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凄凄不似向前声 谋全重闻又掩泣

  • 窃国
  • 一只懒狗
  • 3126字
  • 2024-08-03 19:31:21

“可以说,在东园得地盘,东园党人就是草头皇帝,黑道白道通吃!”

“下官虽然愚钝,却也以为其祸猛于阉宦,更甚徐党!徐太岳在世时,虽然目无天子、嚣张跋扈,但在治国理政方面,下官也不得不说一个服字,徐太岳在时,各地军政机要安敢造次?如剑南剑北李师道、田季安之辈,岂敢摇旗造反?”

徐太岳是个权臣不假,但是个能臣也是事实,但在不久前,却遭到了刺客的袭击,之后一病不起,现如今已经去世了。

温体信继续说道:“可东园那些伪君子,能干些什么?除了贪赃枉法大搞党争以外,还会做点什么?下官早就不忿了,奈何我势单力薄,孤掌难鸣,不能把这些衣冠禽兽个个杀尽刀刀诛绝。”

“下官虽有心抗争,和这股歪风邪气斗到底,却终究是螳臂当车,做徒劳之功而已!六部、各司、大理寺、督察院、翰林院、国子监、御史台、五城兵马司、京兆尹、京畿各州县都有东园党人,天下各州如长当、晋州、天北、天南、湟北等州的刺史、郡守、总兵也大都是他们的人。”

“是非曲直,黑白善恶,还不是他们说了算?若不是北疆军、云徽、五边等地军队在皇上手里,若不是皇上手里还有一支北斗七营、一群铁鹰,恐怕东园还要更跋扈几分,便是改朝换代,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不敢的事!”

“下官与东园抗争至今,只是蜉蝣撼树,不自量力罢了!止增笑耳,哎,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莫过于此!”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不得不说,温体信这家伙的言辞极具煽动力,本身自己也不是什么好鸟,但他这么一说,却让人感觉他是忠君报国的忠臣!

要不是知道你的底细,差点就被你这番话感动哭了。

有这功力,难怪能当上礼部二把手,登上督察院右都御史的位子。

何谋全对温体信的话“非常认同”:“温大人忠肝义胆,心忧社稷,令本少保汗颜。不顾自身安危一直战斗在反东园的第一线,也是苦了你了,温大人当为国士。”

何谋全声情并茂的一番话说得是情真意切,配合上脸上那副悲天悯人的感同身受,还真像个跟温体信同流合污的小人。

如此一番场景,就差两行猫尿了。

温体信被何谋全的话感动了,是一种被认可的感动,自己这么多年孤身与东园殊死搏斗,默默无闻在没有刀枪的战场上战斗,今日也终于有人认可我了。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温体信站起身,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大声道:“少保乃我朝忠义之士,忠君体国,文武双全,是大汉中兴路上不可或缺的良臣干将。值此朝政混乱江山危亡之际,下官恳请少保挺身而出,带领朝中为数不多的忠义义士们奋起抗争以肃正朝风,打倒周延益,拆了东园伪君子的伪善面具,还朝野一片清风,还天下一个清明,以清吾皇视听、救万民于水火火热啊,少保!”

别看温体信声泪俱下说了一大堆,总结起来就一个主旨意思,那就是认何谋全当大哥!大哥在上,周延益那厮欺人太甚,咱们跟他们干了吧!

这番话是把何谋全听呆了,声泪俱下伴随着大义凛然的言辞,又高举着道德大旗,这一切显得他是那么的情真意切,有那么一瞬间是把何谋全感动到了。

要不是我是个穿越人,还真信了。文官那几套,何谋全是听得多了,现在也见得多了。这种人的效忠,听听就行,不能当真。

毕竟,他们的抗争是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的,本身就具有不稳定的动摇成分,干东园,也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说什么忠君报国,天底下有几个忠君报国的?要真有那么多忠义之士,天底下哪会有那么多反贼?

不管心里怎么想,也不管温体信到底是奸是良,反正就目前形势来说,何谋全需要跟他达成一致,构成统一战线。

想到这里,何谋全还是很配合的做出了一副感同身受的样子,扶着温体信的双手颤抖,眼眶通红,好像随时会哭出声来。

“温大人,倒不是本少保怯懦,只是……东园势大不是一天两天了,你说的这事儿又谈何容易?弄得不好,咱俩都得死,哎,你先起来说话吧。”

何谋全说着,就伸手去拉跪在地上的温体信,却不想温体信跪在地上纹丝不动,任凭何谋全怎么扶都不起来。

他见何谋全没答应,又没拒绝,只道是何谋全心中在犹豫,便梗着脖子道:“少保不答应,下官就不起来!常言男儿双膝跪天跪地跪父母,但下官今日是为大汉江山社稷而跪,是为天下百姓而跪,不丢人!”

何谋全皱着眉头,在房间里反复踱步,装出一副深思熟虑的样子,沉思良久才郑重道:“东园祸乱国家,本少保早就厌恶不已,只恨势单力薄,不敢直撄其锋。”

“但话说回来,温大人尚且不惧,有胆量跟东园碰一碰,本少保安能再惧?既如此,咱们就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将这帮衣冠禽兽逐出庙堂!”

得了何谋全亲口允诺,温体信自然是喜不自胜,脸都笑烂,哪里还能看到之前的潸然泪下?朝着何谋全深深一拜,便表起了决心:“下官以少保马首是瞻,匡扶社稷,中兴大汉!”

等温体信高高兴兴起来,两人又密谈了许久,关于东园一派的烂事,温体信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恨不得一口气全让何谋全知道。

这中间,他还拿出了一份劲爆的手札,何谋全翻开一看,惊了!

里面记载了两百余位东园出身的官员的逸闻,大都是这些官员与地方刺史、郡守、富商豪绅甚至武林人士勾结的证据,其中甚至有这些官员与反贼、境外蛮人、鞑子勾结的证据。

内容尺度之大,分量之劲爆,出乎何谋全想象。有些是铁柄,可以拿出来实锤,有些却标注了是“风闻”,还需调查。

但即便是这样,意义也很重大。

因为这上面收录的官员,上到尚书台的台阁重臣、六部有司、下到各州刺史、总兵、主事、县令,都有,而且分门别类,颇为详细。

不过消息属实与否就很难说,因为温体信在册子里的很多地方都标注了风闻,这意味着消息需要查证。

不过这也能理解,毕竟温体信始终是孤掌难鸣,势单力薄,加之投鼠忌器,想进一步调查那些隐秘的事情非常困难。

弄得不好暴露了,引起东园的集体警觉,他温体信怕是三天两头就有杀身之祸。京师虽然繁荣却不太平,徐太岳遇刺的先例在前,以温体信的秉性,自然不会擅自深入调查,招惹杀身之祸。

温体信这个人,一把尺子精着呢。

有了这册子,何谋全与刘玄的南下之旅也有了新的材料,总之是个意外之喜,温府之行算是没白来。

随后温体信将这册子赠送给了何谋全,以表诚意和忠心。当然,他自己肯有还有很多印刷本,毕竟这是他翻盘的武器,不多印几本会放心?

两人相谈甚欢,直到深夜才散去。

在温体信的执意挽留下,何谋全留宿温府,这中间,温体信又颇识人意,将先前的琵琶舞女送进了何谋全房中,意思不言而喻。

窗外暴雪,鹅毛大雪纷飞,屋顶、地上都堆满了积雪,天寒地冻,何谋全想起了露宿在常新店的云懿,她还等着自己回去呢。

她在雪夜中等着自己,自己又如何能心安理得在这享受温柔乡?

睡觉吧,美人在侧,尤物诱惑,又睡不着,想来想去,何谋全又坐了起来,和这琵琶女聊天。聊了一会儿,何谋全对这琵琶女身世产生了强烈好奇,你一言我一语,两人竟秉烛长谈。这中间,何谋全了解了她凄惨的身世,此女本为长安倡女,关于她的青春,可以用“十三学得琵琶成,名震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概括总结。

后来,西州沦陷,她逃离长安,来京师避难,委身为温府舞女歌姬,如今举目无亲,可谓是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联系她现在的遭遇、生活,又可谓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每当歌唱弹奏结束,孤寂的她在深夜时总会梦到少年事,又可谓是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呐。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一次,何谋全是真的感同身受了。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谋全重闻又掩泣。

不久后,琵琶行问世,使得琵琶女在京师名声大振。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这个世界,最能体会这名琵琶女遭遇的,是一位陌路过客。和何谋全有一样故事的,懂他心里感受的,也只有琵琶女这位陌路过客。

等过了今晚,何谋全与这琵琶女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再见面。

两个人就想两条相交的直线,在相交后,逐渐远离,永不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