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139」围炉夜话(48)

只见刘琦接着说道:“听闻蒯良建议自己速写信给袁绍求助后,我父亲当即便同意他的方案,快笔写完一封求救信,而后问道:‘信已写就,谁敢突围而出,前去送信?’”

“只见麾下骁将吕公应声而道:‘末将吕公,愿为主公效命。’”

吕布:“吕公是谁?竟然与本将军同姓,可本将军从未听说过此人。”

见吕布的逢人必问又来了,刘琦有点无语道:“凡是琦没有特意介绍的,将军皆可当作他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不必在意。”

吕布认真地点点头,刘琦继续说道:“话说吕公自告奋勇,愿前往送信给袁绍,蒯良见状,便以计相告道:‘吕将军既然敢去,可听良一计。主公予你军马五百,其中多带能射之卒,突出阵去,径奔至岘山,我料孙坚必引军来追赶。”

“‘到时候吕将军勿要慌乱,将军可分一百人上山,找寻石子准备,一百人执弓弩埋伏于林中。若有追兵到时,不可直走,而应当盘旋曲折绕着走,将孙坚追兵勾引至埋伏之处,再箭矢与碎石一齐射出掷出。’”

“‘若是觉得能够取胜,则生起狼烟烽火,我与主公便出城接应。若是孙坚军没有追过来,则切不可生狼烟烽火,而当径直赶路投袁绍去即可。我观天色,今夜明月定然甚暗,将军黄昏时分便可出城。’”

认真听完蒯良的计策,吕布分析道:“这个蒯良,计策倒有几分意思,不过此计的关键在于这个吕公到底有几分能耐,能不能迅速突出阵去——要是慢了半拍,只怕人与信俱为孙坚擒获。”

刘琦点点头,继续说道:“吕公本就是没啥见识与心思的人,耐心听完蒯良的计策之后,便答应了一声,领命而去——之后拴束军马,等到黄昏时分,悄悄地打开东门,率兵卒奔出城去。”

“当时孙坚在帅帐中,忽然听得外面喊声,也来不及点兵点将,急忙披挂上马,领三十余骑,出寨去看是怎么一回事。”

“却见探马报说:‘禀将军,有一彪人马从襄阳城东门杀出,直奔岘山而去。’”

“‘不好!只怕他们是送求救信去的!’孙坚直呼不妙,来不及会集帐下诸将,便只率那三十余骑向吕公人马赶去。”

吕布:“这个孙坚倒是很勇嘛。”

刘琦:“但此时吕公已在山林丛杂之处,上下埋伏已毕。孙坚马快,单骑率先赶来。遥见前方敌军已距离自己不远,孙坚即时大叫道:‘贼将休走!’”

“闻言,吕公回头勒马,来战孙坚。却不料交马只一回合,吕公便显不敌之状,拔马便走,逃入山路上去。”

“孙坚觉得敌将不过如此,便放下心来疾追过去,却不料转过一拐弯处,不见了吕公。”

“孙坚刚想上山搜寻敌将,却猛然听得一声巨大的锣响,登时山上石子如冰雹般遮天砸下,林中箭矢如飞蝗般蔽日射来!”

吕布若有所思道:“应当是方才和吕公对上几合,觉得刘表部下也不过如此吧,便不顾前方可能有埋伏,径直追了过去,没想到竟陷自己于绝境。此时即使项羽在世,估计也活不了。”

刘琦:“嗯,孙坚当时还没来得及说出遗言,便被石子箭矢贯穿全身,脑浆迸流,人与马皆死于岘山之内,年仅三十七岁。”

“而吕公则是率领士卒杀了回来,将孙坚所带的这三十余骑尽皆杀尽,并生起狼烟烽火。”

“见岘山烟起,襄阳城内的黄祖、蒯越、蔡瑁等人立刻分兵领兵杀出,江东诸军一时之间没了主帅,瞬间大乱。”

“而在汉江泊船的黄盖听得己方大寨内喊声震天,顿觉不妙,登时率水军杀来,正好撞着黄祖,战不过两回合,便将黄祖生擒了过去。”

吕布:“这个黄盖武艺还是不错,本将军昨晚亲自遇见过。”

刘琦:“而大寨内的大将程普,则是一路护着孙坚长子孙策,慌急之间寻找出路,却恰巧遇着吕公。”

“狭路相逢强者生,程普跃马挺矛,与吕公相杀,没几个回合便一矛刺吕公于马下。”

吕布吐槽道:“令尊帐下武将怎么没一个能打的啊,都是几个回合之后,要么被生擒,要么被斩于马下。”

刘琦:“哈哈黄忠魏延不是还挺厉害的么,只不过当时他们都不在罢了,所以显得我父亲帐下武将一点也不经打,一碰就碎。”

吕布:“也是,黄忠这老将与魏延那小子,还真可以的,至少射术都还不错,其他方面暂且未见过。”

刘琦:“魏延师从黄忠,两将都使一口大刀,射硬弓。”

吕布:“原来如此。”

刘琦:“话说吕公被程普刺于马下,两军大战,一直杀到天明,方才各自收军。”

“我父亲所率襄阳军自然是得胜而归,昂首挺胸迈入城门,而孙策的江东军则是主帅被杀大败而逃,垂头丧气退入汉水。”

“而孙策则是在退入汉水之后,方才知晓自己父亲已被乱箭射死,同时尸首还被我父亲麾下军士抬入襄阳城中去了——想至此处,孙策不禁放声大哭。”

吕布:“呵呵,本来只是为报一个截路之仇,却不料此时又多了一个杀父之仇,这次是仇上加仇、不共戴天了。”

刘琦:“而孙坚军的其他军士见孙策痛哭,也跟着哭了起来。”

“哭至痛处,孙策忽然想到父亲尸首还在襄阳城内,便对几位将领说道:‘父亲尸首还尚在襄阳城内,怎能就此径回江东?’”

“听言,黄盖便献策道:‘现今捉得敌将黄祖在此,可派一人入襄阳城内与那刘表讲和,说可将黄祖去换主公尸首。’”

“话音刚落,军吏·桓楷便挺身而出,说道:‘某与刘表有旧,愿为使者,入襄阳城与刘表说和。’孙策看了看他,同意了。”

吕布:“这应当只是权宜之计吧,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岂能讲和?”

刘琦:“嗯,孙策是何个性,将军应该已略知一二。”

“接着桓楷便作为孙策的使者,入襄阳城与我父亲讲和,说愿与黄祖换取孙坚尸首,言辞甚卑甚恳切。”

“我父亲当时得胜而归,志得意满,也觉得留着孙坚尸首无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还与孙策,让他不再惦记荆州,于是对桓楷说道:‘文台尸首,表已用棺木盛贮在此。你可告知孙策小子,让他速速放回黄祖,两家各自罢兵,再勿犯我地界!’”

吕布:“哈哈,令尊气势凌人啊。”

刘琦:“闻言,桓楷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得拜谢,正打算辞别我父亲回往汉水之时,却不料蒯良出列说道:‘不可!不可!良有一言,可令江东诸军片甲不回。请先斩却桓楷,然后行此计!’”

吕布:“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个蒯良,甚是歹毒。”

刘琦:“兵不厌诈嘛,蒯良也只是各为其主,没什么歹毒不歹毒的,只取胜即可。”

“只听得蒯良继续说道:‘如今孙坚已是人死身亡,而其子皆还年幼,主公可乘彼虚弱之际,火速进军,江东即可一鼓而得。若是还尸罢兵,待其养成气力,荆州之患也。’”

“但我父亲此时却只关心麾下将领黄祖:‘我帐下黄祖尚在孙策营中,安忍弃之不顾?’”

“闻言,蒯良说道:‘舍一无谋黄祖,而取江东之地,有何不可?’”

吕布:“虽然蒯良此计无情,但确是正论。”

刘琦:“若真是如此行事,只怕我父亲会寒了将士们的心。”

“当时我父亲听到蒯良如此之论,便出言驳斥道:‘我与黄祖心腹之交,若弃之,则不义也。’于是便做出决断,送桓楷回营,与孙策约好以孙坚尸首换取黄祖。”

“一具尸首换一名武将,仔细想想,其实也不太亏。”吕布分析道。

刘琦:“以一具尸首换来一名有生力量嘛,不过黄祖却不堪大用,只能说这么做,足显我父亲厚道。”

“之后孙策便用黄祖换回了自己父亲尸首,迎接灵柩回了江东,与我父亲休战,将孙坚尸首葬于曲阿一处空旷的平地上,举办丧事。”

“丧事已毕后,孙策便引军驻守在江都,并同时招贤纳士,谦恭待人。于是四方豪杰之士,渐渐去往投之,孙策实力日趋见涨。”

吕布:“哈哈,这个孙策,不信鬼神,只信人定胜天,原位面上,只怕他以后还会找令尊报仇雪恨吧。”

刘琦:“那是当然,杀父之仇,岂有不报之理,不过他还尚未大仇得报,就已遭许贡家客刺杀,英年早逝。报仇之事,乃是孙权完成的。”

吕布:“难不成……孙权杀掉了令尊?”

刘琦:“非也。孙权只是攻打下来了江夏郡的一部分,杀掉了仇人黄祖而已,不过也算大仇得报。”

吕布:“原来如此,本将军还想着那个被文远打得找不着北的孙权,怎么会能打得过令尊呢。”

刘琦:“额……全赖孙权麾下将士齐心协力,才把黄祖所御之地攻占下来,父仇得报。”

“孙坚的故事,琦已为将军讲完,接下来要讲的,即是原位面上,将军在长安的故事了。”说完此句,刘琦认真地看了看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