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短期波动对长期增长趋势的影响机制研究
- 邢炜
- 2539字
- 2025-02-15 17:15:39
第二节 本书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与价值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本书研究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重点是研究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因此,本书主要是影响机制分析,而非经验事实研究。关于经济波动性变化对增长趋势影响的经验事实,卢二坡和曾五一(2008)已经进行了较为充实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已经对实证分析可能存在的相应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而且得出较为稳健的研究结论。因此,本书直接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对于模型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经济波动指标衡量问题没有过多细究。
本书的难点主要在于理论模型如何构建和如何处理实证分析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在理论模型方面,传统宏观模型(如RBC模型)无法运用于研究本主题,因为RBC模型中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均来源于技术冲击或生产率的变动,波动和增长只是同一个因素引发的两种经济表现,无法研究自身变动对自身的影响。本书参考了以往研究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文献,无论是改进过的AK模型还是AABM模型,基本上都对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来源实行了分开设定的处理,即将RBC模型中的生产率A拆解为两块,一个衡量波动,一个衡量增长。在这种设定下,我们可以方便地研究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于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投资结构变化实现的,因此如何引入投资异质性是理论模型构建的另一个难点。本书同样借鉴了AABM模型的设定,引入了异质性企业或投资的假设,进而对经济波动如何影响投资结构进行分析。
在实证分析方面,本书研究难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经济波动性如何测度,另一个是如何解决模型可能存在逆向因果带来的内生性问题。对经济波动性进行测度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便是本书选择的增长率标准差法。由于不同衡量方法所代表的经济含义不同,因此理应采用各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但是这部分工作已由卢二坡和曾五一(2008)基本完成了,因此,本书不再做这种重复劳动,而且本书研究的重点是机制分析,而非经验分析。至于内生性问题,卢二坡和曾五一(2008)的研究也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与没有处理内生性问题时的研究结论相符,即研究结论是稳健的。本书也采用工具变量法做了处理,结果也很稳健。
二、本书的创新与价值
(一)理论创新与价值
关于经济短期波动对长期增长的影响,与国内研究相比,我们基于中国国情,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别从投资率、企业内研发活动以及企业间资源配置三个方面分析了经济短期波动对长期增长趋势的影响,并基于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理论模型的适用性,为以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研究框架,填补了国内研究很多方面的空白。
与国外研究相比,本书的理论创新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研究角度创新。国外已有研究多是从投资率机制和研发投资占比机制出发研究经济短期波动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而忽略了技术进步模式机制以及资源在企业间重新配置机制的作用,因此,自然也就忽略了企业产权性质和金融资源支持偏好的作用。本书的研究弥补了这些不足。
其二,理论模型创新。研究角度不一样,所构建的理论模型自然就存在差别。AABM模型主要基于研发投资占比机制进行分析,本书则引入技术进步模式机制和资源在企业间重新配置机制进行分析。AABM模型中设定了经济波动对短期投资直接影响大于长期投资,这是符合研发投资占比机制相关特征的。而对于技术进步模式机制和资源在企业间配置机制而言,经济波动对哪种类型投资直接影响更大取决于投资对经济波动的敏感性高低。因此在我们的理论模型中,经济波动对不同类型投资的直接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产权性质等因素变化而变化。此外,金融摩擦的引入方式也不同,在AABM模型中,只有长期投资会遭到流动性冲击,短期投资不会遭到流动性冲击,因此金融发展必然会减小长期投资相对于短期投资的风险,本书则认为两种投资都会遭受流动性冲击,这样的假定更符合现实。而且我们据此分析出金融发展对经济波动与两种投资相对结构关系的影响取决于金融资源的支持偏好。
关于不同类型的经济波动对经济长期增长产生的交互效应,本书的创新主要有:第一,从研究方法来看,仅有的几篇文献均是经验分析,而对背后影响机制分析的较少。本书通过构建理论模型的方式对不同类型经济波动对经济长期增长产生交互效应的机制进行分析。第二,从研究对象来看,目前尚无学者专门基于中国数据对不同类型经济波动对经济长期增长产生的交互效应进行研究,本书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直接地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无论对于国内还是国外,本书都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理论价值。
(二)应用创新与价值
第一,本书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研究清楚了经济波动性变化对增长趋势的影响机制。本书进而据此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经济短期波动对长期增长的促进效应是边际递减、不可持续的。因此,在当前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政府不应当对未来经济增长速度盲目乐观。要想提高中国经济的调节能力,中国经济必须实现从投资驱动到效率驱动直至最终由创新驱动的转变。
第二,为在经济下行背景下提升生产率提供思路。根据本书的分析,经济下行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金融发展程度和改革力度。因此短期内在杠杆率过高的背景下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金融资源利用效率,将大量支持低效率、落后的企业或项目的资金转移出来用于支持高效率、创新型的企业或项目,即要结构性去杠杆;二是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尤其是针对中西部地区的资源配置。
第三,为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如何成功转变技术进步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本书的结论,在目前情形下,金融发展程度越高,经济波动与自主创新占比越偏向正相关。经济越是持续下探、下探幅度越大,经济波动与自主创新占比越偏向正相关。因此,一方面可以利用此轮经济增速不断下行、经济波动加剧,促进技术进步模式向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转变。另一方面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注重金融体系的培育和完善,为自主创新型企业提供偏向性资金支持,为技术进步模式的成功转换创造条件。
第四,通过本书的分析可以发现,金融波动和经济波动会通过共振效应对经济长期增长产生负面的交互影响。因此,在当前经济波动加剧的背景下,防控金融风险、平抑金融波动不仅有利于当下,更有利于未来。我们要严守金融风险的底线,促进杠杆结构性调整,助力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