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
  • 朱土兴
  • 5110字
  • 2025-04-07 16:41:17

论生产关系的三层含义[1]

一 一个被长期忽视了的重要原理

对于生产关系含义的认识,学术界大致有如下几种意见。一种认为,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生产关系就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或称生产资料所有关系)。这种观点,至今仍在经济学界占据统治地位。另一种认为,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存在两重含义的生产关系,即人们的分工协作关系和物质利益关系,较之前者,这种观点突破了长期以来把分工协作仅仅限于生产力的观念,认识到分工协作还包含生产关系的内容,并且把分工协作包含的这种生产关系看作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一般关系,这在生产关系含义的认识史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它仍然没有体现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含义理论的全部内容。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可是,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象出来的共同点,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的、分别有不同规定的东西。其中有些属于一切时代,另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末,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本质的差别。而忘记这种差别,正是那些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和谐的现代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慧所在。”[2]这段话,在经济学界几乎无人不晓。但对于这段话的理解,却存在很大差异。人们总把“生产一般”仅仅视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研究“生产一般”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目的就在于空谈“生产一般”,抹杀各个历史阶段生产本质的差别,从而掩盖资本主义特殊的生产活动。殊不知,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同时,又从另一角度揭示了一个被人们长期忽视了的重要原理:生产,除了具有反映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的本质特征外,还具有属于一切时代共有和几个时代共有的东西。而从社会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社会生产都包括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方面,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此,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同时发生三层含义的生产关系: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生产关系,我们称为共性关系;二是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生产关系,我们把它称为特性关系;三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既不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又不是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生产关系,我们称为中性关系。

二 三层含义生产关系的内容

马克思虽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了三层含义的生产关系的思想,然而“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是他“研究的本题”,[3]其最终目的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性和反动性,并以此来武装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动员人们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因此,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资本论》中只侧重强调和研究资本主义特性关系,而没有对另外两个层次生产关系的内容做明确阐述。诚然,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但这一理论阐述上的空白,却使后人产生许多误解和分歧。

如前所述,有些同志提出了分工协作也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观点,但对此学术界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至今仍未被人们广泛接受。其原因在于片面地理解或误解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分工属性的论述,把属于生产力的分工与包含生产关系的分工以及既不属于生产力也不属于生产关系的分工一般相混淆。分工的种类,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根据各种分工所体现的具体劳动的质的差别,社会分工大致可以划分为社会基本分工、生产分工和非生产分工;撇开分工劳动的质的差别,单就形式而论,社会分工又可划分为社会内部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根据技术性质和社会性质,分工还可以划分为自然分工和历史分工、旧式分工和新式分工等。分工一般,就是以上所有类型的分工总体。而所谓生产关系,当然只能是人们在物质生产领域内的生产关系,非生产分工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之外,社会基本分工跨越生产领域和非生产领域,它们都不能理解为生产关系。可见,不能把分工简单地归属于生产关系。作为包含生产关系的分工,只能是生产分工。

当然,也同样不能把生产分工简单归属于生产关系。从企业内部分工来说,可以把它看作一种生产力。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方式,而企业内部分工正是生产过程社会结合的主要形式。主张分工属于生产力的人们,还经常引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话:“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新的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4]然而,企业内部的分工只是生产分工的一个类型。从生产者的社会分工来看,又可以把它看作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马克思曾经把分工看作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系的一种形式。马克思说:“在分配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这是上述同一关系的进一步规定。”[5]因此,确切地说,属于生产关系的分工指的应该是生产者的社会分工。由于生产者的社会分工具有不依社会制度为转移的一般性质,社会制度不同,只能使它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而不能改变这种关系本身;同时,它又是各种社会形态所共有的,所以我们把它称为共性关系。

由于生产活动是在一定的生产单位中进行的,人们在生产中建立的社会关系除了包括生产者的社会分工关系之外,还包括具体生产单位内部的社会关系。生产单位内部的社会关系,即人们对个别劳动的占有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劳动过程中的职能分配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关系,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关系。它反映着某一社会形态同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差别,构成某一社会特有的生产关系。

以上两层含义的生产关系之间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后者直接以前者为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并受它制约。正如马克思所说:“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6]二者之间又互相区别,是矛盾着的两个对立面。前者反映的是社会系统中个别劳动与社会总劳动的关系,或者说,是诸多个别劳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后者反映的则是生产单位内部人们对个别劳动的占有关系。要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实现诸多个别劳动之间的联系,使人们对个别劳动的占有关系成为现实,还必须经过一个中介环节。因此,要认识生产关系含义的全部内容,除了掌握上述两方面的含义之外,还得研究把它们连成一体,使它们互相转化的中介及其转化形态。

那么,这个中介及其转化形态是什么呢?据我们理解,它是与社会形态相区别的经济形态。因为,第一,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存在直接受生产者的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所制约。这两个因素的状况不同,它们的组合模式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经济形态。例如,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分工与个体所有制结合时,就形成自然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等经济形式,其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当以机器为物质基础的分工与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相结合时,商品经济就取代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当然,在这样的条件下也会有自然经济或产品经济,只是作为辅助的、补充的形式罢了;而随着以机器为物质基础的分工高度发达,生产资料和产品实现统一的公有化,经济形态的发展也就进入它的最后阶段,即产品经济阶段。第二,经济形态的核心是劳动交换关系,它是适应生产者的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客观要求,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实现各经济单位之间经济联系的基本社会形式。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都充分表明,自然经济是解决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分工与个体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实现各经济单位之间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商品经济是解决以机器为物质基础的分工与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实现各经济单位之间经济联系的最好形式。由于经济形态具有过渡性和中间性的特点,它一端联结着生产者的社会分工关系,一端联结着所有制关系,是从生产者的社会分工关系向所有制关系的一个过渡和必经途径;既非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又非某个社会形态所独有,我们又把它称为中性关系。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三层含义的生产关系指的就是生产者的社会分工关系、所有制关系以及经济形态。只有这三方面的统一,才构成生产关系内涵的全部内容。

三 三层含义生产关系的意义

确认三层含义的生产关系,对于认识和利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理解当今社会的实际问题,以及实现理论经济学的变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对三层含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做如下概括(见图1)。

图1 三层含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方面,三层含义的生产关系都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但决定的状况又是不同的。生产力所直接决定的是生产者的社会分工关系,生产者的社会分工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直接结果,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进步状况的直接表现;生产力对所有制关系的决定作用则是通过生产者的社会分工关系反映出来的,即通过生产者的社会分工关系看生产力所要求的所有制关系,并由生产者的社会分工直接决定所有制关系;生产力对经济形态的决定作用又是通过生产者的社会分工关系和所有制关系这两个因素反映出来的,即通过这两个因素看生产力所要求的经济形态,并由这两个因素直接决定经济形态。另一方面,三层含义的生产关系都对生产力起反作用,然而又是从不同的方面对生产力发生作用的。生产者的社会分工关系主要是从分工的组织形式是否适应生产工具和劳动技艺的客观要求,能否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能否充分发挥各种物质资料的效用方面对生产力发挥作用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从物质利益是否适应分工协作关系的客观要求,能否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方面对生产力发挥作用的;经济形态则主要从各经济单位实现经济联系的社会形式是否适应生产者的社会分工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客观要求,能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方面对生产力发挥作用的。显然,确认三层含义的生产关系,使我们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具体了。这有利于我们在经济改革中科学地确定生产关系调整的重点,抓住使生产关系整体更能发挥作用的层次,使生产关系整体和内部各个层次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三层含义的生产关系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实践所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表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共存和继承关系,存在统一性。那么,这种共存和继承关系以及这种统一性,是否包含生产关系?如果包含,指的是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研究三层含义的生产关系,就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它也包含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就是共性和中性关系。社会主义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但不能超越以机器为基础的生产者的社会分工关系和商品经济关系。又如,与资本主义经济、科学和技术前所未有的发展相比较,社会主义是显得落后了。对此,有人以生产力自身有其内在矛盾的规律性来说明。然而,这只是一种思路,还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的内在原因。那么,从生产关系角度考察,又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呢?研究三层含义的生产关系,可以使我们认识到,除了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不成熟、不完善,其优越性尚未充分发挥之外,生产者的社会分工关系和商品经济关系不能不是两个极为重要的制约因素。再如,利用市场机制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一系列经济杠杆为什么不等于搞资本主义?研究三层含义的生产关系,可以使我们认识到,这是因为它们并不是资术主义所特有的生产关系,而是一种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中性关系。

此外,近年来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改革和完善做了不少有益的探讨,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设想和方案。我们赞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包括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运行和发展等三部分理论的观点,但是,我们又认为它必须以科学地认识生产关系的内涵为前提。而三层含义的生产关系构成了生产关系内涵的全部内容,只有研究三层含义的生产关系,才能揭示整个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才有可能消除以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诸多缺陷。


[1]本文原发表于《湘潭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8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8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5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第33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