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国子监求学

春日京华,烟柳如画。

京师的春天总是来得特别早,才二月初,御街两侧的柳枝便已抽芽,微风拂过,带着淡淡的花香。

贾廷瑞穿着一袭青色儒衫,站在国子监的朱红色大门前,仰头望去,只见高高的牌匾上写着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国之学府”。

他深吸一口气,嘴角微微扬起。

“从今日起,我便要在这国子监立足,向更高处攀登。”

……

国子监,乃是天下士子求学之圣地,也是帝国最顶尖的学府。凡能入此者,非贵即贤,或才学卓绝,或家世显赫,其中既有王侯公卿子弟,也有寒门英才。

贾廷瑞迈步走入学宫,迎面便是一座巍峨的大殿,殿前立着孔子像,香火缭绕,数十名新入学的监生已聚集于此,人人神色肃然。

“诸位监生,皆是帝国未来的栋梁。”

一位身穿官服的年长监官站在高台上,语气威严:“入国子监,首重修身,次重学问,凡有懈怠者,逐出学宫!”

众人齐声应诺。

仪式结束后,新入学的监生被引入各自的学舍。

贾廷瑞被分配到“崇文舍”,这是国子监中较为清净的一处学舍,居住的多是寒门士子或才学出众之人。他走进屋内,环视四周,学舍陈设简单,一桌、一椅、一榻,除此之外,便只有几本典籍和一盏油灯。

正当他放下行囊之际,门外忽然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

“哈哈,看来今日又要多一位同窗了。”

贾廷瑞回头看去,只见一名身材高大、面容憨厚的少年走了进来。他身穿粗布儒衫,腰间佩着一块青玉,虽衣着朴素,但气质却沉稳大方。

“在下孙廷芳,乃山东人士,今年与贾兄同入国子监,往后便是同窗了。”

贾廷瑞微微一笑,拱手道:“贾廷瑞,京师人士,见过孙兄。”

孙廷芳爽朗一笑,主动坐在他对面,毫不掩饰自己的热情:“我听说,这次童试的案首便是贾兄你?京师皆传你文章惊艳,主考官赞叹不已!”

贾廷瑞淡淡一笑,并未谦虚,坦然道:“不过侥幸得了头名罢了。”

孙廷芳哈哈一笑:“贾兄倒是爽快。”

两人相谈甚欢,很快便熟络起来。

夜幕降临,整个国子监沉浸在琅琅书声中,学舍内,烛火映照着书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

贾廷瑞伏案而坐,翻阅着案上的策论,目光微沉。

“朝廷当今局势如何?皇帝用人偏向何种士族?国子监内,各方势力如何分布?”

他深知,国子监不仅是求学之地,更是权力交锋的舞台。

如果只是埋头读书,那他永远只是个书生。

他要做的,是在这片名流云集的学府之中,闯出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

第二日,国子监正式开课。

晨钟敲响,所有监生齐聚大成殿,由六品司业讲授《春秋》与《策论》。

这位司业乃是翰林出身,讲解透彻,监生们皆凝神聆听。但不多时,司业忽然停下授课,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

“今日既是开课之日,便考考诸君才学。”

他随手抽出一篇策论题目,朗声道:“若边境匈奴犯境,朝廷该如何应对?请诸位监生作答。”

众人一听,纷纷提笔,但大多皱起了眉头。

这题目并非寻常八股文章,而是涉及国策之事,既考察学识,又考验时局见解,若无深厚积累,难以作答。

贾廷瑞却毫不犹豫,提笔便写。

“边境有变,先稳民心,次安军政,后决胜负。”

他笔锋流畅,洋洋洒洒,不多时便已写满一篇。

司业接过他的文章,细细一读,目露惊讶之色,半晌后笑道:“好,好一个‘先稳民心,次安军政,后决胜负’!你这文章,不拘泥于旧策,言辞有理,立意高远。”

司业抬起头,目光落在贾廷瑞身上,语气欣赏:“你是何人?”

贾廷瑞起身,恭敬行礼:“学生贾廷瑞。”

大殿内,众多监生纷纷投来诧异的目光。

“原来他就是贾廷瑞!”

“竟然能得司业如此夸赞?”

“他的文章,竟能做到言简意赅,又不失章法,的确不凡……”

而在人群之中,一道凌厉的目光悄然落在贾廷瑞身上。

魏晋行轻轻冷哼了一声,嘴角露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这贾廷瑞,果然不同寻常……”

——

当日,贾廷瑞的文章在国子监内引起轰动,他的名字迅速在士子之间传开。

而与此同时,他也察觉到,国子监内并非风平浪静。

有寒门才子的惺惺相惜,有世家弟子的敌视,也有勋贵子弟的轻蔑与试探。

但贾廷瑞并不畏惧。

他抬头看向远方,目光深邃。

“国子监,只是我踏入庙堂的第一步。”

“仕途漫漫,但这天下,终有我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