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颠覆自我:吉利的十堂管理课
- (法)王华 (美)张文献 (中)凌建平
- 2732字
- 2025-04-16 01:13:29
从家族企业到现代企业:李书福对吉利的改造
和大部分浙江民企一样,起初,吉利汽车是李书福家族和朋友们共同出资的类家族企业,但在获得轿车生产许可证之后,李书福对企业的下一步规划有了更清晰明确的认识。
美好快乐的日子
首先,李书福认识到汽车是一个规模经济产品,因此,在吉利的豪情汽车经过第一批的“灾难”后,他决定只对标一款车型进行逆向制造,并整合吉利的摩托车零部件供应商以及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资源。凭借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吉利的豪情汽车在市场上一炮而红,获得了首次成功。很快,李书福开始在浙江宁波建造第二条装配线,并于2000年投入生产。
李书福推出的第二款量产车,取名为美日(MR),中文寓意“美好的日子”,这个品牌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暗示吉利汽车有着像美国汽车和日本汽车一样的高质量。美日的定位也非常清晰——“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李书福制定了“三五”计划:搭载5个人,用5升汽油跑100千米,售价为5万元人民币(王千马,2017)。美日汽车最后的市场售价为每辆65 800元人民币,这个价格远低于当时中外合资汽车的平均价格。随着美日的热销,李书福成为中国最富有的民营企业家之一,他不仅被称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搅局者”,还被外媒赞誉为向大众市场提供廉价汽车的中国的亨利·福特(McKenna,2006;Young,2010)。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李书福做的第二件事情是把吉利汽车从家族企业改造成现代企业。
汽车制造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而作为民营企业,吉利汽车的融资能力有限。和大部分浙江民营企业家一样,李书福最初不得不依靠家人、亲戚、朋友和其他浙江企业家的民间资本来建设汽车和关键零部件生产线。这种投资结构主要基于错综复杂的个人关系,尽管所有的分工厂都挂靠在吉利旗下,但许多汽车零部件工厂实际上归他人所有。在这种股权结构下,当老板对公司的利益分配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理解有所不同时,就会出现多重冲突。
鉴于此,在中国汽车市场上逐步站稳脚跟后,李书福开始大刀阔斧改造企业资本结构和管理制度,逐步回购和重组兄弟们和其他人所持有的股份。其中,李书福的四弟李书通离开吉利之后在上海成立了汽车公司,2003年,吉利汽车收购了其资产并租赁其地产改名为上海华普汽车城,这也是上海华普汽车的来历。经过努力,几年之内,李书福成功地将吉利从一家复杂的家族式企业改造成独资汽车企业,而他的兄弟们则专注于家族的其他非汽车业务。
在改造家族企业初步完成之后,李书福也努力将吉利转型为知识化、专业化、管理民主化和决策科学化的现代化企业。在公司发展早期就让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是李书福的自我突破。2002年5月,没有在企业工作过的前政府官员徐刚出任吉利控股集团CEO。2003年2月,上海大众前总经理南阳担任吉利集团副总裁。2004年,华晨汽车原财务总监尹大庆出任吉利集团副总裁。而李书福自己则具体负责吉利集团的市场研究和未来方向,同时也是政府事务企业形象代表。
当年的李书福从吉利的多个重要岗位退出引起了市场的各种议论。对此,多年之后,2021年10月,李书福在吉利内部题为“守正出奇,实事求是”的洞见讲话中再次做了明确的回答。他说:“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两种力量对冲程度的不断加剧,对吉利控股集团的企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吉利控股集团及下属各业务集团的企业治理水平、提升企业管治透明度、更好地管理与发展吉利控股集团各项业务,在2020年年底,我决定不再兼任控股集团CEO,并聘请李东辉同志出任吉利控股集团CEO,安聪慧同志继续担任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我继续留任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按照国际惯例及吉利控股自身制度安排,由CEO出任企业法人代表,我本人不再兼任法人代表。这是为了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既符合国家法律,也符合国际惯例,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加依法合规地构建企业现代治理体系,让现代企业制度能够在吉利控股集团及各业务集团落地生根,并发挥关键性作用。”他说,“我强烈要求吉利控股集团及各业务集团在企业治理方面要向沃尔沃汽车集团学习,三层治理结构严格而清晰。也是因为这种良好的企业治理水平,才保证了沃尔沃安全、健康基因的良好延续,并不断传承发扬。沃尔沃近百年的企业发展史告诉我们,股东可以淘汰出局,但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持续发展。吉利控股集团及其他业务集团也一样,股权可以增减,资本可以进退,但企业必须做实做强,形成管理层、全体员工共享企业经营成果的主人翁文化,保证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更是关系到全体员工的切身利益。要实现以上这些目标,企业治理必须现代化,所有权、经营权就必须分开,这是应对未来挑战的有效法宝。” (证券时报网,2021)
借壳上市里程碑
2005年,李书福通过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国润控股借壳上市,通过多次资本运作,李书福成为最大的股东,并把公司改名为吉利汽车。
对于吉利汽车来说,借壳上市具有里程碑意义。上市为吉利汽车插上了资本的翅膀,也为后来吉利汽车的各种国际收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核心技术买不到
李书福很早就认识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
在吉利发展的最初几年里,尽管吉利的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但李书福心里非常清楚,吉利是通过采购核心零部件做总装的公司,当时,连发动机和变速器都是外购的。丰田在中国的发动机公司从早期给吉利供货,到之后的强势提价并要求全额付款,直至提出断供,都给吉利上了残酷的一课。
想要立足汽车产业,吉利必须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李书福被迫背水一战,走上了自行开发、自主创新、创造拥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之路。基于这个重要的战略选择,李书福给工程师团队投入了大量资金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短短几年内,吉利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2005年,吉利自由舰(CK)的推出标志着吉利作为一家拥有现代化设施和自主发展创新能力的新型民营车企的崛起。
随着吉利成熟壮大并转向增长快车道,李书福敏锐地意识到持续投资科技研发的重要性,吉利不应该永远在紧凑型、经济型汽车领域艰难竞争,而应该拓展中游产品系列,为中国多样化的家庭推出新产品。2007年,李书福交出了答卷——一款新设计的吉利远景。在新闻发布会上,李书福热情洋溢地发表了他的“宁波宣言”,概述了吉利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将不再是产品价格战,而是在技术、质量、品牌、售后服务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向用户和社会做出新的战略承诺(CGTN,2018)。
从1997年到2007年,短短十年间,吉利度过了初创的生存期,推出了几款量产车,实现在港股上市,并通过“宁波宣言”升级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这一声明标志着吉利汽车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战略转型,在李书福的领导下,吉利从低成本竞争迈向价值竞争,并逐步成长为一家生产安全、可靠、环保和节能汽车的现代化企业。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给很多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李书福却在寻找一些大型国有车企不敢想象的发展机会——跨境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