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临江朝廷结束了对有功文武及将士的封赏。
曾州十三郡虽然已经收归朝廷,但朝廷攻灭孙飞乾的余波影响还在扩散当中。
曾州方面,刘道之回朝之前,大度赦免了十三郡及下辖各县的全部文武官员,孙辅国、姜崇义、孙飞乾、孙盈盈等原曾州高层的所有幕府人士也全部免罪。
这样的结果也得到了刘玄的认可,但是包括姜崇义、元子师、戚光宗在内的一干人等,都被征入了朝廷,不久之后将各有委任。
临江朝廷现在缺人,缺人才,不过在任职之前,他们还要接受岗前培训。
元子师抵达临江后,听说孙盈盈被终身囚于红楼,当街怮哭不止,哭完便要求押送他的官员把他也关起来,押送官员不解,问之何故。
元子师说,以前不能孙盈盈在一起,乃是因为二人身份差别过大,而今同为人犯,再无顾忌,所以愿与孙盈盈同囚,若遂此愿,他死而无憾,如果不然,朝廷干脆杀了他得了。
道旁百姓为之侧目,押解官吏亦感念其情义,遂上书刘玄禀明此事。
刘玄明奏,大笑几声,说这人是个痴情种子,遂令赵克礼带元子师去红楼见孙盈盈。
红楼小院,孙盈盈正在作画。
大门突然被打开,孙盈盈循声望去,却看到一群铁鹰卫士冲了进来,孙盈盈以为是皇帝反悔要杀了自己,就更衣梳发,等候太监携毒酒至。
然而等来的不是太监和毒酒,走进来的人是赵克礼,还有一道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人影。
“子师?你怎么……”
此时的元子师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再无之前翩翩君子的气度。
孙盈盈心头震惊,他为什么会在此地,难道朝廷要杀了他?吴太监明明允诺不杀的!
孙盈盈投降时曾提出条件,要朝廷赦免孙家仪、孙飞羽、孙幽幽等无关姐妹兄弟,以及元子师、张威等幕府人士,吴太监当时亲口允诺,孙盈盈方才出降。
眼下看到铁鹰卫士将元子师带来,孙盈盈第一反应就是朝廷要清算诛杀他。
“一炷香时间,宜速从事。”
赵克礼推出元子师,随后转身与十余名铁鹰卫士走了出去,红楼小院剩孙盈盈和元子师。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盈盈!”
元子师哽咽叫出孙盈盈的名字,快步跑上去,泪流满面的孙盈盈也迎了上来。
及近,二人相拥,久久无言,只剩哭声和泪水。
世事无常,之前一为主上,一是属下,但只是短短两个月,两人就都沦为了囚徒。
拥抱许久,两人倍感心安,但这场相聚只有一炷香时间,孙盈盈恋恋不舍的松开了手,问元子师道:“朝廷已诏免你等死罪,君何故至此,难道是狗皇帝反悔了?”
“不是。”
元子师摇头,面带喜色道:“是皇上下诏征我与戚将军人等入朝,日后应该会对我等有所委任,你不要担心,皇上不会杀我的。”
孙盈盈又惊又喜,但心中有些不相信,于是又问了一遍,见元子师郑重点头,方才确信。
“明日我将进宫面圣,我料只要诏对过关,朝廷必授我官职,你暂且安心在此居住,等我为朝廷立下大功,就去求皇上赦免了你和幽幽她们。”
孙盈盈凄惨一笑,说道:“与朝廷交兵是诛杀九族的谋逆大罪,皇帝不杀我已是莫大恩赐,免罪是决不可能的,如今住在这里也好,不用再操心是是非非。”
元子师哑口无言,不知道说什么好。
孙盈盈又说道:“你跟着我,什么没得到,倒落个戴罪之身,要是朝廷授你官职,你就尽心为皇帝效力吧,若能讨得天子垂青,你今后荣华富贵少不了。”
元子师道:“你不要这样说,为你效忠,我心甘情愿,我永远都会是二小姐最忠实的信徒。”
孙盈盈苦笑几声,失落道:“感君情怀,我今受困于此,为人所制,或饮得毒酒一杯,或赐缢三尺白绫之上,或被斩独柳之下,性命清白,旦夕可丧,君不必再思量我。”
元子师哭泣,哽咽不能语。
赵克礼推门而入,大声道:“时间已到,还不跟我走?”
元子师无奈,只得拱手拜别,临行前又对孙盈盈说道:“卿但安心居红楼,吾今且报府,三年之内,吾定然归还,再见之时,迎卿为妻,子师正言以表心意,望卿慎勿违子师今日誓言。”
孙盈盈哽咽道:“我答应你,只是世事无常,若君归来时我已死去,那就九幽再相见。”
“誓不相隔卿,吾今且赴府,生当复来归,死当同坟墓!”
执手相看泪眼,元子师决然立誓。
一群铁鹰卫士冲入小院,抓起元子师就往门外带,孙盈盈哭泣挽留,赵克礼不许。
出门登车上,元子师涕落百行。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描写二人的爱情诗流连于临江坊间风月之地,听者莫不感叹。
随着元子师等人入朝,曾州十三郡军国之事告一段落。
定初二年六月十二日,朝廷诏令曾州、夏州、定州、平州、镇州等长城各州郡,定初二年的所有税入须全部转运入朝,目的自然是充实因长期战争而空虚的国库。
六月底,朝廷又诏令镇州、曾州、平州三地军马入朝卫戍,各州莫敢不从,先后整军出发。七月十一日,镇州刺史部将王经领两万镇州军抵达临江,十四日,熊明威率一万五千定州军抵临江,二十日,穆至羽率两万五千曾州军抵临江。
临江朝廷为全面战争而厉兵秣马的时候,新乐镇也发生了不少事。
八月中,新乐节度使许克明暴毙家中,全身发黑,死状极惨,时人疯传其为摘星楼暗害。
克明既死,大将黄元彰自立为节度使,尽诛克明全家妻儿老小五十九口,又杀邓景山等克明心腹十一人,上表伪帝请封新乐节度使,刘齐不许,黄元彰怒而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