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140」围炉夜话(49)
- 穿越三国刘琦,被吕布听到心声
- 山人打虎
- 3291字
- 2024-08-31 11:41:11
闻言,吕布郑重其事地点点头,说道:“瑰意但讲无妨,本将军倒要听听,我到底是怎么沦落到被曹操枭首的。”
看到吕布听自己讲原位面上的故事,已经听得渐入佳境,刘琦便缓缓开言道:
“话说孙坚死后不久,董卓也已迁入长安有一段时日。”
吕布:“瑰意竟称义父为董卓……这样直呼其名,恐怕不当吧?”
刘琦:“都是原位面上的事了,不是这个位面上的丞相,叫他一声董卓,没叫他董胖子、董贼都是给他面子了,将军勿要误会。”
吕布只觉有些不适应,但还是点点头:“额……好吧,瑰意尽可畅所欲言,本将军不会告诉任何人。”
刘琦:“迁入长安后,董卓在朝中愈发地专权跋扈,骄纵无比。他自号‘尚父’,出入之姿甚是僭越无比,竟敢冒用天子仪仗。同时他董氏宗族,不问长幼,男皆封侯,享食邑。其中封弟董旻为左将军、鄠侯,封侄子董璜为侍中、总领禁军。”
吕布:“那本将军呢,本将军生为义父义子,有没有被加封?”
刘琦:“并没有。”
吕布:“额……”
刘琦:“将军在原位面上并无寸功,虎牢关败于刘备关羽张飞后,之后只是火烧了一把洛阳,就随董卓前往长安了,董卓也不好为将军加官进爵呀。”
吕布:“虽是如此……只是义父族人尽皆封赏,却无我份……”
刘琦:“将军虽为义子,但终是外人,这点自出生之日便已决定了,董卓也无可奈何,他也不可能太信任一个刚刚投靠自己没几年的骁将,不过他把将军招致麾下作为侍卫统领,也是很相信将军了。”
吕布:“什么?义父竟把本将军招作侍卫统领?”
吕布万万没想到,董卓竟然会把自己招作侍卫、守护其人身安全,这与吕布想舞戟于沙场之上的愿景大相径庭——他吕布可不想做一个小小的保镖队长。
刘琦:“是的。自从迁都长安后,董卓担心自身安危,便把将军招致身边,以备不虞。”
吕布:“为何不把自己西凉部众招致身边,来护他周全?”
刘琦:“董卓的那些个西凉部将,得在关中之地外面几个关卡长期驻守,可没空来当他的护卫。”
吕布:“这……这是义父不相信本将军有带兵之能?”
刘琦:“因为将军在洛阳之时没有好好表现过,董卓只是认为将军骁勇非常,便留在身边权且当个护卫,他也并不知将军有冲天之志,只当是将军只想荣华富贵、衣食无忧而已。”
吕布:“这……”陷入沉思,低头不语。
刘琦停顿了一会儿,继续说道,想着随着故事的推进,吕布会对此有更深的看法:
“封赏完自己宗族成员后,董卓又于离长安二百五十里处,奴役民夫二十五万,建造一个坞堡,号为郿坞,同时在坞堡内盖起宫室,仓库,并在仓库里面屯积二十年粮食,在宫室里面内置少年美女八百人,金主、彩帛、珍珠堆积不计其数,极尽骄奢淫逸,残暴专横。”
听到这里,吕布目瞪口呆:“这……义父这是要干嘛?想当土皇帝?”
刘琦:“依琦之见,应当是董卓年龄已大,自觉此生无法再立什么功勋,毕竟河洛之地都已失去,同时各地诸侯几乎不听朝廷号令,只得退居关中,好不狼狈,于是董卓便索性摆烂了。”
吕布:“摆烂?”
刘琦:“对,摆烂乃后世词语,意思是当一件事情已经非常糟糕了,不但没有及时的制止,还放任其发展。想必董卓当时在长安就是这种心理吧。”
吕布:“大丈夫生居于天地间,岂能……”
刘琦连忙打断道:“董卓也没有居于人下了,虽是奉天子之命以令百官,但实则是一人大权独揽,独霸一方。”
吕布:“这么说也确实,毕竟在洛阳时,天子刘协已是要看义父脸色行事了。”
刘琦:“所以说嘛,董卓虽无天子之名,但差不多已有天子之实,不过此时这个天子,已经不能掌控地方了,只能偏安一隅,以求自保、自得其乐了。”
吕布:“没想到义父……竟堕落至此……”
刘琦:“人各有志,只是董卓享乐的同时,惹了众怒。”
接着便切入正题,说道:“话说当时某天,长安的宫中,董卓与女婿李儒正走在去往省中的路上,边走边聊。”
(省中,意思是宫禁之中)
“‘哈哈哈哈……’董卓一边走着,一边开怀大笑:‘十八路诸侯?!哈哈哈哈,只不过一群乌合之众耳!只是那传国玉玺,听说落入了孙坚之手,实在是……可惜啊!唉!’”
“闻言,一旁的李儒连忙为岳父解忧道:‘岳父勿忧,孙坚已死!’”
“董卓:‘什么?孙坚已死?何处得来的消息?’”
“李儒:‘方才探马来报,孙坚欲报刘表截夺玉玺之仇,跨江进攻荆州,却不料中了刘表的埋伏,丧身于乱箭碎石之下!’”
吕布:“义父的消息还真是灵通,竟然知道得如此详细!”
刘琦:“我想应当是我父亲亲自写信告知于他的吧,只不过让李儒先知道了而已。”
吕布:“原来如此。”
刘琦又接着说道:“听到孙坚已死的消息,董卓立时觉得大仇得报——想当年董卓与孙坚一起讨伐西凉叛军时,孙坚还劝谏张温杀掉自己,董卓每每想到此处,便捏紧了拳头,咬碎了钢牙。”
“闻言,董卓登时眉开眼舒,哈哈大笑道:‘哈哈哈哈,孙坚一死,老夫除却心腹之患也!其子几岁?’”
“李儒:‘孙坚共有六子,长子孙策年方十七岁,次子孙权,三子孙翊,四子孙匡,五子孙朗,六子孙韶,尚皆年幼。’”
“董卓:‘这不都还是雏儿嘛?不足为虑也!袁氏兄弟最近的情况呢?’”
吕布:“义父竟也以年龄度人,岂不知少年英雄享誉一方……”
刘琦:“人老了自然是这样,瞧不上年轻小辈,将军尚是壮年,一切皆有可为。”
又继续说着长安之事:“李儒消息很是灵通,闻言只是略加思索,便向董卓说道:‘袁氏兄弟,为因前番借马之事,兄弟二人已反目成仇,各自在培养自己的势力。’”
“‘此时袁绍已经占据冀州,而袁术还在南阳。’”
“‘冀州么……’董卓若有所思,说道:‘冀州可谓是最强之州,这个袁绍……切不可对其掉以轻心!’”
“李儒:‘嗯,岳父所言极是。不过目下袁绍正与公孙瓒战于磐河,相持月余,未见高下。’”
吕布:“看来此时磐河之战还未打,公孙瓒还未狼狈而逃。”
刘琦点点头,继续说道:“董卓却是乐见袁绍与公孙瓒缠斗在一起:‘哈哈,战得好!最好是两败俱伤,到时老夫再从中渔利!’”
“李儒却有点不同意董卓的想法,毕竟冀州离关中千里之遥,向其派兵遣将几乎不可能——要么北上,从并州绕道去往冀州;要么东进,不过这么做就得经过河洛之地,而河洛之地当时已被吕布等人放了一把大火烧为灰烬、寸草不生,可以说是无人区,同时周边还有流匪山贼等。总之,真要从中渔利,未免有点异想天开。”
“故而李儒决定不用这种方法,他向董卓说道:‘岳父何不假天子之诏,差人去为两家解和?’”
“董卓顿时来了兴趣,居然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哦?贤婿是说为其解和……?’”
“李儒侃侃而谈,说道:‘他二人皆为当世豪杰,若丞相为其解和,他二人必感丞相恩德,如能顺从丞相,岂不是……?’”
“董卓顿悟,其计甚妙!还不用费一兵一卒,于是当下便笑着做了决定:‘哈哈哈哈,好!此计甚好、甚好!老夫明日便派人前去降诏!’”
认真听至此处,吕布评价道:“这个李儒,计策还真是比义父要高明得多,瑰意与之相比如何?”
刘琦闻言,却是一脸自信:“李儒虽有小智,但却无大慧,跟错了人,跟了董卓,便是走向万劫不复,此人不足为虑也——只是若有机会,还是可以将其招致麾下的。”
吕布:“哈哈哈哈,想要李儒所我为用就直说嘛,用不着拐弯抹角的。”
刘琦:“将军说得是。”
懒得与吕布斗嘴,又切入正题道:“董卓与李儒两人一边走一边聊,不知不觉已至省中,只听得内里有人传话道:‘太师到——!’”
吕布:“义父此时已是被称为太师了么……”
刘琦:“换个名头尝尝鲜嘛。”
“话音未落,董卓便已整好衣冠,以昂扬大步迈入。”
“宫殿之中,文武百官连忙起身躬迎董卓:‘太师——!’”
“董卓懒得与他们还礼,直接步入上座,一屁股坐定,再让百官落座:‘诸位!坐!’”
“待董卓与百官均已落座之后,环顾四围,见众人目光都已聚集在自己,没有人开小差后,董卓便开言道:‘诸公!那十八路诸侯如今已是四分五裂,七零八落,反目成仇,自相残杀,乱作一团,无暇进犯朝廷。’”
“‘其中乔瑁为刘岱所杀,韩馥丢冀州去投奔了张邈,孙坚也已丧于刘表之手,袁绍、公孙瓒亦将归顺老夫。尔等皆是朝廷旧臣,只要忠心不二,老夫可保你们荣华富贵!’”
吕布忍不住小声吐槽道:“这袁绍与公孙瓒归顺义父一事,八字还没一撇呢,义父就夸下海口……”
闻言,刘琦却是笑道:“作为大汉的太师,不会为百官画大饼怎么能行?只有先画上一张大饼,让他们觉得有奔头,才会更加卖命为太师大业抛头颅、洒热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