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二月初二,春寒料峭。
贾府东厢的院落里,晨雾未散,微凉的春风拂过青石板路,带着几分料峭的寒意。书房内,贾廷瑞端坐在书案前,翻阅着一本《资治通鉴》。
今晨是京师童试放榜的日子。
但他并未亲自前去贡院张榜,也没有如其他士子一般焦躁不安,反而静静地泡了一壶茶,平静地等待着消息。
他知道,自己能考中,甚至知道自己能拿第一。
“少爷!”门外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片刻后,一个面色涨红的小厮跌跌撞撞地闯入,气喘吁吁地喊道:“少爷!少爷!放榜啦!您考中了!”
贾廷瑞不慌不忙地合上书,微微一笑:“我若没中,才是奇事。”
小厮脸上满是兴奋之色,声音甚至有些颤抖:“少爷不只是考中,而是头名!贡院门前都炸开了,说您是天下第一童生!”
院子里的仆人们顿时倒吸一口凉气,惊讶地对视着。
“头名?”
“咱们府里的庶少爷,竟然是这次童试的案首?”
贾廷瑞微微一笑,放下茶盏,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襟,缓步走出院门。
“走吧,去看看。”
——
京师贡院,张榜处。
童试放榜之日,整个京城的士子都汇聚于此,翘首以盼自己名列金榜。人群之中,有焦急等待的寒门学子,有满面春风的富家公子,更有为子弟前途操心的父母长辈。
“快看!放榜了!”
随着一声惊呼,贡院门前的大红榜缓缓展开,名单上的名字依次显现。
人群顿时炸开了锅。
“头名是……贾廷瑞?!”
“贾廷瑞?是哪位世家公子?”
“听说是贾府庶子!”
“不会吧?贾府虽是百年世家,但这些年衰落了不少,怎么可能还能出一个童试第一?”
短短片刻,整个贡院门前都议论纷纷。
尤其是各大士族的子弟们,他们原本自信满满,认为此次的案首非自己莫属,却没想到半路杀出一个贾廷瑞,让他们大跌眼镜。
“贾府的庶子?我怎么从未听说过?”
“听闻此子天资聪颖,文章卓绝,这次考卷更是惊动了主考官,甚至得到了翰林院大人的称赞!”
“嘶——竟然如此?”
而在人群之外,一辆精致的马车静静停驻。
车内,一名身着素色锦衣的少女轻轻放下手中的诗册,纤细如玉的手指搭在书页上,微微蹙眉。
林黛玉的心中泛起一丝异样的情绪。
她原本并未关注贾府旁支的事情,但这几日府中议论纷纷,说贾家出了个童试头名,竟是远支庶子。她对此原本并无兴趣,毕竟贾府人丁兴旺,庶子身份卑微,在这样的家族里,想要出人头地,简直是痴心妄想。
可是,今日听闻放榜时士子们的惊叹,她却生出了几分好奇。
“这个贾廷瑞,真的如此才华横溢?”
她抬起眼眸,透过车窗缝隙,望向那个在人群中央的年轻人。
只见那人一袭青色儒衫,眉眼淡然,气度从容,面对众人的议论,他只是微微一笑,眼神平静得如同一汪深潭。
没有骄狂,没有炫耀,甚至没有丝毫惊喜。
他仿佛早已知晓自己会赢,甚至……觉得这不过是理所当然。
林黛玉微微睁大眼睛。
她忽然觉得,这个庶子,似乎和她曾见过的所有男子都不同。
……
贾府,荣庆堂。
童试放榜的消息很快传回府中。
贾母端坐在上首,听闻贾廷瑞夺得童试案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意。
“这孩子……倒真是个读书的料。”王夫人难得露出几分赞许之色。
贾政神色复杂。他向来不太在意庶出的旁支子弟,毕竟在他看来,贾府的未来应由宝玉这样的嫡子继承,而不是一个庶子。
可如今,贾廷瑞不仅考中,还夺得了案首,甚至在京师名声大噪。
这让贾政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侄子。
贾母轻轻笑了笑,道:“廷瑞呢?怎么还没来?”
“孙儿见过祖母。”
随着温润平静的声音响起,贾廷瑞缓步踏入堂内,面色平静地行礼。
贾政沉吟片刻,道:“廷瑞,你如今中了童试头名,可有什么打算?”
贾廷瑞微微一笑,拱手道:“孙儿志在仕途,愿入国子监深造,为来日科举做准备。”
贾政点了点头,算是默认了他的决定。
而在堂中,林黛玉静静地看着他,目光幽深。
她心中微微一动。
这位庶出的贾氏子弟,或许真的不简单。
“若有一日,他真的能出人头地,那他……会不会成为不一样的存在?”
贾廷瑞察觉到一抹目光落在自己身上,转眸看去,恰好对上了林黛玉那双清冷而明亮的眼眸。
二人四目相对。
微风拂过,烛光轻颤。
这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相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