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大才李小过

  • 窃国
  • 一只懒狗
  • 3001字
  • 2024-08-03 19:31:21

在黄温的示意下,李小过不紧不慢的站起身来,走到地图跟前,开始向在场诸位将领介绍战争形势。

“列位,截至今日,我军与冲天大王两家一共歼灭了官军六营,郦郡方圆两百里以内的援军已尽数消灭,武定官军中,张乘龙坐守东夏,不敢来救,李存审军武定,锁城避战。照此情形,我们的敌手还剩郦郡城中的左光先部,以及晋阳大营增援而来的何谋全、洪承武、杜至焕等人。”

“左光先孤军困守郦郡,插翅难逃,不足为虑。贺隆臣、杜至焕等晋阳将领,带兵均不下于一万,合计应有六万人马,皆为官军精锐,目前行踪不明,不可轻视。至于洪承武,因为是趁夜发兵,又刚从晋阳赶回,麾下具体有多少人马,犹未可知。”

“何谋全的大军没有踪迹?”黄温脸色一变,探出脑袋问道。

李小过点点头,说道:“根据潜伏在晋阳的细作来报,何谋全于黄昏出发,大军进入了官道后不久,暴雨来了,夜色下何谋全的大军失去了踪迹,可能是走小道了。”

黄温扶着剑听了一会儿,问道:“李将军,你觉得他们可能有多少人?”

李小过并不犹豫,直接道:“何谋全不清楚,但洪承武肯定不低于两万。”

两万?黄温有些疑惑,在这个时候,他可不认为洪承武能带两万人回来。原因很简单,何谋全杀了杨和,杨和的人跟效忠周延益的将领能轻易放过他?这会儿双方肯定还在掰手腕,何谋全哪能让洪承武带两万人回来,他陷入了沉思。

“两万?”下方,另一人不屑一笑,道:“我军有十余万兵马,吃掉洪承武两万人马,就跟碾死一只蚂蚁一样。”

此人名为王喜,也是黄温麾下的猛将,在进攻徽州、云州等地,为黄温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黄温集团的元老。

李小过摇了摇头,道:“两万兵马于我们而言确实不是难事,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洪承武带回来的很有可能是训练有素的精锐骑兵;要歼灭官军的两万精锐骑兵,至少得六到八万步军。更何况,洪承武背后极有可能跟着何谋全的大军。”

说完这话,帐内诸将都微微一惊;对付骑兵的有效办法有三个,长矛、拒马阵、盾牌,但是目前黄温的流寇没有大规模装备对付骑兵的长矛和盾牌,至于陌刀这种大杀器,由于造价高昂,黄温也装备不起,拒马阵训练周期长,兵员素质要求高,而黄温的兵马几乎一直在打仗,没有那么多时间训练,至于兵员素质,一群土匪能有什么素质?

所以,黄温想要吃掉洪承武这股援军,不出点血是不行的。

“这活儿可不好干,我看还是让冲天大王他们去做吧。”李小过见没人答话,话锋一转,想把这烫手山芋扔给高迎风。

“不太好吧。”有人摇头,对这个卑鄙的法子表示反对。

“什么不太好?”李小过道:“接冲天大王的消息,说是何谋全已经收了威风、先岭、武山、武功等营,算上壮丁,少说也得有十来八万人马,就这都够咱们喝一壶了,要再打洪承武,我军肯定吃不消。

“高迎风他们倒好,围着个孤城郦郡不放,脏活累活咱们干,城池人口他们收,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

在场众将对李小过的话都微微蹙眉,也不说话,唯独一个皮肤黝黑,宛如庄稼汉的中年男子疑惑道:“大将,你这话俺却不信,他何谋全手上总共也有一个威风营,而且刚杀了杨和,晋阳的将领谁会听他的呀?再者,他姓何的跟洪承武一不沾亲,二不带故,为什么要帮忙援武定。就算丢了武定,朝廷要拿的人头也是洪承武的,跟他又没有关系。”

邓国能说道:所以,我估计洪承武必是孤军而来。武定地形多变,我军若是能借机歼灭洪承武的兵马,自此以后,咱们也有骑兵了,何乐而不为。”

说话的这个叫邓国能,外号“撞倒山”,也是黄温比较倚靠的猛将。

李小过看了邓国林一眼,不屑地轻笑了一声。他出身官军,做过官,当过一营统兵官,自然看不上泥腿子出身的邓国能。

李小过说道:“何谋全虽然有皇上,”刚说了一句,他就感觉有些不对劲。自己现在都扯旗造反了,口中却还是称皇上,看来这习惯还没改掉。

于是改口道:“何谋虽然有那昏君的圣旨,但手底下却没兵,要是他敢带着一营威逼五边近十万大军,那些亲近东园的将领在挑唆下就很有可能跟他打起来,你觉得何谋全有这么傻吗?”

黄温听罢了微微点头,表示赞同,而邓国能却还是一脸糊涂。很显然,这个撞倒山的邓国能一时半会儿并不能理解五边各派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李小过继续说道:“可以说,何谋全在威风营斩将夺权暂统威风营,于他协理晋阳并无好处。杨和属于刺史总督级别的封疆大吏,要杀,也只有长乐宫的昏君能杀,何谋全做掉了杨和,就是擅杀,名不正言不顺,极有可能引发各大营之间的冲突。”

“所以,他何不把手上的兵甩给洪承武,让洪承武来背锅?要知道,洪承武秘密出兵晋阳的行为就够姓洪的掉脑袋了,后面朝廷要是追查起来,何谋全大可以不承认自己请求洪承武出兵的事,栽赃说是洪承武干的。”

“”况且,何谋全年少,初来晋阳就杀了杨和,成为了名义上的五边王,但有多少人服他呢?所以他需要一场大胜给自己立威,以震慑五边官军诸将。所以,他绝不会让洪承武只带两万人回来,也决不会坐视武定失陷,洪承武大军被歼。”

围绕着何谋全是否会率大军跟进洪承武的问题,众将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其中一部分人认为何谋全刚做掉了杨和,人心不稳,加上年少,其他将领肯定不会听他的。所以,何谋全即使想要出兵增援武定,也需要一定时间;所以,那天黄昏何谋全的出兵景象应该是他的疑兵之计,用来迷糊咱们的,这也就能解释何谋全的大军为何毫无踪影。

所以晋阳方向前来的兵马只有洪承武的两万骁骑,因此,邓国能等将领力主与洪承武力战。

以李小过为首的一部分将领则认为,根据高黄两家的情报综合来看,洪承武必定有兵。李小过本人更是断定,何谋全必率晋阳主力亲自增援武定,只是数量与抵达时间犹未可知;所以李小过建议暂时按兵不动,放洪承武进来,让高迎风他们去对付难缠的骑兵,保存自己的实力。等吃掉洪承武以后,两家集结主力与何谋全决战,以数量击溃五边二十余营官军。

等李小过分析完形势以后,一大中下级将领懵逼不已,另一半如黄温、王喜等人则是频频点头。

黄温也在脑海中细细思索了一番,将李小过和邓国能两派提出的意见比对了一下,然后对李小过道:“若是何谋全亲率大军跟进殿后,且与洪承武相距不远,你可有良策?”

李小过自负一笑,冷冷道:“对付官军,自然有的是良策。”

“计将安出?”

……

何谋全率大军顶着暴雨,继续西进,于七月初六凌晨抵达郦郡东北两百里处的安陆县附近。

此时天色将亮,数万大军顶着暴雨跑了一夜,人困马乏,需要补充体力,何谋全本想等雨停再扎营,然而大雨一点没有停的势头,于是下令扎营,埋锅造饭。

将士们被雨淋得没了脾气,耷拉着脑袋各自做自己的事,虽心有怨气,但都是训练有素的兵,扎营布防挖坑等一切军务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四十多个士兵接到何谋全命令,脱下军服,化作普通百姓,分为六小队悄然而去。

安陆县驻扎有晋阳大营下先岭营的军队,约三百人左右,数量不多,却是一个标志,因此安陆县以西,再无官军驻守,因此可以将安陆县看作分界线。安陆县以东可以看作安全地带,遭遇大股流寇的可能几乎为零,以东则是高风险地区,据何谋全和贺隆臣几将判断,这片区域活跃流寇的可能极大,高黄二贼也极有可能在安陆县至东夏、郦郡的路上设伏。

埋伏太远,是孤军深入,有可能会被官军吃掉。埋伏在这片区域,离大军不远,可以遥相呼应,发现打不过可以回去请人。如此一来,既降低了风险,又增加了伏击成功的几率,何乐而不为?

帅帐内,何谋全连身上的湿衣服都没换,就召集了疲惫不堪的贺隆臣、严道几人,一起坐下商讨着下一步行动;出了安陆县,接下来的每一步行动都必须小心再小心。

既是对数万子弟兵的性命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