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前货币史概述

一、引 言

汇率是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兑换比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汇率的决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即汇率会自然而然影响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利益。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人民币的产生有着极为沉重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历史渊源,要考察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就不得不提及人民币产生前近现代中国的货币史和战争史。人民币出现前的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在社会性质上经历了由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渡,货币制度经历了数次变迁:由清朝长期实行的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复本位制,到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后确定的银本位;再到1935年币制改革后的汇兑本位,以及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中国人民在这一个世纪以来不仅经历了水深火热的战争,也见证了庞杂混乱的货币局面。 1949年,中国货币的混乱程度与欧洲蒸汽时代以前货币的混乱局面十分相似。这一时期的货币汇率,不仅包括本国与外国货币的汇率,还包括本国各地区、各货币之间的汇率。

二、1910—1934:民国初年的混乱货币体系

清政府灭亡以前,中国货币以银铜复本位为主,纸币占据货币总量的份额不高。根据彭信威的研究,清末纸币流通折合成银圆的金额占全部流通货币总额的13. 25%左右。1 但是,即便纸币总额不大,也分为主要由国家发行的银两票和银圆票、国家以及私人发行的铜钱票和外国钞票等多种类型,纸币发行十分混乱。

(一) 民国初年货币体系的混乱局面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成功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战争年代,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通过发钞对军事活动进行资助,国民党货币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1910年5月25日,国民党货币开始与美元兑换,价格为1单位国民党货币=0.72银两=24.494克纯银。由于是月度数据,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国民党货币与美元的比价为1910年5月31日的1单位美元=2.0076单位国民党货币。2 除此以外,地方政府也发行了自己的货币,其中包括广东元(广州发行)、湖北元(武昌发行)、福建元(福州发行)、江苏元(南京发行)、浙江元(杭州发行)、奉天元(沈阳发行)、吉林元(长春发行)、四川元(成都发行)、北洋元和天津元(天津发行)。由此可见,在中国境内有不同的货币区,每个货币区使用不同形式的铸币和纸币。其实,中国在2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数千种货币,本节按照Lee(1926)的《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一书的做法,将货币区划分为12个,见表1-1。

表1-1 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12个货币区

由表1-1可以看出不同货币区使用不同的货币,且同一货币区存在多种货币同时流通的情形。即便是在一个货币区内的同一种货币,流通省份的不同或发行时间的不同都有可能导致其与其他省份货币之间的汇率不同。如广东、广西的货币“毫洋” (即20分硬币) ,就存在属于同一货币区、不同省份汇率不同的情形。广东元在1914年7月进行改革后贬值,尚存纸币以45.5%的面值被赎回。 1938年1月1日,国民党发行的法定货币纸币取代了当地纸币。其中,广东的毫洋纸币以1.44毫洋兑换官方1元法定货币的比例被收回,但广西毫洋纸币兑换率是2毫洋兑换1元法定货币。再如云南元,存在不同时期发行的同一种货币其汇率不同的情形。云南元在初期相较国民党货币存在溢价;1919年,由于福田银行和云南国土银行的超额发行而缓慢贬值;1936年,国民党政府用政府货币赎回了这些纸币,兑换率为旧的10 福田银行元或新的5 福田银行元兑换1 元法定货币。

(二) 不同货币区的币值——以黑龙江官帖和吉林官帖为例

1935年以前,中国实行的货币制度是银圆本位,一般来说,各货币间的兑换比例相对稳定。图1-1所绘制的是1914年1月至1916年12月黑龙江官帖对美元汇率和吉林官帖对美元汇率。3 从图1-1可以看出,黑龙江官帖对美元汇率和吉林官帖对美元汇率的形态极为相似,即黑龙江官帖和吉林官帖币值变动较为一致。这一现象意味着在银圆本位下,如果各货币区发行货币的银行准备金充足、信用较高,且该货币区没有出现严重超发货币、大面积战争的情形,各货币区之间的币值应该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4

图1-1 黑龙江官帖和吉林官帖对美元汇率

同理,如果某一货币区出现滥发货币、发行货币银行信用不足等问题,那么该货币区的货币应该相对贬值。本节仍以黑龙江官帖和吉林官帖对美元汇率为例,取其1921年1月至1931年12月的数据作图5(如图1-2) 。从图1-2中可以看到,大约从1925年开始,1930年以后尤为明显,吉林官帖对美元汇率大幅贬值,从1930年1月的1 098.21贬值到1931年12月的9 696.80,远超黑龙江官帖对美元汇率的贬值程度(黑龙江官贴相应的汇率变动为538.62到2 251.45) 。形成这一巨大差距的原因是吉林省财政逆转不畅,滥发官帖来弥补财政赤字,进而导致官帖贬值(付丽颖,2013) 。同时,综合图1-1、图1-2来看,图1-1中两种货币对美元汇率均在一定区间内波动,并未出现大幅度的持续升值或者贬值,而图1-2中两种货币在1930年以后都呈现出较美元明显贬值的情形,与国民党货币对美元汇率的贬值趋势一致(可见后面对图1-3的分析),这主要是由外部环境的变动(1929—1933年大萧条)造成的。

(三) 货币混乱的原因及评价

想要找出货币混乱的原因,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分析。 1840年,鸦片战争揭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0年年初,咸丰皇帝即位后,巨额的财政亏空加上年末农民起义的爆发,迫使清朝无视准备金不足发行了大钱(铸币);同期,货币的短缺导致福州等地出现私人通过钱庄等发行纸币的现象,这些事件最终导致了严重的恶性通胀,并且货币短缺的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外国银圆和纸币流入国内。 20世纪初,欧洲、美国、日本的银行进入了中国市场,并在中国境内发行自己的货币。无论背景如何,这些金融机构在中国都会接纳彼此发行的货币并据以结算(荷尼夫,2018)。同时,国外先进铸币机器的引入,将货币制造标准化,极大地降低了铸币成本。在金属本位下的货币,保证币值稳定的关键要素就是维持货币的内在价值;即便是生产可以随时兑换金属铸币的纸币,也应维持相应的准备金。社会的动荡,通货膨胀和财政危机,银铜比价的不稳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准备金不足的情况下超额发行货币等种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当时复杂环境下的多货币情形。

图1-2 黑龙江官帖和吉林官帖对美元汇率

中国在信用货币的创造方面走在前面,但是中国货币体系的现代化却走了很多弯路。首先,政府信用不足造成纸币大幅贬值,妨碍了纸币的流通。早在唐朝中国就有纸币出现,更为知名的是北宋“交子”、南宋“会子”、元代“交钞”,还有明代的官方唯一纸币“大明宝钞”,清朝末期也有许多纸币。但是,上述货币皆因战争和财政问题而大幅贬值,降低政府信用的同时,也阻碍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现代化进程。其次,清朝末年中国局势和旧币处理问题也对币制改革形成了阻碍(张亚光等,2015) 。张亚光等(2015)指出,清末中国没有统一政府、各省拥有自治权,1910年的《币制则例》 (见表1-2)将发行货币的权力收归中央的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虽然随后辛亥革命的爆发让此改革未能全面实行,但不得不说这是我国币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

表1-2 中国废两除银的三次币制改革

三、1910—1934:法币改革前的国民党货币

虽然中国的货币在20世纪上半叶种类很多,但从中国国民党货币对美元汇率来看,其市场化程度很高。国民党货币自1910年5月25日发行以来,一直存续至1949年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相对而言,国民党货币对美元汇率整体并未出现大幅贬值或升值的情形。图1-3实线部分描绘了国民党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时间截至国民党货币成为中国唯一法定货币之前,即时间区间为1910年5月至1935年10月。可以看到,总体而言,汇率在一定区间(0.8641—5.1329)内波动,伴随着特定时点或事件,汇率出现了一定的调整。图1-3中出现的另外两条线分别为,美国劳工统计局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和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与美国劳工统计局消费者物价指数之比再乘以1 0006。其中,限于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可得性,中美CPI之比从1926年1月开始。总体而言,当时购买力平价在中美之间成立。从图1-3可以看出:(1)1916年至1920年国民党货币的升值7、1929年至1933年国民党货币的贬值,分别对应美国CPI的激增和突降;(2)国民党货币汇率与中美CPI之比呈正相关。以上两点意味着在中国国民党货币与美元之间,购买力平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二者之间汇率的变动,也表明当时中国的货币兑换市场化程度很高。

国民党货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动与当时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密切相关。本节共选取了5个关键时点来分析,具体时间如图1-3。

第一个关键时点出现在1914 年2 月。当月8 日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 (见表1-2) ,实行银圆本位。同年,袁世凯宣布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大权独揽。袁世凯复辟野心初现,国民党货币对美元汇率出现上升,国民党货币贬值。

第二个关键时点是1916年5月。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国民党货币相对美元出现持续性升值,这是由内外因素共同决定的:一是当时美国CPI的不断上升8;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对华出口下降、进口需求上升,但是,国内对外需求下降、对内需求上升(陈晋文等,2010) ;三是1916年银价升值,由于当时中国是银圆本位而美国是金本位,美元相对贬值;四是1916年中国银行抗拒袁世凯停兑令,对稳定金融市场、维护经济正常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蔡惠茹,2005) 。

图1-3 国民党货币汇率与中美CPI

第三个关键时点是1920年1月。国民党货币迅速贬值至4年前水平,并在随后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与当时国内出现的“信交风潮”存在很大关系。自1918年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由于利润丰厚,各地纷纷效仿,20年代初大批证券公司成立,甚至还有信托公司,一时间投机之风甚重。后来形成了“信交风潮”,许多公司倒闭(蔡惠茹, 2005) 。同时,中国工业在1921—1922年出现了短暂萧条(杨小凯,2001) 。

第四个关键时点是1929年1月。国民党货币迅速贬值,并于1932年12月达到了5.1329的“局部”9币值最低值。 1929年发生了世界经济危机史中赫赫有名的“大萧条” ,中国棉纺织业出口需求下降(严泉,2013) 。另外,1928年成立的民国中央银行经济实力不足,货币市场的混乱情况未能得到良好调控(蔡惠茹,2005)。这些原因同样适用于解释图1-2中黑龙江官帖和吉林官帖末期的大幅贬值。

最后一个关键时点是1933年3月。国民党货币相对美元出现大幅升值,仅8个月的时间汇率就从1933年3月初的4.8909下降到1933年12月初的2.9900。这次国民党货币汇率的快速升值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1933年3月8日,南京政府颁布了《银本位币铸造条例》 (见表1-2) ,以船洋为国币,主张对货币体系实施控制,促成中国货币体系的现代化(何平等,2018) 。同年,美国放弃金本位,高价收购白银,也是造成国民党货币对美元升值的重要原因。

综上,汇率的变动是由国内和国外因素共同造成的,一国经济的良好发展对该国币值的坚挺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一国货币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总体而言,在图1-3所考察的时间段内,国民党货币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对美元汇率也较为稳定。

1935年11月3日晚,国民党宣布实行“法币改革”,主要内容如下:(1)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余任何银行都不得发行钞票;(2)禁止白银及一切硬辅币的流通使用,将白银收归国有,充作外汇准备金;(3)为使法币对外汇率稳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三个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改革”的背后原因需要追溯到两年前:1933年,美国放弃金本位,高价收购白银,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从1935年下半年起,由于美对白银的大量收购,白银的世界行情看涨,中国银根趋紧,物价下降,经济大面积萎缩,币制改革迫在眉睫。当然,“法币改革”的成功实施也离不开20世纪上半叶的三次“废两改元”币制改革(详见表1-2) 。总之,这次改革使中国的货币制度从银本位过渡到货币本位,稳定了汇率,促成了中国的经济复苏10;同时,它将货币发行权垄断在了国家银行手中,银行业的最后信用直接依赖于国家银行,成功避免了法币与任何通货集团挂钩(严泉,2013) ,是中国向金融现代化迈出的关键一步(孙路,2009) 。

四、1935—1949:法币

法币是国民党货币自“法币改革”以来的名称。法币主要存在于土地革命末期、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这三个时期,其存续期间对美元的汇率详见图1-4(a)。法币作为抗日战争时的主要货币,完成了其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历史使命,并且发兑黄金等政策的实现对稳定物价起到了重要的维持作用;但是,法币也存在滥发的情形,造成了物价的上涨和法币的贬值。图1-4(b)描绘了法币1935年11月至1940年5月对美元汇率及中美物价之比。11 从图中可以看出,“法币改革”实施以来,中美物价和汇率都保持了很长时间的稳定。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物价飞涨,这时的法币对美元汇率依旧相对稳定。 1938年,国民政府出台了新规定,法币内债作为有价证券可以充当法币发行准备(陈民,2000) 。发行准备的扩张意味着法币的增发,1938年以后,法币对美元汇率在坚持了10个月后也突破了5。 1939年1月,国民党五中全会正式决定将发钞筹款作为战时的主要财政政策。自此,法币发行量大幅增加,法币相对美元大幅贬值,汇率从1939年年初的6.143至1940年5月的18.62,购买力降为原来的1/3;物价也随之迅速上升,从1939年年初的0.134涨到1940年5月的0.3574,翻了1.67倍。

为了抑制法币的过度发行引起的通胀,国民政府采取过如发兑黄金等政策,在政策实行之初取得了一定成果。图1-4(c)描绘了1940年6月至1945年5月的法币对美元汇率和中美物价之比。 1940年6月至1941年12月,汇率和物价都相对稳定,其中,汇率维持在均值18.38附近。 1942年7月,国民政府将法币的发行权统一到中央银行,央行成了名副其实的垄断发行银行(陈民,2000)。 1943年前后,财政和货币的问题日趋严重。7月,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孔祥熙致信美国,指出了中国货币超发和物价上涨的现实情况,希望利用美援并请美方代为购买黄金。此信一出,法币相对美元应声贬值,法币的国外购买力一个月下降近1/3,国内物价水平一年之内也涨逾3倍12。为了抑制过快上涨的物价,收回过度发行的法币,1944年4月,国民政府推出出售黄金现货,颁布法币折合黄金存款的政策。意在减少流通的法币,降低通胀。此政策一经推出,法币快速升值。1944年9月,法币折合黄金存款办法公布,即以当日金价折合法币存入银行,到期本金以黄金付还,利息以法币数额计算、法币支付,且法币折合黄金存户,到期偿付黄金要扣减四成(金德平,2019) 。此办法推出后,法币快速贬值。截至1945年5月,法币对美元汇率已从1944年6月的198贬至935。法币兑黄金存款政策的初衷及初始效果都很好,但是具体的实行随着办法的改变(1944年9月)发生了变动,损害了群众利益,败坏了其经济管理的声誉,政策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1945年6月,国民政府从美国借来的用于在国际市场上购买黄金的美金到账,加上5月份的一笔共计逾1.2亿美金。法币在6月份一个月内由月初935大跌至月末的2 250。所幸两个月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法币开始缓慢升值,如图1-4(d)所示。图1-4(d)描绘了1945 年4月至1947年4月法币对美元汇率及中美物价之比。1946年年初,物价继续猛涨,3月,民国政府又通过中央银行在上海发售黄金,回收纸币(金德平,2019) 。物价上涨速度虽然有所减缓,但这次发兑黄金的政策效果显然不及第一次,法币相对美元依旧持续贬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之后,国民政府为了发动内战,继续沿用抗日战争时期的货币发行制度(陈民,2000)。 1946年7月,晋察冀边区发布了《关于下年度财政经济工作方针的指示》,提出“在境内必须坚持边币一元化的政策,必须提高边币、打击法币,对出入口作严格管理” (赵入坤,2017) ,将法币排挤出境外。此后,通胀持续,法币贬值更加严重,到1948年7月底,法币对美元汇率已升至5 130 000。

图1-4 不同时期法币对美元汇率

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决定发行“金圆券”来解决财政问题。金圆券名义上一元含有0.22217克黄金,但背后根本没有黄金准备。不仅如此,国民党强制要求所有人在9月30日前将黄金、白银、外国币券兑换为金圆券(杨晓时,1999) 。此次金圆券的发行,其实质就是掠夺人民的财产,国民政府失了声誉也失了人心。 1949年5月,金圆券发行额高达600万亿元,是原定最高发行限额的3 000倍(杨晓时,2006) 。货币的滥发造成了恶性通胀。 1949年7月,国民政府进行了历时11小时的银圆券改革,力图恢复银本位制,但是改革失败。直至1949年9月,存续13个月的金圆券从发行之初的5.05贬值到了425 000 000。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正式明确了人民币是全国唯一法定货币,彻底终结了国民党法币在中国的流通。

五、伪满洲国元——战时货币的典型代表

伪满洲国元的出现要追溯到日俄战争。 20世纪初,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是代价高昂13,因而日本政府决定统一其在东北地区势力范围内的货币,控制东北的经济、金融命脉。 20世纪30年代,东北的官办银行和其他中国人开办的省级银行均被日本人接管,随后被“满洲中央银行”吞并14。 1932年1月,伪满洲国元对美元汇率发布,其对美元的兑换一直持续到1945年12月(如图1-5) 。

图1-5 伪满洲国元与法币对美元汇率

伪满洲国元遵循了典型的战时财政性货币发行原则,随着军事扩张和军费开支的上涨而增加。本节对伪满洲国元的分析主要围绕其汇率变动以及其与法币对美元汇率的差异(见图1-5) 。图1-5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大图是伪满洲国元整个兑换期间图,小图是1932年1月至1940年3月的区间图。从图1-5大图可以看出,伪满洲国元发行的前10年,其对美元汇率并没有出现大幅贬值的情形。自1943年起,伪满洲国元迅速贬值,从1942年年底的44.9435贬值到1945年12月的6 123.7002。可以看到,自1942年直至日本投降,伪满洲国元和法币对美元汇率走向一致,均在大幅贬值。但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后,二者的汇率走势分道扬镳,中国是战争胜利方,因而法币快速升值,背后靠日本人支撑的伪满洲国元则继续贬值,并在4个月后停止与美元的兑换。从伪满洲国元发行的最大面值也可以看出当时的通货膨胀情况:1932年7月,最大面值为10元,1933年4月为100元,到了1944年8月最大面值达到了1 000元,物价上涨愈演愈烈。此外,从图1-5中还能够看到,虽然战时的伪满洲国元和法币均在快速贬值,但很明显后期伪满洲国元贬值程度更高。伪满洲国元在发行之初,其汇率为1伪满洲国元=1日元=14便士;1938年8月,伪满洲国元较法币贬值10%,1939年3月较法币贬值30%。 1941年4月,40伪满洲国元可以兑换100法币,但当1945年11月22日收兑伪满洲国元时使用的汇率为5伪满洲国元=1法币。

伪满洲国元发行之初,其货币制度为银本位。 1伪满洲国元包含23.91克白银,发行形式主要是纸币和贱金属的辅币15。从图1-5左上角的小图中可以看出,“法币改革”以前,伪满洲国元的表现较国民党货币甚至更为稳定16。 1935年11月,“法币改革”实行,法币货币制度变为汇兑本位,伪满洲国元也跟随日本改为金本位制。从图1-5左上小图中可以看到,“法币改革”后两种货币的汇率均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 1937年7月7日,以卢沟桥事变为导火索的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满洲中央银行”开始发行以日本政府债为准备金的战时货币。 1939年,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升级,伪满洲国元不断增发新货币,将更多贱金属(铝等)融入铸币当中(张新知和王学文,2011) ,伪满洲国元的货币就此开启了贬值通道。 1943年1月,伪满洲国元自1938年3月以来首次对美元汇率跌超法币,并于此后持续低于法币,直至退出流通。

六、1926—1949:根据地货币合并与人民币流通

人民币的前身是根据地货币,根据地货币的出现要追溯到1926年的北伐战争。当时地主普遍对农民“闭借”,农民的流动性不足。为了解决农民从地主处借高利贷的问题,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发行了货币17。革命根据地货币主要在根据地内部流通,用于内部交易。当涉及外部采购即对外贸易时则使用美元、国统区和日占区货币。如抗日战争时期主要用法币、国民党地方政府钞票及伪满洲国元等,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用法币、金圆券、东北九省流通券以及美元、港币等。随着解放区的不断扩大,各货币区之间的交换开始活跃。

由于解放区货币比价不一、印刷粗劣、难辨真伪,流通上有很大障碍(姜长青和李燕, 2012) ,为了降低交易成本,统一货币势在必行。 1948年12月1日,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业银行三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并开始发行人民币,以兑换为人民币方式逐渐收回旧币;在旧币未收回前,遵照规定不得拒用。另外,截至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在市场上流通的美金约3亿美元,港币约5.8亿港币。为了维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货币制度和正常的货币流通秩序,对外国货币主要处理如下:(1)坚决取缔外国银行在市场上发行货币的特权,禁止一切外国货币在中国市场上流通和私相买卖;(2)坚决取缔外国银行垄断中国的外汇经营权,规定一切外汇业务,包括国际贸易结算、国际汇兑、外汇买卖等,都须有中国人民银行或其指定机构办理,外商银行经过批准可以作为代理外汇银行;(3)坚决取缔和打击外汇黑市交易,对有关外币买卖等违法行为,采取没收或强制兑换办法予以严肃整顿。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式明确了人民币是全国唯一法定货币。当时虽然华北、西北、华东老解放区只有人民币一种货币流通,但是其他新解放区还存在多种货币。随着各解放区调整、统一工作的顺利进行,直至1951年10月,各个解放区货币均已退出流通,人民币的区域性因素消除,人民币真正成为通行于全国(西藏、台湾除外)的法定货币。图1-6描绘了1948年8月至1951年10月的人民币汇率及人民币黑市价格。1949年,人民币经历了很大程度的贬值:1949年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225,1950年年底为23 000。 1950年以来,国家收支脱节,最终国家在发债还是发货币中选择了发债,在增税还是发货币中选择了前者,人民币并未出现像金圆券一样滥发的情形,这有力地维护了人民币的良好信誉。为了维护物价和金融的稳定,统一全国财经势在必行。 1950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货币管理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要求各部队、机关、团体、国营企业、合作社间在本埠、埠际及国际的一切交易往来全部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划拨清算。从图1-6中可以看出,《办法》的出台沉重打击了外汇黑市交易,打击了投机资本家的投机活动。 1953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二十二次政务会议通过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此决定将全国财经工作收归中央,提升了效率,也打击了资本家的不法投机活动(姜长青和李燕,2012) 。

图1-6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1948年8月至1951年10月)

七、主要结论

总的来说,中国是一个“早熟”的国家,在两千多年前就实行了中央集权制,而中央政府控制官僚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财政。随着政权的延续,小农经济逐渐养活不起越来越大的官僚体系。一旦进入战争状态或王朝后期,官僚体系的快速膨胀使得正规税收无法负担,此时便会进入快速财政扩张期,封建体制会发展出各种非常规税收手段来从民间攫取财富。宋代以后,纸币的发展往往以高通胀和王朝倾覆为结局,如元代交钞。到民国之后,各地军阀各自为政,货币体系十分繁杂,战争导致货币超发和恶性通胀。从清末民初的黑龙江官帖、吉林官帖,再到伪满洲国元,都是通过诸如滥发货币等方式来从民间征收铸币税。法币更是如此,甚至通过金圆券改革掀起一波恶性通胀。

在如此混乱的货币状态下,人民币能够突破重围并最终存活下来,存在着偶然当中的必然,其中“必然”的关键词就是“人心”。人民币能够获得人心,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解决问题的角度从人民群众出发。从根据地货币的建立开始,其目标就是为了解决农民的流动性问题。在随后的战争当中,通过比价斗争18进行生产和贸易,为人民群众利益服务。 (2)维持币值的相对稳定。多货币状态下,人们自然而然偏好价值高且稳定的货币。不论是根据地货币还是人民币,都十分重视货币发行量,绝不滥发货币。即便通过发债、增税等方式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也不会过度发行货币。

读史使人明智。通过梳理人民币出现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发现,一国货币强大的根源在于经济的繁荣与较强的承受外部压力的能力。我国现阶段面临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强力发展经济,逐步扩大对外开放,让中国越来越好,人民币也会越来越坚挺。

1 根据彭信威(2020)《中国货币史(校订版)》第713页的清末中国货币数量分类估计表,清末中国纸币折合银圆277 777 777元,所有货币合计折合银圆2 097 031 508元,纸币流通折合成银圆的金额占全部流通货币总额的比重为277 777 777/2 097 031 508∗100%≈3.25%。

2 数据来源:全球金融数据库中关于各国汇率的百年数据(https://www.globalfinancialdata.com)。本节随后涉及到的美元汇率的数据均来源于此数据库。

3 黑龙江官帖由黑龙江广信公司发行,吉林官帖由吉林永衡官银钱号发行(付丽颖,2013),单位为吊。

4 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本同属满洲货币区,但限于数据可得性,且黑龙江官帖和吉林官帖分别在各省内流通,所以本节在分析这两种货币时将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视作两个不同的货币区。

5 图1-1和图1-2分别对应黑龙江官帖和吉林官帖对美元汇率1914年1月至1916年12月和1921年1月至1931年12月这两个时间段的月度数据,中间4年的数据缺口并非人为去掉,而是限于数据可得性的原因无法看到。1932年1月,“满洲中央银行”吞并东北发行纸币的省级银行。

6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在图1-3当中看出该比例的变动情况,这里对该比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放大。

7 直接标价法下,汇率的上升表示本币贬值,下降表示本币升值。

8 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从宣布中立到参战,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从债务国戏剧性地变成了债权国(高芳英,1998)。

9 “局部”指的是1910年5月至1935年10月。

10 法币改革后的1936年中国工业产值比1927年增长了83.2%

11 为保持前后一致,这里中美物价之比依然是“中国CPI/美国CPI∗1000”。

12 法币对美元汇率由1943年6月的63.8跌至7月的95,中国CPI由1942年6月的2.308升至1943年7月的6.056。

13 日俄战争中,日本伤亡达20万人,军费花费15亿元,还有巨额外债。日本原本想要向俄国提出赔偿的要求,金额为30亿,遭到了俄国的拒绝。

14 1932年7月1日,“满洲中央银行”正式开业。

15 这种伪满洲国元流通时大幅压倒了奉系军阀的旧币和日资银行的纸币,使得伪满洲国地区最终建立了完全意义上的银本位制。

16 1932年1月至1935年11月期间的国民党汇率标准差为0.8619,超过了伪满洲国元汇率标准差0.5260。

17 本节参考《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一书,将其称为革命根据地货币。根据该书中对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定义,革命根据地货币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独立的货币体系,包含了四百多个货币发行机构所发行的五百多种货币。

18 比价斗争的实质就是根据地货币在与敌区货币的兑换中如何通过市场管理等措施实现对根据地货币有利的兑换比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