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的兴起
艺术走向公众群体最直接的体现是公共艺术的确立。公共艺术(Public Art)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是艺术公共性关系认知形成,并用于对一个现象进行界定和描述的表现。公共艺术如果被看作放置在公共空间、场所的艺术作品,那上至古代遗留的城市纪念碑式的雕塑,如巴黎凯旋门、中国牌坊,下至当代城市雕塑或装置艺术作品,都属于公共艺术。这体现了人类历史中一直存在的名称与被命名的对象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一个词或一个由词表征的概念都有能指与所指,词语的能指常常被固定并一直使用,而其所指的具体内容却因为时间、社会文化的发展等因素而处于变化中。例如“艺术”这一概念,从产生到今天,涵盖的内容、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一个处于变动中而难以明确的概念。而公共艺术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城市建设的繁荣,环境美化与公众生活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公共服务管理局等机构的成立,公共艺术百分比计划的提出,正式明确了公共艺术作为一个由政府出资,艺术家创作,民众参与的艺术方式的存在。不同于古代的城市空间中的雕塑作品,真正的公共艺术是“现代”的产物。
“公共艺术”一词被广泛使用,似乎指称各种出现在公共环境中的艺术作品。但事实上,公共艺术的界定依据是作品产生的过程和方式,而非最后的形式结果。公共艺术项目其实是参与各方协作、对抗的过程:政府和出资方基于公共意识,从宏观上考虑,希望城市环境和文化环境优化;艺术家希望将自己的创作与城市环境结合并最大程度拥有独立性;民众则希望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日常生活的城市空间中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品。三者的目的和标准有时一致,有时充满分歧。
公众以各种方式参与公共艺术项目,他们与政府机构、艺术家之间产生着不同的反应,冲突、矛盾以及最终的结果都充满戏剧性。例如,华裔女大学生林璎设计的美国华盛顿越战纪念碑方案的通过,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社会上反对之声不绝。经过美国国家艺术基金委员会两次投票,最终依然通过了这个年轻华人女孩的设计方案。呈三角形的黑色大理石碑体沿着道路慢慢消失进地面,如同一个“伤口”。石碑上刻满了在越战中牺牲的将士的名字,所有人都可以沿着石碑四周的道路散步、缅怀、沉思。在这个例子中,权威机构受到了民众的质疑,但最终依然是专业评判占了上风。亚裔女性这一创作者身份也许正是这件作品所需要的。(图1-14)另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倾斜的弧》(图1-15)由著名当代艺术家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创作,宽大的金属弧线横亘在广场上,仿佛一堵“墙”。作品阻隔了民众穿行广场的路线,并在视觉上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引起了民众的不满。经过多年的投诉和听证会讨论,作品最终被拆除。在这个例子中,艺术家与公众之间产生了分歧,最终公众的意见被采纳了。而位于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则是在市民自发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高线之友”(Friends of the High Line)的倡导和努力下得以实现的公共艺术项目。本来将被政府拆除的废弃高架铁路,经过重新设计,成了市民和游客喜爱的“空中花园”。民众的自发意愿争取到了政府的支持,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了皆大欢喜的结局。(图1-16)可以说,公共艺术一直处于“矛盾”之中,代表集体意志的政府与个人艺术家以及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公众”群体之间,意见常常不一致,每一方都有自己的立场和主张,如何平衡和兼顾三方的意愿是“公共性”事务必须面对的难题。当代语境中的公共艺术是一种社会民主机制的体现:在公共艺术项目生成的过程中,如何协调三方需求,以怎样的方式让三方介入整个过程,并最终达成“共识”。

图1-14 林璎 华盛顿越战纪念碑 1980
如果说封建君主制度下,存在于城市空间中的艺术作品更多是特权阶层意志和审美的体现,那么随着社会民主进程的推进,公共意识的逐渐觉醒,民众对城市空间的话语权在日益增加。让公众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成为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创作作品的重要目的。这样的社会环境、文化共识是建立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和20世纪60年代整个西方社会民主文化运动的基础上的。在欧洲,国际情境主义将街头戏剧与达达主义结合,借由“日常生活革命”将艺术活动深入生活。艺术家会在城市中随机进行表演,比如餐厅、超市、街道,瞬间的艺术化对浑然不觉的民众产生了一种刺激,艺术家们试图中断“景观社会”中的异化世界对他们的影响。情境主义艺术家们反对博物馆中的艺术作品,认为它们是景观世界的一部分。他们认为,将艺术放入日常生活,制造一种“诗意”的片刻,能够帮助人们觉醒。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项目也以各种方式将艺术与民众进行连接。例如,1993年在芝加哥完成的“行动中的文化”项目将当代艺术带入城市社区中,带到居民中间。艺术家来到城市街区中,与当地居民一起生活,了解他们的情况和所思所想,并以此为基础找到自己创作的主题,和居民们共同完成创作。艺术家伊尼戈·曼格拉诺—奥瓦利(Inigo Manglano-Ovalle)的作品《街头录像》以青年帮派为主题,艺术家教社区的孩子们如何录制纪录片,指导他们拍摄自己的街头生活。最后,作品以装置的方式呈现在街区的空地上。借由艺术家的介入,普通民众也能够表达自己,呈现自己的生活,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的创作方式也被称为“社会设计”:艺术家在地深入人们的生活,通过与当地人交流,通过观察和体验,发现问题,再通过创作将“问题”视觉化,或为人们真正解决问题提供某种方案或可能性。

图1-15 理查德·塞拉《倾斜的弧》 1981

图1-16 曼哈顿的“高线公园”
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当代的发展历程。在这一历程中,社会、文化、艺术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艺术家概念的生成是作为个人的艺术创作者独立于他们的作品的表现,艺术家从对个人的关注转变为对群体、社会的关注是民主意识、公共意识提升的体现。博物馆从“独善其身”转而追求“普世共享”,“人人都是艺术家”口号的提出,民众参与的公共艺术项目的日益普及,这些都是我们理解当代艺术、实验艺术的基础。
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