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尚书台首次奉诏

回到尚书台,士孙瑞照例出门相迎。

他心情显然不错,还没等王允开口,已经先笑着说道:“子师公辛苦了!好在事情终于解决,子师公也无须再为难。”

王允点了点头,算是补上了他这尚书台之长的认可,随即又沉声问道:“诏令存档何在?”

士孙瑞早有准备,从衣袖中取出一封存档递给他。

王允接过来看了看,顿时一愣,连忙又仔细看了第二遍,顿时松了口气,语气也轻松下来:

“君荣果然擅于通权之道!这封诏书独出心裁,援引制度经义,解释受封因由,也比我预料的要周全。传达至州郡之后,或能让天下人信服。”

他怎么就忘了,董卓还有外戚的身份呢?

以功勋外戚的名义遍封诸子,不算过分;继而恩荫其嫡长,再以独女承嗣,也比直接封其孙女为县君要合理很多。

“子师公谬赞了,”士孙瑞笑道,“我如何敢贪天之功?此诏令,乃是出于陛下亲撰!”

……,……

太师府中,董卓捧着宣下的诏令,神情颇为欢喜。

他随手取了一枚都乡侯印绶,递给一旁望眼欲穿的董璜:“你可为都乡侯,自我新增的食邑中领五百户。”

董璜拜倒在地:“小子谢仲父之厚赏!”

恰在此时,前相国长史刘艾来见。

虽然已经被撤去朝堂职务,但他依然是太师府的上宾,门中自然不会拦他。

刘艾到了中堂,很是紧张的问董卓:“北阙一带有传言,说太师欲以令孙女为县君,此事可有之?”

“有之,”董卓从一排印绶中取出一枚,“诏令已下,封为渭阳君。”

“太师误矣!”刘艾跌足而叹,“太师可知,这县君之封,依朝廷制度,仅及于皇后之母么?便有例外,也都限于母氏,何曾及于儿女、孙女?”

“太师请来此封,必为天下人所诟病,诚非朝廷、太师之福!”

“居然还有这一番说法?”董卓恍然,“难怪司徒不愿一同受封,原是碍于此项!”

尽管生性跋扈,但他也是出于体制之内,一步步走到高处的。在官场上辗转了二三十年,也曾备位九卿,颇能理解朝廷制度的轻重。

哪怕独擅朝政,董卓于名爵上也一向颇为克制,擢用的也大都是颇有能力的士人。

若非如此,朝臣们也不会继续追随于他,并在表面上保持着对他的尊崇;

而他麾下的那些得力将领,地位也不会止于中郎将、校尉,甚至没有任何一人带上将军、列侯之印……

想到这两天对王允的逼迫,董卓一时颇为懊恼,向刘艾说道:

“往者请封家母为池阳君,乃是子芳在筹谋,诸事皆顺。子芳一去,孤身边再无一人熟知朝廷故事制度,亦无得力之人参详。”

“近日为着对孙女的格外宠爱,只顾着上书请封,却没想到还有如此干系。以至于几番凌压司徒,孤之过也。”

“事已至此,太师也无须过于自责,”刘艾安慰他道,““尚书台诸公,皆一时之选。既然下达诏令,定然有所考虑……可否借诏令一观?”

董卓便把诏令递给他。

刘艾目光掠过,心中略有惊诧。

朝廷中几位黄门侍郎,无一不是书法大家,怎么会是这等新手字迹?

待到看完,刘艾思索了片刻,忽然明白过来。

他笑着对董卓说道:“敢问太师,宣达诏令之人,可曾告知此诏令出自天子亲笔么?”

“你说这诏令是天子所出?”

“然也,”刘艾笑叹着,向董卓解释了诏令中援引的制度、经义等,进而恭喜他道,“太师可以不用担忧了,令孙女县君之封虽有僭越,但有天子这封别出心裁的亲笔诏令,即可无损朝廷威严。”

这正是制度、经义的妙用。天下士人皆习经,若朝廷制度合乎经义,大家都会予以认同,而朝廷的威望、诏令的效用也就有了保障。

董卓的脸色却没有放松,反而更加严肃了一些。

天子尚未亲政,却能获知政务,然后直接下达诏令,而尚书台也予以了认可?

出于权臣的警惕,他感觉这不是什么好事情。

“子芳可以确认么?这诏令,的确是出于天子亲笔?”

刘艾把诏令递还给他:“太师且看这字迹,明显出于习书不久之人;还有这行文的语气,仔细读来,亦有迹可循。”

董卓也仔细的看了两遍。看到其中提到援立之德,又以嘉句悼怀自己夭亡的嫡子董瑛,脸上微有动容。

难得天子有这番心意,又是在竭力补救自己的疏失,这次就不要计较了罢……

他把诏令收起,对一旁的董璜说道:“阿白这县君之封,来得着实不易!你也不必管承明殿的事了,先回一趟郿坞,在坞东起坛,择吉日授其印绶,以示朝廷名爵之重!”

……,……

刘协出过那封诏令后,心中又有一些忐忑。

他担心的不是诏令本身的问题,如字迹是否会贻笑大方之类;而是发出诏令这件事。

前一天的时候,司徒王允已经提醒过他,让他戒骄戒躁,不要太出风头,以免引起董卓的戒心。

这下他都直接发亲笔诏书了,董卓会不会有所警惕?

如此等了三天,依旧是风平浪静。原本颇为横蛮的董璜,甚至难得的正经觐见了一回,感谢他下诏给予的乡侯之封。

这下刘协完全放心了。

果然,身为先孝灵皇帝仅剩的独苗,又为董卓所拥立,他还是挺安全的。

他放心的继续随蔡邕习经,继续以存档的诏令练习书法。

而继董璜觐见之后,董承也再一次前来觐见,言语中颇有为国舅王斌鸣不平之意。

据他所言,天子的成年外戚,向来都有县侯之封,数千户之邑。如他的从兄董重,昔年即受封为修侯,食邑三千户。

而王斌以国舅之重,居然仅得五百户都乡侯,实在有违汉室尊崇外戚的传统。

刘协听出了他的言外之音。明着是为王斌说话,实际是为他自己。

这次董卓大封亲眷,孙女受封县君,从子董璜也封了都乡侯,却完全忽略了他。

以至于他这个正牌的外戚,位同九卿的中二千石高官,还是个食邑两百户的都亭侯,和人家刚过百日的婴孩一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