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头碎弦
- 范烟桥著 王稼句整理
- 1099字
- 2025-03-24 16:24:10
收账
“端午节,看一看;中秋节,算一算;年夜还一半。”
无账不成店,开了店便免不掉欠账,尽管大书特书“诸亲好友,概不赊欠”,或是“前账未清,免开尊口”,可是连馄饨担、粥摊,也有账的,何论一家店铺了。所以到了节边,便得收账。
在上海,有许多店铺是大小月底收账的,大月底是三十日或是三十一日,小月底是十五日。虽然国民政府早已颁布命令,一律遵照阳历,但是社会习惯还是依恋着阴历,尤其是商家,更重阴历,人家说“阴奉阳违”是不错的。一年三节,端午,中秋,大除夕,民间有一种歌谣,说是“端午节,看一看;八月半,算一算;年夜还一半”,这种欠户,真使商家哭笑不得。
还账有“四头”,便是“打折头”、“除零头”、“欠找头”、“讨饶头”。譬如账额是八十五元五角,打九折,七十三元九角五分,除去九角五分,再把零数三元作为欠照,到明年再算,笼统只付七十元,临走还要零星东西讨一点。如此的主顾,也不在少数。

因此做生意也十分困难,要是不通融一点,非但明年失掉了一个主顾,并且挂欠就难以收到。这种情形,内地是很多的。因为内地多数是相熟的,历年往来,如何板得起面孔来。倘然一家商店到了年底收到八九成的账,已经算是很好的了。上海比较少一点,因为上海的放账,比内地紧一点,除非有担保,有介绍,才肯脱手。但是担保和介绍,有时也靠不住的,结果主顾竟告失踪,一个大钱也捞不着,也说不定。
但是从主顾方面想,为了生活艰难,平时没有积蓄,到了节边,诸债毕集,也感到十分的痛苦,倘然大小月底收账,阴历三节收账,再加上阳历年关,关节重重,真成了“日日大年夜”了。
有许多人说,欠账不是好事情,一来为了可以欠,难免多用一点;二来欠账势必比现买来得贵些,并且日子过久,连数目也模糊难忆了。这话果然是合理的,但是事实上有不得不欠之势。譬如薪水阶级的人,到了“号头”上,拿不到薪水,借贷又不容易,而开门七件事,哪一件事可以从缓,在此情形之下,便不能不欠,既然可欠,何妨到节边转念头呢。就是薪水按月拿到,难免有特别支出,如亲友红白帖子来了,或是家里人生病了,不能不移缓就急,这们一来,就非欠不可了。
阳历年关和阴历年关,相距不过一月多,人们到了这时候,脑细胞不知道要多费几许,脚步唇舌,也大忙特忙。商家的算盘,几乎没有一刻可以休息了。伙友们便要天天出门去收账,以前交通不便,内地总是雇了船到四乡去,不幸遇到干没本钱生意的,把辛苦讨来的一箍脑儿拿了去,只落空手而还。现在交通便利,这危险或许可以减少些。

说起收账,还有一个习惯,就是非提纸灯笼不可,所以大年夜过了,东方已经发白,没有解决,坐在家里的收账朋友,还是点着纸灯笼的。这光景,上海是很少见的。
(《机联会刊》1937年第1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