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天子的亲笔诏令

“太师此举,是真的在为难王司徒啊!”刘协替王允感叹道,“王司徒要真依命而行了,不仅朝廷要被天下人诟病,他自己也少不了背上奸佞的名声。”

“陛下明鉴,”钟繇躬身应道,“臣听说,今日一早,太师就令董璜前来召请王司徒,如今尚未返回。”

刘协惋惜的摇了摇头。

昨日在东配殿上,司徒王允的那场表态,显然并未获得董卓的谅解。

不知道历史上王允是怎么过关的?或者说,历史是不是出现了较严重的偏差?

万一王允真的被逼着辞职归家,那后面谁来收拾董卓呢?

刘协不敢赌这个万一。以他现在的状况,也肯定不可能对付得了董卓。

他只好绞尽脑汁,总算想出了一个权宜之法:

“罢了,封赏董白为县君、太师诸子为列侯的诏令,由朕亲自来写,无须麻烦尚书台!”

钟繇顿时被天子的话惊住。

他是举孝廉出身,出仕十多年来,担任过郡功曹,担任过尚书郎,担任过阳陵县令;又被三府辟召进入中枢,为三公属吏,转任廷尉卿下的廷尉正、以及如今的黄门侍郎。

以他的才能和这番资历,可谓熟悉朝廷各类制度,出外必掌郡国。

可他实在不知道,这诏书该怎么写,才能无损朝廷的威严,才能避免自己留下阿附权臣的名声?

那天子又该如何着笔,才能避免留下轻佻无仪的恶名呢?

这段时间以来,看着这位幼年天子专心治经,精研书法,辞令有节,处事有度,极有明君的气象。钟繇早已归心属之,怎好看着天子自损名德?

他提醒刘协道:“陛下既明轻重,知道此诏令必于朝廷名声有损,何必介入其中?”

“群臣若担待起此事,还可以自请去位,以塞天下之责难,陛下难道能去位乎?再者,陛下尚未亲政,此事本与陛下无关。”

“钟侍郎好意,朕心领之,”刘协叹道,“然司徒乃朝廷之望,朕如何能任由他被逼请辞?”

说着,他取来一份空白诏书,很快写好了一封诏令:

“太师、郿侯臣卓,以外戚之亲,向有援立之德,近有平叛之勋。朕闻汉兴以来,外戚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也。理之所然,况此大德大勋乎?今赠邑二千户,送乡、亭侯印五枚,敕其从子臣璜、诸子已过百日者,皆令带之。

“故处士臣瑛,太师嫡子,天子舅氏。《诗》曰:‘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风人之谊,可不效乎?以太师余德余勋,今赠爵渭阳侯、邑二千户,敕其独女臣白,嗣之为渭阳君。”

写完之后,他稍有忐忑的向钟繇出示道:“钟侍郎以为如何?”

钟繇看完诏令,沉默了片刻,忽然拜服在地:“陛下如此体恤大臣,乃以幼冲之年,甘愿负重荷责,虽古之明君亦不如也,岂是臣可以评判的?”

“侍郎这是作甚?快请平身,”刘协连忙说道,“朕毕竟习经不久,担心辞令不训,引喻失义。”

“陛下可稍待片刻,咨之于蔡侍中,”钟繇依然拜服在地,语气恭敬,“蔡侍中天下文宗,又是陛下师傅,方有评判陛下诏令之资格。”

“蔡侍中不在其位,怎可修改诏令?”刘协摇了摇头,“侍郎且强为朕评判之。”

钟繇这才反应过来,天子为什么一定要让他参与。

他作为黄门侍郎,掌交通内外,又曾有过尚书台授权,才有起草、修改诏令的职分。

“倒是臣失言了。”

钟繇说着,又仔细看了一遍诏令,沉吟着说道:“陛下圣虑独到,以外戚之亲赐封太师诸子、从子,及于百日婴孩。虽有施恩过重之嫌,但考虑到太师的援立功勋,则并不为过。”

“也唯有以陛下的名义,方可如此施恩。”

“董白的县君之封,乃是最为天下诟病之处。陛下以太师之恩荫、舅氏之名份,先封其父为侯,再由其以独嗣为承继,自是较易为天下所服膺。《诗》之援引,亦属得宜。”

“以臣一点愚见,此诏令并无不训、失义之处。惟其书法稍有瑕疵,可需臣代为誊抄?”

“不用誊抄。就保留朕的笔迹,让太师知道是朕亲自赐封,”刘协吩咐道,“钟侍郎可持诏令往尚书台,用玺之后,出至太师府,连同县君、列侯之印一同颁下。”

他心里也是松了一口气。

有钟繇这个未来的曹魏太傅认可,他的经义、文辞乃至书法,都算有了一点小成。

……,……

王允自太师府出来,步履越发的沉重。

太师董卓给他的压力,已经是越来越大了,大到他有些灰心的意思。

他真想当面直接质问董卓,如此败坏朝廷制度,损害朝廷的威严,让朝廷失笑于天下之人,于你难道有什么好处么?

你须知道,众朝臣之所以跟随你,天下人之所以瞩目你,不是因为这是你太师的朝廷,而是因为你是朝廷的太师!

没有了朝廷,没有了陛下,你最多也就是个司州牧而已!

到了那个时候,随便你怎么作都行,反正命令出了司隶范围之外,就是废纸一张!

可是王允不能。

他身上背负着整个朝廷的希望,背负着不少同僚的信任,还背负着那位颇有气象的幼年天子。

如尚书仆射士孙君荣所言,当以大事为重。

王允乘上马车,绕过未央宫东阙,经掖门返回尚书台。途中却有尚书台的公车交错而过。看其所载之人,似乎是黄门侍郎钟繇,而方向则是他刚离开的太师府。

这让王允略感疑惑。

公车出尚书台,路遇尚书令都不停留下来拜见,钟繇这显然是身负诏令。

可他并不在台中,诏令由何人用玺,从何人手中而出?

莫非,是尚书仆射士孙君荣,绕过他擅自同意了董卓的请命么?

王允有些恼怒,但同时又如释重负。

这样也好,君荣向来擅长审时度势,通达权变。既然他认为诏令非出不可,那就出了罢!

反正他王允,自从选择忍辱负重、曲意逢迎董卓以来,已经不知道妥协了多少次,再多一次也无妨。

不过是代价更沉重一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