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史

一、引 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治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如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输阻塞、物价飞涨等,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的状态。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党和政府通过“三大运动”,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同时迅速稳定了物价,并由中央统一管理全国财经工作。 1952年年底,国家财政经济获得根本好转,为国家开展计划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而在计划经济阶段,由于国内价格长期保持稳定水平,加上我国的对外贸易完全由国家来进行,因此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只是作为编制计划和经济核算的标准,人民币汇率与对外贸易联系并不密切。在国民经济稳定后(即1952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执行了严格的固定汇率制,直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才开始在外国货币贬值或升值时进行一定的调整。总体看来,这一阶段的人民币汇率波动情况与经济发展情况一致,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二、1949—1952: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阶段

1948年12月1日,人民币由当时刚刚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但国家成立之初,由于全国通货膨胀严重,加上交通运输不畅,全国各地物价水平各不相同。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当时的天津口岸汇价作为基准,由当地政府根据各自物价情况,在中央统一政策管理下公布各地人民币的外汇牌价。这一阶段,由于国内物价猛涨,人民币出现了大幅度贬值:从1949年10月的600旧人民币元/美元左右,至1950年7月调至38 000旧人民币元/美元左右,见图1-7。在此期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劳资两利”的经济政策,在“统制对外贸易”的原则下,确定人民币汇率的方针是“奖出限入,照顾侨汇” 。 “奖出”即奖励出口,保证75%—80%的大宗出口物资私商获得5%—15%的利润;“限入”即限制奢侈消费品进口;以及照顾华侨汇款的实际购买力。其主要目的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扶植出口,积累外汇资金,进口当时国内紧缺的建设物资。

图1-7 1948—1952年的人民币汇率波动状况

1950年7月8日对人民币汇率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人民币正式实行全国统一汇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国的经济秩序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全国统一的财政经济制度建设也初见成果。 1950年2月全国财政经济会议后,国内金融、物价日趋稳定,而国际市场物价上涨,为保障外汇资金安全,加速物资进口,汇率政策由“奖出限入”变为“进出口兼顾”。在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也逐渐走出了单一贬值的通道,开始出现一定的起伏。根据吴念鲁和陈全庚(2002)的研究,从1950年3月至1951年5月期间,人民币共升值15次,从42 000旧人民币元/美元调至22 380旧人民币元/美元,升值幅度达46.7%。

总体来看,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尽管国家存在着极大的用汇需求,但由于外国的经济封锁及国内的经济基础设施尚未恢复等原因,这一阶段的外汇资源极度紧缺,同时进出口渠道不畅,侨汇通道阻塞。在这一阶段,国家建立了外汇集中管理制度,根据物价制定并统一了全国的人民币汇率,其主要目的在于调整对外贸易,并照顾侨汇收入。

三、1953—1971:人民币汇率处于基本稳定阶段

自1953年起,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在很长时间内,人民币官方利率基本维持不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对外贸易由外贸部所属的外贸专业公司按照国家规定的计划统一经营,外贸系统采取进出统算、以进贴出的管理办法。对于进出口贸易不平衡问题(出口少于进口),中央财经委员会在考虑后采取了对一部分进口商品加成的办法,即外贸部对用货部门的进口商品按进口成本加价103%,以进口盈利弥补出口亏损的方式来实现贸易平衡,因此实际上政府已经不需要再用汇率来调节进出口贸易;其次,此时的世界经济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各国均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世界各国经济也处在稳定恢复阶段,国内外物价水平均保持稳定,按国内外消费物价对比,汇率已适当照顾侨汇和其他非贸易收入,因而无调整必要。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维护人民币的稳定及满足内部核算和编制计划需要,人民币官方汇率坚持稳定的方针,从1955年新币改革后到1971年12月,在长达近16年的时间里,我国维持了2.4618元人民币/美元的官方汇率(见图1-8) 。

图1-8 1955—1971年的人民币汇率波动状况

与官方市场汇率的波澜不惊相比,人民币汇率的黑市价格可谓波澜起伏。从图1-8可以看到,在1958—1962年国民经济探索发展时期,人民币的黑市汇率出现了明显贬值,并从1960年10月开始一路狂泄不止,直至1962年6月达到人民币币值的历史最低水平21.25元人民币/美元。为正确应对这一阶段中的错误倾向,政府反思并做出了相应调整,使得人民币黑市汇率迅速回落,并在1963年调整回到1958年之前的水平。这一现象从侧面说明,尽管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更多地只是内部核算所需,但是其实际水平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国民经济建设情况。

四、1972—1978:盯住一篮子货币的单一浮动汇率制

1968年,我国开始在国际结算中试行人民币汇价结算,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将直接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外商盈亏以及外汇收支。与此同时,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内部所存在的问题,国际货币体系中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体制开始变得岌岌可危。到了1971年8月,美国正式禁止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自此开始,西方主要国家货币纷纷抛弃了固定汇率制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日益频繁。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为了保持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相对稳定,促进对外经贸的正常开展,同时推行人民币对外计价结算,并避免西方国家物价水平波动对我国的冲击,我国开始采用盯住一篮子货币的单一浮动汇率制度。在这一阶段,人民币盯住的货币篮子主要选用与我国外贸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货币篮子的种类及其权重由国家统一掌管,中国人民银行根据篮中货币浮动情况及我国政策进行调整,并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对货币篮子进行调整。具体的货币种类及对应权重目前尚未公开,但可以确定的是美元、日元、英镑、联邦德国马克、瑞士法郎等在货币篮子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在这样的汇率制度下,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变动频繁,仅197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就调整了61次之多。从世界范围来看,人民币汇率基本上稳定在世界各国货币汇率的中间偏上水平。

这种“盯住汇率制”的浮动汇率制度,主要优点在于操作简便易行,便于当时汇率政策操作经验尚不丰富的中国人民银行操作。同时,这种浮动汇率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国际汇率波动对本国货币的影响,保证了人民币汇率与外汇储备的相对稳定,也便于对外贸易的成本核算、利润预测工作,减少了贸易过程中的汇兑风险。但必须注意到,篮子货币的币种选择和权数确定缺乏客观依据,从而使得汇率水平偏离了真实的汇率水平。从图1-9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在这一时期始终存在着高估现象,尤其在1973年美元再次大幅度贬值后,人民币官方汇率与黑市汇率的差距出现了大幅上升,最高升幅竟达到了80%。这使得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价格出现了严重背离,汇率失去了对外贸易杠杆的作用,其功能也再次退化,仅作为外贸会计核算的标准。这种价格的背离使得计划经济时期的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间矛盾加剧,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价格差被拉大,从而严重影响了对外贸易的整体发展。

图1-9 1972—1978年的人民币汇率波动状况

纵观整个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汇率均由政府按照一定的原则制定,高度的计划性决定了市场力量对汇率决定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汇率水平无法真正反映外汇相对短缺的情况。汇率也就无法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只能作为外贸业务的一种核算标准。面对这一情况,为合理确定人民币汇率水平,发挥汇率在国民经济中的杠杆作用,逐步使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我国改革开放后便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改革,逐步建立了一个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