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公元前117年之大汉王朝(十二)
- 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
- 黄河三尺鲤07
- 2089字
- 2025-03-12 21:50:09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为了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对汉朝的官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些改革旨在削弱传统贵族和官僚的权力,同时增强皇帝个人的直接控制力。
首先,刘彻废止了太尉一职,这是一项重大的官制变革。
太尉原为三公之一,掌管军事,废止此职意味着军事权力的重新分配。
随后,他新设了大司马一职,由卫青、霍去病等亲信将领充任,
但这更多是一个象征性的尊宠之位,并不实际掌握军政大权。
通过这一举措,宰相之职从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变为二府(丞相、御史大夫),
进一步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刘彻还起用近臣参与决策,以此来制衡丞相的权力。
他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士人,让他们在宫中充当皇帝的近侍,
如将军、侍中、常侍、给事中等官职,这些官员被称为“出入禁门腹心之臣”,
直接参与朝政决策,成为刘彻的重要助手。
在刘彻用近臣参与决策的例子中,有严助之策否决田蚡之策,
出兵攻闽越、救东瓯的决策,以及采用主父偃之策行推恩令来削弱诸侯王的权力。
这些举措不仅显示了近臣的影响力,也体现了刘彻通过近臣来加强中央集权的策略。
临终前,刘彻所托孤的四大臣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与桑弘羊,
也均为近臣,这一安排进一步巩固了近臣在朝政中的地位。
通过这些改革,逐渐形成了以侍中为代表的“中朝官”和以丞相为代表的“外朝官”的二元体制。
中朝官直接受皇帝指挥,而外朝官则更多地处理日常政务。
这种二元体制有效地加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使得皇权更加集中,
同时也为后来的汉朝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他不仅重用士人近臣参与决策,还赋予了宦官更多的职权。
刘彻常在后宫游宴,因此让宦官主管机密事务的上奏,
这一做法开启了宦官掌管尚书的先河,尚书负责主管群臣奏章等文书工作。
这些宦官被称为“中书谒者”,同时设立了中书谒者令、中书谒者仆射等职位,均由宦官担任。
刘彻的这一举措,从制度上开创了宦官典领中枢的先河,
这是两汉宦官制度史中的一次极为重要的转折。
宦官势力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活跃于内朝,刘彻设置中书谒者令,
以宦官充任,出纳诏令及掌管内朝机要。
这一制度的设置,为后来的宦官专权提供了范式,对后世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宦官势力的增长并非没有副作用。
在刘彻晚年,宦官苏文、常融等人诬陷太子刘据,
最终酿成了巫蛊之祸,这场灾难不仅导致了太子刘据及其家属的悲剧,
也使得刘彻在失去亲骨肉的同时,也失去了民心和威信。
这一事件成为了刘彻一生中无法抹去的污点,也被认为是西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通过赋予宦官职权,刘彻无疑加强了皇权,但同时也埋下了宦官专权和政治腐败的隐患。
这一政策的双刃剑效应,在后来的历史中不断显现,成为汉朝政治史上一个重要的议题。
公元前118年,刘彻在丞相府增设了司直一职,其职责是协助丞相检举不法行为。
这一举措旨在加强对中央政府内部官员的监督,确保法纪的执行。
接着,在公元前106年,刘彻依据《禹贡》《职方》等古籍,
将天下分为十三州,每州设立刺史,以六条问事来监察州内地方官及豪强。
这一制度的建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通过刺史来监督地方官员的行为,确保中央政策的贯彻执行。
到了公元前89年,刘彻设立了司隶校尉,负责监督朝中百官和京畿七郡。
司隶校尉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央官员的监察,
特别是对京师及其周边地区的监督,以整顿吏治,确保中央集权的稳固。
在刘彻在位的后期,还出现了非常设的绣衣直指(绣衣使者),
他们直接代表皇帝处理盗贼及重大案件。
绣衣直指的设立,显示了刘彻对维护皇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视,
也体现了他对监察制度的创新。
通过这些改革,刘彻不仅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还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这些措施在制度上为后来的宦官典领中枢提供了先例,对两汉宦官制度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汉景帝时期,外戚通过姻亲关系被封为侯爵的先例开始出现,
但这些外戚并没有真正进入权力的核心圈子。
到了汉武帝即位时,情况有所变化。
作为帝舅的田蚡、田胜都因亲属关系被封侯,其中武安侯田蚡的地位尤为显赫。
田蚡先是担任太尉,后来又以“肺腑之亲”的身份成为丞相,权势一时无两。
他以帝舅的身份在朝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入奏事时与皇帝的谈话常常持续很久,
他的意见和推荐往往都能得到采纳,
甚至有人因此从平民直接升至二千石的高官,其权力几乎超过了皇帝。
然而,尽管田蚡权势显赫,但他并没有达到专权的地步。
田蚡去世后,汉武帝对外戚的控制变得更加严格,他不再轻易让外戚通过姻亲关系封侯。
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外戚虽然因军功被封为侯爵,
且贵为将军,但在政治上却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他们的影响力被限制在军事领域。
然而,汉武帝临终前的遗诏却为外戚专权埋下了伏笔。
他封霍光为博陆侯,这一举动使得霍光在朝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最终引发了外戚专权的局面。
霍光在汉武帝去世后,以摄政的身份掌握了实际的政权,他的权力甚至超过了丞相,成为了朝政的实际控制者。
这一转变标志着外戚势力在汉朝政治中的崛起,也反映了汉武帝在维护皇权和控制外戚之间的微妙平衡。尽管他生前对外戚有所警惕和控制,但他的去世和遗诏却意外地为外戚专权打开了大门,这一局面在后来的汉朝历史中反复出现,成为汉朝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