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回归

左良玉被击败之后,大大小小几千艘船就成为了朱由崧的战利品,这些船分了一些给何腾蛟,留下一些在九江,剩下的搭载荣耀军顺江而下。

船队一路上在一些城镇停靠,一队队新入伍的荣耀军战士纷纷登船。

顺流而下,船队可以昼夜行驶,几天之后,船队已经顺利到达京都。

这一次出征时朱由崧带领三万荣耀军战士,回到京都已经接近五万人,新增加的两万人都是九江到京都沿路招募的优质青壮。

大军整顿之后,朱由崧只带领一些军官和亲兵向着城门口而去,其余士兵则是准备回军营休整。

朱由崧班师回朝的消息提前就传了回来,马士英、钱谦益、王铎、赵之龙率京都文武官员早已经站在城门口等待王师。

跟随朱由崧一起进城的荣耀军人数并不多,只有不到一千人,但是步伐整齐,眼神锐利,精气神饱满,昂首挺胸,气势十足。

皇帝打了胜仗回来的消息,京都上到官员,下到市井百姓都知道,不少百姓纷纷出城迎接,好不热闹。

左逆叛乱的消息刚传到京都时候,朝野震动,京都富商纷纷转移家产,准备举家搬迁。

作为陪都,这里已经安定了两百多年,在古代一个地方能够上百年不打仗,那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就算底层的百姓也渴望和平,乱世人不如太平犬。

现在皇帝击败了左良玉,京都百姓又可以继续安稳的生活下去。

“臣,马士英恭贺陛下凯旋而归!”

“恭贺陛下凯旋!”

马士英来到朱由崧的身前,跪在地上,身后一群文武百官纷纷下跪。

朱由崧在百官的簇拥下,向着皇宫而去。

回宫路上,百姓人山人海,朱由崧所到之处,百姓纷纷下跪迎接,场面宏大。

“陛下,民心可用啊!”

跟随在朱由崧身边的马士英感慨道。

这种万民空巷的盛大场景,已经多少年没有出现过。

回到皇宫,众大臣也知道皇帝劳师远征,也没有多打扰,简单汇报一下发生的事情后就纷纷离开。

“陛下,安德烈船队已经回来了!”小林子小声说道。

“多久回来的?”朱由崧问道。

“已经回来三天了!”小林子双手递给皇帝一个折子说道:“这是清单!”

朱由崧拿起清单,随意看了起来。

这次安德烈前往澳门购买不少先进的红夷大炮,主要还购买各种机床,以及各种非常实用的工具,其中就有测量工具。

除了购买武器、机床、工具之外,更让朱由崧欣喜是聘请了不少葡萄牙和一些西欧国家的工匠。

朱由崧在安德烈出发之前,就从兵仗局挑选不少工匠随行,这些工匠去参观学习交流,但是时间关系,不可能深入学习,那有直接聘请葡萄牙工匠来的实际。

“这些工匠呢?”朱由崧赶紧问道。

“提督雷阳已经将他们安排到了兵仗局里面!”小林子回道。

朱由崧点了点头说道:“摆驾兵仗局!”

“陛下,龙体重要!”小林子赶紧提醒道。

皇帝舟车劳顿,现在刚回宫没多久,又要准备去巡视兵仗局,这让小林子有些担心。

“朕,身强体壮!”古代坐船是很累,那是普通人,作为皇帝,朱由崧安排最好的宝船,最好的房间,现在才中午,时间还早。

提督太监雷阳听到皇帝要来兵仗局,原本还在自己的府邸一边喝茶,一边享受两名小太监的按摩,一下子站起身来,赶紧前往兵仗局。

明朝太监并不都住在皇宫,有品级的太监都在宫外有自己的府邸,去皇宫就像上班一样,下班就回来,府邸也有丫鬟伺候,甚至一些还可以娶妻,但是没办法生子,毕竟两蛋子没了,只剩下一杆软枪。

到了建虏时期,干脆软枪都一起没收了,直接成为光杆司令。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雷阳快马加鞭终于在皇帝来之前,先一步来到兵仗局迎接圣驾。

来到兵仗局后,朱由崧直入主题,亲自去看了买回来的机床。

钻床、车床等等,看到这些,朱由崧有些发愣,因为太落后了,非常简易。

“糊涂了!”

朱由崧心中苦笑,17世纪的欧洲,虽然在科学理论已经形成体系,还没有爆发工业革命,设备上其实并不比明朝强多少,第一台工业母机的诞生还要一百多年。

这些机床技术应用上的水平虽然没有比大明高出多少,但是构造和原理方面却有很多可以借鉴。

工业革命的爆发不是偶然,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就当给兵仗局工匠来一次科学风暴吧!”

机床上让朱由崧有些失望,不过在工具上,却让朱由崧眼前一亮。

直尺、卡尺、权衡、水银温度计等等,虽然做工有些粗糙,不过科学原理的应用上已经很成熟。

大明和欧洲最大的差距,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科学理念。

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孔孟之道时,同一时期的希腊已经开始学习几何和代数,以及圆锥曲线。

明朝大量采购的红夷大炮就是葡萄牙人在澳门工厂生产,红夷大炮的各项数据是目前明朝火炮中最优秀的。

兵仗局工匠基本都是匠户出生,子承父业,没有经过任何系统学习,甚至大字不识一个,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明朝也没有系统的数学和物理学,更不可能有冶金、材料这些系统科学,甚至目前还没有一项系统学科。

所有制造工艺,全部都是从现象中学到技术。

兵仗局一些聪明的老工匠,虽然技术精湛,手工打磨的枪械零件严丝合缝,却没有系统的总结,只是应用技术,这只是长年累月日复一日的积累经验。

就像是火药,只是炼丹时意外发现,也没有总结发展出体系化的化学,这也导致了无法进一步通过改进研究出威力更大的炸药。

只知道硝、硫磺、木炭的混合物燃烧后会爆炸,但是至于为什么却不知道,甚至就连配比也是根据经验,没有丝毫的理论探索。

这也是为什么一千多年前就发明了火药,但是后面一千年几乎没有任何进步的原因。

两千多年前的罗马建立的竞技场,用到的火山灰水泥,一直到了清代末年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