第一幕戏:红色的圆形玩偶在爬一道山坡,爬不上去,而黄色的三角形玩偶过来帮忙,把它推上去。

第二幕戏:红色的圆形玩偶在爬一道山坡,已经爬上去了,而蓝色的正方形玩偶过来把它推下去。

如此反复表演以加深婴儿的印象后,表演者将黄色的三角形玩偶和蓝色的正方形玩偶按相对的位置放在一个板子上,在家长不做任何干预的前提下,让宝宝自己去挑选。实验结果显示:81%的宝宝都选了黄色的三角形玩偶。这说明,大多数的宝宝都比较认同“帮助者”的角色,不太喜欢“阻碍者”的角色。

后来,这个研究中心又进行了几个类似的实验,结果趋同。

研究者指出,即使还不会说话,婴儿“喜善厌恶”的倾向也已经很明显。由此可以得知,人类与生俱来应该带有“基本的道德感”和“基本的正义感”。

学敏看完这篇报道,忍不住笑了笑,心想:“连科学研究的结果都在帮孟子说话呢!不知这些婴儿长大后,是否还保有这种‘基本的道德感’和‘基本的正义感’呢?”

其实,不管是孟子的“性善说”还是荀子的“性恶说”,都没有忽视后天环境的影响,只是看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

对于这两种主张,学敏不想评判对错。若是考虑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力,且要在两者之间选一个的话,她更倾向于选择荀子的“性恶说”。毕竟,荀子主张的礼义和法制比较贴近现实世界的需求,而我们无法确保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拥有孟子所说的那种高标准的道德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