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培训师的8堂私房课(修订升级版)
- 杨思卓 林海
- 6276字
- 2025-02-19 17:09:51
第一节 从容不迫,自信加分
一、紧张会使专业人设崩塌
你以为以虔诚的职业态度充分准备,以职业标准对自己严格要求,在课堂上精彩讲授内容就是好培训师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成人学习的课堂内容是培训师与学员合作完成的,只有双方都准备好了,这样的课堂才有效率。
培训师的准备是可控的,但学员怎样才算准备好了呢?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判断:学员是不是从一开始就热切地期待学习?是不是能够积极地听从培训师的引导,认真参与每个环节?
怎样才能让学员做到准备好了?一切都源于是否建立了信任。
成人学员对自己信任的老师是开放的,反之则不然。如何能在课堂开始,就获得学员的基本信任呢?我们试着从学员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学员进入课堂,他们的期望是什么?是能够获得知识或者技能。
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期望?当然是课堂中的主导要素—培训师。
那他们对这个课堂中最有可能让他们达成期望的角色—培训师—的期待又是什么?肯定是希望给他们授课的老师是专业的、权威的、有经验的。那怎样判断授课老师是否为权威的、专业的?你可以说课前的宣传资料中有对老师的介绍,但成年人对他人告知的信息和他们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信息更相信哪一个?
学员信任权威的和专业的老师,这样就决定了培训师应该举止有度、从容不迫,这样的外在行为也传递出培训师对于即将展开的课堂内容的充分信心。老师有自信,学员才有信心。培训师是课堂中的领导者,如果看到培训师的状态不够自信,看上去局促、紧张,学员就会心生轻慢,甚至会因为期望过高而产生落差以致失望甚至愤怒。一旦学员开始质疑:这个老师看上去很紧张,他可能驾驭不了课程内容,那他能给我什么?对人的怀疑会迁延到对内容的不信任,进而对内容的接纳就有了阻抗,直接影响之后的学习状态。还没开始讲课,还没听到内容,已经被这种心理预设毁掉了整个学习效果。
因而,成人课堂的第一个雷区是,培训师有不能控制的紧张或被人看穿的紧张。
人设的崩塌,是失败的开始。
二、培训师紧张的课堂表现
经常会有人问:“我一上台就紧张,正常吗?”还有人问:“老师,你也会紧张吗?”答案是肯定的,任何人都会紧张,丘吉尔当年曾说,每次演讲他都觉得胃里像放着一块冰;林肯最初走上演讲台时恐惧得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当你面对陌生人群表达观点时,会出现哪些反应?会四肢僵硬、头脑空白、出虚汗、手发抖,还是精神格外亢奋、思路格外清晰、语言格外流畅?
大家都会说前者是紧张,其实后者也是,这是人的正常心理防御机制。紧张通常会有三类反应,就是吓呆(freeze)、逃跑(flight)和战斗(fight)。
在课堂上面对陌生的学员和环境,培训师会出现如下紧张的表现。
1.吓呆的反应
(1)四肢发抖:双腿或双手有不同程度的抖动。
(2)抖音变调:声音与平常的不一样,变调变尖,缺乏力量。
(3)眼神呆滞:只敢看没有人的地方,不敢看学员或者听众。
(4)口干舌燥:嘴里非常干燥,舌根僵硬,很难吞咽或者频繁吞咽。
(5)面部僵硬:表情呆滞,保持一个表情无变化,要么过于严肃,要么一直傻笑。
(6)头脑空白:所有准备的内容都不记得了,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和在说什么。
(7)思维短路:思维关闭,反应迟钝,只是机械地读屏,陷入一个地方跳不出来。
2.逃跑的反应
(1)盼望结束:最漫长最煎熬的每分每秒,盼着结束及迅速离开。
(2)眼神游离:不知道往哪里看,频繁左顾右盼。
(3)手足无措:手脚不知道往哪里放,会有较多的小动作,如摸脸、插兜、倒换脚。
(4)屏蔽信息:对学员的问题置若罔闻,当不存在。
3.战斗的反应
(1)语速加快:比平常的语速快20%以上,不关注学员,语速像开机关枪一样快。
(2)语调高亢:不由自主地用拔高音调、放大音量来强调自己的正确性。
(3)不知所云:滔滔不绝,但没有实际内容,或者内容很碎,关联度差,有很多口头语或者无必要的重复,让听者一头雾水。
(4)疾言厉色:面容严肃呆板,对结论性的内容过度肯定,不容反驳。
(5)过度反应:对现场学员的正常疑惑都解读为挑衅,不容许质疑或对抗质疑。
如果只出现了一两种上述现象,说明紧张状况还不太严重,只是代表你有了压力。但是,如果同时出现了五种现象,就说明你过分紧张了。通常情况下,适度紧张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一个演员一点紧张感也没有,那他演什么都没有激情了。但是,过度紧张就会出现行为失常。
侃侃而谈,大放异彩,这是良性的战斗反应。在肾上腺素的作用下,调动了一切器官的能量,大脑比平时更清醒,思维比平时更机敏,语言比平时更清晰,声音比平时更有力,甚至肢体都比平时更有风采。我记得2017年在哈佛交流时,当时有联合国官员、哈佛领导力专家、国内知名领导力专家在场,最后一个环节是大家依次登场发表观点,有一位老师登台演讲的表现不同于平常,满场惊艳,这就是现场的压力让他兴奋,激发出了更强的表现力。
所以,紧张是有两面性的,可控的紧张可以激发出精彩,但失控的紧张就只能是“车祸现场”。
三、紧张不可怕,关键是找到压力源
紧张是由恐惧引起的,这种压力会促使人的身体中产生消极性荷尔蒙,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
那你到底在恐惧什么?好多人说,其实是害怕搞不定,得不到学员的认同,怕讲不好,怕别人的评价,怕因此而导致的后果。
恐惧缘于未知,身处陌生的环境,你不知道自己是否得体,会恐惧;面对陌生的人群,你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被接受,也会恐惧;甚至陌生的内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驾驭,更会恐惧。
个人的心理素质和控制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抗压能力和抗紧张能力。找到你的压力源,紧张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被控制。
第一类是环境压力。就是陌生的环境给人带来的不确定性会让人紧张。
第二类是心理压力。就是不习惯在那么多人的注视下讲话,总在想别人会不会觉得我讲得不好,他们会怎么看我,对别人看法的预测吓倒了自己。
第三类是技术压力。平常在小范围里,对着比自己水平低的人群讲游刃有余,但课堂上如果有技术水平更高的专家在场,就没那么有把握了。有一次,某位年轻的企业内训师,当着自己的上司和董事长的面讲课,董事长本人就是这个行业的技术权威,坐在第一排,虽然面容和蔼,但内训师一上来就忐忑不安,总不由自主地去看董事长的脸色,怕讲错,他看到董事长的每一次皱眉心里都咯噔一下,本来组织好的内容思路全乱了,不知所云,两腿发软,课讲到一半就进行不下去了。
身为培训师,类似的尴尬你一定遇到过。过分的压力和紧张会带来没完没了的麻烦,那怎么去克服它呢?
四、应对紧张的五种办法
我们要先认识到两点:
第一,是人都会紧张。即使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也会如此,但不同的是,他们会把这种压力变成动力,做更充分的准备、更强大的心理建设,更主动地适应环境。
第二,压力是双刃剑。如果因为有压力而做充分准备,那就是好的,如果只是怕而不做任何准备或者准备不充分,就会被紧张压垮。
我们在熟悉的环境,面对熟悉的人,讲一些熟悉的内容,一切都了然于胸,就不太会紧张。所以,克服紧张就是最大程度地把未知变成已知,比如,对于内容精熟无比;比如对于听众,做过充分了解,并且对可能提出的问题有预测并有预案;比如环境提前熟悉过,流程提前彩排过,那成功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职业培训师应尽可能多做课前沟通,多预测学员的问题,多准备问题的多个答案,做到成竹在胸,那就只有精彩没有紧张。
无论是培训师,还是领导者,心理素质一定要好,尤其是高水平的领导,要有更好的心理素质。一般来说,经理人和老板的心态绝对不一样,老板必须是一个输得起的人,否则,只能当经理人。培训师走上讲台,就和走上领导岗位一样,要有好的心态,要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的思想境界。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达不到这种境界,但是,我们有许多技巧可以恰当地缓解压力。那么,究竟如何去对付这种压力带来的紧张感呢?
我们可以用以下五种方法去释放压力,缓解紧张。
第一种,生理舒缓法:肌肉放松,呼吸调适。
第二种,心理诱导法:回想喜悦,预演成功。
第三种,自我解脱法:放开自我,身心投入。
第四种,压力转换法:正向推动,负向消弭。
第五种,超量准备法:准备充分,大量演练。
1.令人无限放松的生理舒缓法
实现身心的放松,首先要对呼吸进行自主调节。先呼气,在头脑里想象美好的画面,然后再用力吸气。这样的深呼吸可以解决大脑空白的问题。从医学上讲,大脑空白使肾上腺素增加,加大了耗氧量,造成大脑供氧不足,暂时停止工作,从而出现大脑一片空白的现象。实际上,这是一种好现象,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所以,深呼吸可以增加供氧量,使大脑正常工作。
当然,生理舒缓法光有深呼吸还不够,还要同时放松肌肉。只有肌肉放松了,身体才会舒展开来,才能解决紧张问题。否则,就算调整了呼吸,还是会紧张。所以,培训师在上台之前,也要记住放松肌肉。这样,神经系统就会告诉你身体没必要那么紧张,肌体的协调性就会更好。
2.从心开始的心理诱导法
如果在运用生理舒缓法之后,依然紧张,就可以采用心理诱导法—回想喜悦,预演成功。回想一些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最得意的事情,比如回想以前在那么多人面前发言—既有领导,也有记者,你都可以从容面对,这一次也绝对没有问题。或者想:“我这次肯定会成功的,no problem。”你在心里默默地这样告诉自己,给自己打气,也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人是本能地趋利避害、趋易避难的,有效的调节就是人的社会性的胜利,比如对其赋予更多的意义,激发对胜利更多的渴求,都能有效地让自己更稳定,有更多的能力去对抗本能的反应。当然,挑战自己的舒适区都会有个度,需要循序渐进。
针对心理问题,可以给自己做一些心理建设,上讲台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对内容我是有充分准备的吗?
我站在学员的角度充分关注他们的需求了吗?
我针对学员的学习偏好做过特别设计了吗?
我能接受学员对某些观点的不同意见吗?
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心里就不会紧张了,因为你准备好了。
针对环境问题,可以做一些准备工作。
每次到陌生的场合上课,提前到场,在台上走一走,试着和在场的人先做一些对话。课前几分钟找几个学员聊几句,互相认识一下,也询问一下他们对课堂的期望,了解一下他们之前听过什么课程,让自己对这个场合的熟悉度增加一些。
在上讲台前做一些热身运动,对着镜子做几个表情,让自己活跃起来和放松下来。
3.放开一切的自我解脱法
所谓无欲则刚,企图心要放在课前,课堂中太强的功利心会引发不必要的紧张。一旦上了讲台,就需要“放下”,自我解脱—放开自我,身心投入,就是人们常说的“豁出去了”。把对自己的预期放下,先不管好与坏,没有压力自然就没有紧张了。
世界上最棒的汽车推销员乔·吉拉德曾经说过:“如果我成名之后,还是为名所累,我就再也卖不出去汽车了。所以我经常想,我还是没有成名的那个乔·吉拉德,还是那个在纽约街头流浪的人,还是第一次卖汽车,这样,反倒更容易成交。”
当你的自尊心是零的时候,你的自信心就无限!丢掉面子,放开架子,豁出去讲,心里想着“我现在什么都不是,非官员,非领导,非老板,我就是一个讲师”,这样,你反倒会放松。
4.反客为主的压力转换法
如果这些办法都不管用怎么办?还有一个解压技巧叫作压力转换法—正向推动,负向消弭。正向推动,就是把压力当作自己的动力,也可以认为是挑战。一般情况下,凡是在有压力的时候,都是你应该出彩的时候。比方说,给学员讲课时没有压力,但是领导来了,就会产生压力,但是,随着压力而来的是机会,如果你表现得好,就会给领导留下很好的印象。
作为培训师,很多时候,压力源自学员。因为有许多学员坐在下面,培训师才会感到紧张,把这样的压力还给学员,这就是负向消弭。假如现在刚上课,你心里很紧张,可以这样开头:
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一个话题,即“因成就他人而成功”。什么叫成功呢?请大家思考一下,并回答我。
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低头思考,然后你再进一步追问:
张××同学,请你来回答,什么叫成功呢?
于是,大家把眼光都投向张××了,压力也自然转到他那里去了。所以,要学会用这样的技巧,尽量不要一开始就让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你的身上,你就会轻松许多。有些培训师不会用技巧,一上台本来就紧张,还喋喋不休地在那里详细介绍自己,看到大家都盯着自己,就更紧张了。所以,紧张的时候,就不要过多地介绍自己,而是要转移学员的注意力。
也可以用幽默转化,沈从文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慕名而来听课的人很多,他竟紧张得不知说什么了。很久之后,他才慢慢平静下来,开始讲课。然而,原本要讲授一个课时的内容,被他三下五除二地10分钟就说完了。可是,离下课时间还早呢!他再次陷入窘境,后来他急中生智,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全场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
5.胸有成竹的超量准备法
没有准备就上台,出丑了神仙也救不了你,勉强用所谓的功力和技巧撑下来,让人看出你的浅薄,更尴尬。运用技巧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果你老是用技巧,就意味着你功力不足;功力足的话,根本不需要运用技巧。技巧是培训师讲课中的“调味料”。一个优秀的培训师,会越来越多地用“清蒸”的方法。比如,同样是做鱼,一个新厨师做不好,就会放许多辣椒,再放些糖,再放些其他调味料,于是鱼吃起来就让人感到有滋有味了。但是,厨艺高明的厨师,只放一两样调味料,用清蒸的方法,也能做出鲜味十足的鱼来。所以,作为培训师,如果经常用技巧来缓解紧张的话,那功力就有问题了。
根据笔者的经验,超量准备是解决紧张的根本大法。
(1)超量是超数量。
1天的课程内容至少应该准备5天的。因为每个人都会有遗忘率,好的培训师在内容上也会有20%的遗忘率。所以,如果你1天的课只准备了1天课的内容,用的时候忘了20%,心里就会没有底了。有些新培训师在讲课讲到一半时,就想不起来接下来要讲什么了,大脑一片空白,急得汗流浃背。还有培训师,半天的时间把1天的内容全部讲完了,该重点讲的却没讲到,这时若有超量的内容准备,即使忘了20%也不要紧。
(2)超量是超质量。
超质量就是对内容不止熟悉,还要精熟。
什么叫精熟?它也有三个层次:
胸有成竹:讲义是给学员看的,培训师要做到无须频频回首,都可以如数家珍,要说什么,都在脑中。
收放自如:做到从内容的任何一点切入都可以回到主题,可以运用现场的条件创造性地讲解,有些不一定是课前准备中就有的,通过课堂中思维的碰撞,有时讲着讲着自己都会觉得豁然开朗,有了新的想法和创意。
纵横捭阖:对学员提出的问题能从多维度给予启发,跨章节连缀课堂内容,有选择地使用一些超范围的内容来佐证和激发学员。
如何做到精熟?就需要聪明人用笨办法做事。曾国藩曾经说过“结硬寨,打呆仗”。我以前刚讲课的时候,都会写逐字稿,在上讲台前还小范围地请专业听众试听,找毛病,补漏洞,才能让自己真正不愧对这个讲台。
另外,如果你准备得很多,就可以用“写意聚焦法”了。所谓写意聚焦法,就是在短时间内讲大量内容的一种技巧。在内容丰富的前提下,聚焦你的精彩点做详细讲解。
比如,平常要将五个问题都讲完,可能需要一天的时间,现在这一天的内容用两个小时来讲,那你讲的肯定是高度概括的内容,大部分都是精彩点了。一开始的时候,应该串讲,该讲的都提到,但点到即止,然后聚焦在最后两个最精彩的问题上,这样课堂效果就会非常不错。大量的准备,能令你游刃有余;精熟的内容,会让你如臂使指。所以,在培训师这个行业里,有句话叫“准备比资历更重要”,要用你的一生去准备。
人在一生中难免会走弯路,时过境迁后常常会想,如果我当初不走弯路,现在会更成功。其实不然,不走那些弯路,就不会有这些体验。不要以为以前的经历是浪费时间,没有以前的体验,就没有积累,就很难成为一名出色的培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