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什么样的城市能被称为“大学城”?

这篇文章的缘起是笔者在查阅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时的一个发现。

那是一个关于德国城市的数据图表,上面的很多城市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在这些城市的后面还存在着一些后缀,笔者就仔细看了一下。内容其实也都是大家比较清楚的事实:例如汉堡的后缀当然是“自由的汉萨城市”(Freie und Hansestadt),斯图加特的后缀是“州首府”(Landeshauptstadt)。但是排名第22位的曼海姆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它的后缀上写着“大学城”(Universitätsstadt)。曼海姆有大学笔者当然知道,但曼海姆是大学城这个事儿,对于在曼海姆近邻的海德堡留过学的笔者来说,好像还是有点新鲜。国内大家常说海德堡是“大学城”,没怎么听说曼海姆也是。于是,笔者顺便就查了一下海德堡。

海德堡拥有德国最古老的大学,而且在很多文献里都被称为“大学城”,在这张表里的后缀就是简单的“城市”(Stadt)而已。这让笔者觉得有些困惑,于是就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查找资料,终于大概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

定义的问题

笔者发现,关于“大学城”本身的理解在汉语、英语和德语中是有差异的。

“百度百科”里面是这样介绍的:

大学城,指一种因为高等教育而形成的居民点城镇。一般来说,大学城形成于欧洲,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发展规模扩大,有的大学聚集在一起,使得大学周边地区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规模的城镇,比如德国的柏林–洪堡地区和海德堡、瑞典的乌普萨拉等,人们把这种高等院校的集聚称之为“大学城”。1

也就是说,先有大学,然后慢慢周围聚集起人气,最后形成了城镇。这大概是我们对于“大学城”的粗浅理解。

“维基百科”里面的英语介绍是这样的:

A college town or university town is a community(often a separate town or city, but in some cases a town/city neighborhood or a district) that is dominated by its university population. The university may be large, or there may be several smaller institutions such as liberal arts colleges clustered or the residential population may be small, but college towns in all cases are so dubbed because the presence of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pervades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Many local residents may be employed by the university – which may be the largest employer in the community –many businesses cater primarily to the university, and the student population may outnumber the local population.2

很显然,汉语的释义来自英语的理解,通常要求大学城是一个独立的城镇,或者至少是一块独立的区域,里面的人口以大学人口为主,与英国剑桥或牛津的情况相似。

类似的理解很显然多多少少也影响到了我们对于德语Universitätsstadt理解。但查阅了“杜登”之后,笔者发现德语的释义非常简单:

Stadt, in der sich eine Universität befindet3

所谓的Universitätsstadt就是“拥有大学的城市”,只要一座城市里拥有至少一所大学,那么它就是Universitätsstadt。同样道理,德国还有Hochschulstadt和Fachhochschulstadt等。

教育和文化的标签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只要有大学就可以叫“大学城”,那么为什么那张表里如柏林、汉堡这样的城市没有加上类似的后缀呢?

作为后缀,其实就是一个标签,标签的价值就是彰显主人的身份,但是标签也有分量的差别,有的标签令你增色不少,有的标签则形同鸡肋。而对于德国的大城市而言,“大学城”这样的标签没有太大的价值。在上图里,柏林后缀就是“城市”,颇有点“大道若简”的意思,感觉根本不用介绍自己,大家都应该知道。而对于汉堡而言,它有更好的标签,那就是它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曾经是直属于德意志皇帝的“自由城市”,也是代表商业传统的“汉萨城市”。对于斯图加特而言,它当然拥有大学,但是“州首府”则具有更好的效应,不需要再加上“大学城”这根羽毛。

但是对于中小城市而言,标榜自己拥有大学还是能够彰显出自己在教育文化领域的成就的,这就类似于我们在汉语世界里也会留意到“全国百强示范县”等字样的宣传。

来自官方的命名

但是问题又来了,同样是中小城市的海德堡或是弗莱堡为什么没有这个标签呢?

联邦统计局的那张图表用的是官方数据,所以里面的名称并不是随随便便加上的,而是得到了官方的认可的。众所周知,德国的教育权利主要在各州,根据相关要求,各州内部的城市要先申请,然后经过决议批准,才能正式被允许在某个地方使用“大学城”这个名称,并可以在其路牌(Ortstafel)上面写上相关的字样作为标记。

在巴登–符腾堡州,原本一共有8座城市开办综合性大学,但是只有其中的4个城市拥有“大学城”称号。图宾根(Tübingen)在州法令生效之前就一直在文件和路牌上使用这个称呼,所以一直延续下来。1979年,曼海姆(Mannheim)、乌尔姆(Ulm)和康斯坦茨(Konstanz)则经过申请被正式批准使用这个称呼。时至今日,“大学城”又增加了一个:由于之前慕尼黑理工大学在海尔布隆(Heilbronn)开设了新校区,于是该市决定提出申请给自己的城市后面增加后缀,并于2020年2月正式获得通过。这样,巴符州共有5座“综合大学城”。

但是,我们注意到,有着悠久历史的海德堡或者弗莱堡却依然没有这个标签。一方面可能是对它们来说,这个标签不是特别重要;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这些有着古老大学的城市不屑于追求这种标签,不管有没有官方许可,都改变不了海德堡与弗莱堡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而且在2007年,在庆祝弗莱堡大学成立550周年之际,弗莱堡市政府干脆自己做了4个牌子,上面写着“大学城”,放在路口。至于他们到底有没有得到州一级的认可,大家似乎都没有或者都不想去深究。大家似乎也就默认了。

弗莱堡可以摆老资格,但是个别小城市就没有这个权力了。同样是巴符州,2009年,莫斯巴赫(Mosbach)因为自己有了一个职业学院,就自行在路牌上添加了“高校城”(Hochschulstadt)的字样。结果没过几个月,就在斯图加特方面的要求下,市长亲自把牌子又给摘了下来。

德国的“大学城”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到底哪些城市正式拥有官方认可的“大学城”身份吧。从2018年的数据来看,德国共有9座城市拥有这个称号。巴符州的4个我们已经介绍过了,曼海姆、乌尔姆、图宾根和康斯坦茨;黑森州有两个,吉森(Gießen)和马尔堡(Marburg);北威州一个有,锡根(Siegen);下萨克森州有一个,克劳斯塔–采勒费尔德(Clausthal-Zellerfeld);萨克森州有一个,弗莱贝格(Freiberg)。加上2020年新增加的海尔布隆,现在应该有10座。

而以下4座城市是“高校城”:黑森州的伊德施泰因(Idstein)、盖森海姆(Geisenheim),北威州的梅舍德(Meschede),萨克森州的米特韦达(Mittweida)。

这些地方的大学都有其历史传统或是特色,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7%E5%AD%A6%E5%9F%8E/844996?fr=aladdin,最后访问日期:2022年11月1日。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llege_town,最后访问日期:2022年11月1日。

3 https://www.duden.de/rechtschreibung/Universitaetsstadt,最后访问日期:2022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