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甲一跃进入朝廷权力核心,自然是喜不自胜,刘道之改授夏州刺史,获得实权职位,还加了一千户食邑,但他并不是很高兴,夏州偏僻苦寒,在那儿当官可不是一件好事。
刘仙之凭空得来一个曾州刺史的宝座,当然很满意。
伤心的人只有李佑一个,被刘玄拉下了夏州刺史的宝座,降为相城一个小小的转运使。
李佑心中不满,但也不敢表露出来,曾州的先例就在眼前,他敢不满么?只能不情不愿上表谢恩,表示战事结束后就立刻带着妻儿老小去相城上任。
通过这道敕封诏书可以看出,皇族宗室在朝中的话语权将越来越重,先有肃王刘植统率北疆军抗蛮,后有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临江公主,现在又有了两个王爷当刺史。
皇族干政,朝臣不免担心。
有大臣进言刘玄,讲明临江公主掌权的坏处以及宗室王爷出刺的种种利弊,刘玄不屑一顾。
东园扶持刘齐篡位一事,让刘玄对外臣的警惕心大甚,武连驿兵又让刘玄对身边的宦官产生了猜忌之心,望来望去,好像现在也只能这几个兄弟姐妹靠得住了。
敕封结束,但曾州战事还没有完全结束。
夏州刺史李佑得知信野已下后,便率兵尾随孙飞乾的三万人马,一路被衔尾骚扰,孙飞乾调头攻杀,李佑就跑,孙飞乾继续赶路,李佑便继续跟踪骚扰,双方边打边往信野走。
孙飞乾气得牙痒痒,大骂李佑是没卵子的窝囊废。
刘道之将信野城防巩固后,立遣王元垂和崔世虎率兵攻孙飞乾。
双方在铁佛县遭遇,二话不说,当场开打,王崔二将亲自冲锋猛攻,李佑见帮手来了,胆子也大了起来,将麾下两万人马全押了上去,但他没敢亲上一线,只是让下面的将领上去打。孙飞乾虽然骁勇善战,部下三万人马也是精锐,但王崔二将麾下的禁军也不是善茬子,何况还有遭天杀的李佑帮忙,孙飞乾就是三头六臂,也难以招架。
孙军虽有三万,且是精锐,但连日奔波赶路早已筋疲力尽,加上李佑衔尾骚扰以及粮草不济的原因,士气十分低沉,听闻信野被破后,孙军更是军心浮动。
诸多因素之下,又遭朝廷大军前后夹击,是以战斗进行不到半天,孙飞乾就迎来惨败。见事不可为,孙飞乾率六千兵往玉柳方向突围,姜崇义领五千兵往仙桃方向逃跑。
姗姗来迟的孙盈盈看到信野城头升起的黄龙大旗后,心中顿时也跟着升起一股绝望,无奈之下便领兵离去,刘道之忌惮孙盈盈麾下的牙军,不敢派兵追击。
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后,刘玄持续向曾州增兵,先后调神策军奋武、天威二营及北斗军开阳、天权二营入曾参战,四营兵马近三万,大太监吴谨奉旨观军容。
孙飞乾突围后,与姜崇义在玉柳郡成开县会师,二者汇合后,喘息了个把月,本部兵马加上收拢的溃兵以及征调的郡县兵,也还有两万人,但面对朝廷这副架势,两人怂了。
脑子转了转,姜崇义把自己捆成了起来,众目睽睽之下,哭天抢地的往吴太监的大营走去。
姜崇义投降了,但孙飞乾却打算战斗至死。
大太监吴谨出发之前,就把孙飞乾的生母郑氏、大姐孙家仪、小妹孙幽幽三人从牢房里带了出来,前来曾州时,也把这三人带上了。
吴太监命人将郑氏、孙家仪、孙幽幽三人吊在了大营正前,用母亲姐妹血亲来威胁别人就范,这手段未免太无耻了些,包括刘道之在内的文武都以为不可,但吴太监却无所谓。
黄毛黑猫,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只能能成事,用什么手段又有什么关系?
无耻?脸面?咱家可不在乎!反正他的名声已经烂掉了。
刘道之等人虽然不耻于吴太监的行径,但也不敢反对,毕竟这家伙是刘玄派来的观军容使。
看到母亲和姐妹被吊在对方的营门口,孙飞乾又心痛又愤怒,心里在滴血,双眼在喷火。
吴太监这时还说,你要是不降,咱家每天杀一个,你要是降了,咱家奏请天子免她们的死罪,说罢还当着孙飞乾的面用鞭子狠狠抽打孙家仪和孙幽幽,姐妹两人被打得浑身都是血痕,但孙飞乾还是不投降,于是吴太监决定明天一早就杀孙家仪祭旗。
不料,孙飞乾于当夜率两万兵向六万朝廷大军发起了自杀式进攻。
定初二年四月十五日,吴太监在信野城外轻松击溃孙飞乾最后拼凑起来的两万人马,为免被俘受辱,孙飞乾欲自刎当场,结果却被部下强行活捉制止,作为投名状交到了吴太监手里。
四月十七日,在强兵和人质的威胁下,孙盈盈出降,但条件是朝廷必须免了郑氏、孙家仪、孙飞羽、孙飞路、孙幽幽、元子师等人的死罪,吴太监假意应允。
孙盈盈是出降了,但她麾下的这一万牙兵如何处置却是一个难题,这些牙兵对孙辅国的忠诚度极高,凶残骁勇,不妥善处置,必然生乱。
打散整编的话,会影响其他部队的风气,禁军也瞧不起这些牙兵,双方相处并不会融洽。保留建制的话,除孙盈盈以外无人能控制,且随时有逐帅作乱的可能。
怎么解决都不好,全杀了倒是一了百了,但刘玄肯定不会同意。
想来想去都没辙的吴太监干脆给刘玄上了折子,表示恭请圣裁,刘玄与群臣议后,只回复了短短一句话:“悉听尊便,问其所欲,如卸甲归田,体恤生业,若仍愿从军,亦听衣食。”
一万多牙兵,最终只有三千多人选择卸甲归田。
当了一辈子兵,只会打杀,再回去耕田种地是难了,各有各的苦衷,故而只有三千多人归家。对于回家的这些牙兵,朝廷补助了盘缠,免除了部分徭役赋税,以示体恤。
剩下的六千多牙兵被分成了二十支,每支只有两百多人,一半被派往长城各个军事要点驻扎,一半被调入北疆军,去通州前线抗蛮。
至此,孙辅国精心打造的一万牙兵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