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心理、心理学与心理层面

(一)心理

心理的含义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可以理解为人的所思所想及其行为特征,也可以理解为价值观与认知、性格等。其实质可以概括为,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这虽是颇具哲学意味的“老生常谈”,但较好地解释了心理的物质基础,表明了共同性(某一时期存在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个体之间)的关系。

心理是以“脑”为物质基础的。人的大脑重量为1500克左右(黑猩猩是400克左右),有极为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研究发现,大脑有1000多亿个神经细胞。就细胞类型看,人体内的器官一般只有少数类型,而大脑的神经类型根据其化学、形状和连接的不同,多达几千种。人类对大脑复杂性的认识还很不够。[3]

人以大脑为主构成了神经系统。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两部分。脑由脑干、小脑和大脑三部分构成。其中,脑干又分为延脑、脑桥、中脑和间脑四部分。大脑则由对称的左右半球构成。大脑半球是人脑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部位,制约着其他各部分的活动。现代脑科学表明,每一大脑半球上都分别有运动区、体觉区、视觉区、听觉区和联合区等,大脑两个半球又有功能上的相对划分:左半球支配右半身,右半球支配左半身;每一半球的纵面,在功能上也有层次之分。上层支配下肢,中层支配躯干,下层支配头部,形成上下倒置、左右交叉的奇妙构造。大脑皮层中蕴藏各种神经中枢,分担着不同任务,形成各功能区。没有大脑的存在,人的心理便无法依存。

大脑的功能作用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构成了人的“心理世界”。“心理世界”可以理解为与物质世界相对应的精神存在空间,是构成人的精神活动的所有因素、结构机制及其含义的统称。个体以自己的心理世界为基础解释和构造自己的生活。心理世界没有物质世界的空间和时间特性,而是由人的知识、经历和自我体悟等因素构成的无限广阔的心灵世界。人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世界并给出自己的答案,个人的价值观、性格、思维方式决定了个体对外在世界的解释和反应。[4]

心理与脑神经活动的内在关系尚难完全解释。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持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二元论割裂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为不少思想家所诟病。然而,精神与物质的临界点到底是什么?这仍是一个待解的问题。

心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从心理演化历程看,生命物质具有感应性特征。感应性是生命物质对生物刺激所做的应答,如植物的花朝着阳光方向开放。动物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当动物演化到一定阶段,便出现了协调机体各个部分活动的神经组织。动物不仅对外界刺激做出应答,而且还能对信号意义刺激做出应答,如猛兽的吼叫引起小动物的逃避行为。心理反映一般分为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和意识阶段等四个阶段。

心理是脑的功能,说明了大脑是心理体验的物质基础;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说明了某一时代的人具有共同性。古人即使再聪明,也想不到今天的手机、网络通信,今人再也不会有远古人对自然崇拜的心理体验;心理是主观反应,说明了由于人的经历和心理特点不同,不同个体对同一事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反应,从而体现出人的差异性。

心理,看不见,摸不着,但作为人的活动的天然动因与必然伴随物,心理无时无刻不产生巨大作用:其一,动因性,即人做任何事情都有心理。有人会说自己的行为是无意识的,而无意识也是心理的一种表现。于此,弗洛伊德有过深刻揭示。其二,伴随性,即人在任何活动过程中都有心理的伴随。其三,微妙性,即心理以不经意的方式影响人。如第一印象(第一次接触某人,印象不好,即便后来这个人事实上很好,仍觉得他不好)、晕轮效应(以偏概全,人们会觉得外表英俊的人在道德品质方面也不错)等。在这个意义上,心理的影响是一种软力量。

关于“心理”的知识,构成了知识系统的底层。从中文起源看,“心”是心脏象形字的演变结果,后来超越了物质含义,成为哲学范畴,成为中国古代哲学阐述人的道德、人生发展的核心范畴。例如,儒家思想蕴含丰富的“心性论”思想。孔子对人性并无详细论述,只说“性近习远”。孟子正面讨论了人性问题,持有“善端”说。他认为人生来就有善端,所谓“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上》)。人的“四端”,是人走向“仁义礼智”的天然心性基础。他乐观地说,“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孟子·尽心下》)。在孟子看来,既然人心是善的,那么“放心”,即把人的善心发扬出来就可以发展出人的美德。宋明理学对“心”有更为抽象的论述,如朱熹有心、理、性、命、气等系统观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体和本原,是“天”之性,但“心”生成性地蕴含着“性”,自然也蕴含了“理”,“理”可以通过格物致知而体悟,道德也因之而发展和形成,它们存于人“心”中,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是理、性、仁等的载体,所谓“心统性情”。“性”由天地之道而来,“成德”便成为人不得不从的人生道路,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道路。儒家的心性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根基性贡献。[5]

西方关于“心”的直接词汇有:mind(心灵),mentality(心态),spirit(精神),soul(灵魂)以及psych(心理的词根)等。其中,spirit有着独特的文化地位,该词指“上帝的呼吸”,具有人分享了上帝的“神性”之意。[6]spiritual person意味着某个人具有了上帝的精神(Spirit of God)或处于上帝精神的影响下。[7]《圣经》中“心”主要描述人的世俗性一面,它关注人与世界的关系,需要修炼才能达成神圣;“灵”是人的神圣一面,它关注人与上帝的关系。这同样表明了心理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根本性。

(二)心理学

心理学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知识系统。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心理活动不仅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也包括人与人的差异,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社会水平),人与动物比较中(物种水平)。[8]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是以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于1879年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的。这个“实验室”标志,深刻说明了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特征——狭义的科学性。“实验心理学的兴起需要追溯到十八世纪末期和十九世纪早期西欧的理智发展;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国和德国实验科学的进步。我们应该首先注意精密科学,特别是数学、化学和物理学的进步;其次是生物科学特别是生理学的进步。因为实验心理学是从实验生理学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而实验心理学的存在则离不开所有上述科学。”[9]心理学是一门力图以现代经验科学范式为标准而发展出来的现代学科。

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心理学的研究应当同自然科学一样,以实证、还原分析的方式进行,以实验为手段,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形成理论。在研究的具体方法上,认同和采用自然科学方法,引进物理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实验室方法,运用统计等数据处理方法。有心理学家把其基本特征总结为:自然一元论,即把自然科学看成是一个系谱,根部是物理学、化学和其他物理科学,上部是生物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从上到下是可以还原的;机械论,即认为心理学可以通过研究心理和行为来解释心理现象,而不必通过借助外在的东西如迷信、上帝等来解释;操作主义,即认为科学或理论的有效性依赖于发现所应用的操作的有效性;决定论,即认为心理有确定的因果关系。[10]

当代心理学有突出的经验性,表现为:主张以具体实在的心理生活经验为研究对象;以还原思维的方式,试图给出因素的因果解释;研究环节是操作性的;研究评价是可验证性的;力图为现实生活提供工具性服务。心理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学科门类齐全。

当今心理学具有这样的基本特性。

第一,科学性。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得到极大拓展,有些学科分支偏重自然,有些偏重社会文化,但相对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心理学更接近自然科学,具有狭义的科学性特征。

第二,内在性。心理学研究内在心理规律。关于人的社会活动,诸多学科都在研究,因学科不同,在视野、框架、理论等方面也各不相同。如社会学侧重于从个体与群体互动角度以及不同利益集团博弈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心理学则侧重于从个体心理规律的角度来研究相关问题。这也说明,同样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不同科学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它们共同揭示了社会的规律。

第三,理论多元性。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心理的复杂性带来解释的多样性,这使心理学的理论呈现多元性特征,它们共同构成解释心理机制的知识,互补性地表明心理的总体规律。

(三)心理层面

心理层面指人的精神形式或世界。人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人是物质的,是一个生命体,是物质的形成、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人也是社会的,是社会性动物,在群体中生活和作用。虽然人有多重存在形态,但无不是在心理动因支配下进行的,而且人的活动伴随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体验,离开人的心理,人就不知为何物了。故而心理层面是理解人的根本层面。这个层面的知识系统就构成了人的存在的基础解释,从而对人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技、道德、法律等构成深度解释。如人性问题心理层面的解读而成为多个学科的底层知识系统。

人类对精神世界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形成了诸多学说。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就是笛卡尔对存在的彻底追问。当今的心理学只是对心理规律的有限“总结”。由此可见,心理学不等于心理层面。把心理学等同于对心理世界的透彻概括,乃是学科的一种“狂妄”。

梁漱溟作为思想家,对于心理学的批判足以令人深思!“在学术猛进之今世,其长时间盘旋不得其路以进,最最落后者,莫若心理学矣。心理学的方法如何?其研究对象或范围如何?其目的或任务如何?人殊其说,莫衷一是。即其派别纷杂,总在开端处争吵不休,则无所成就不亦可见乎!盖为此学者狃于学术风气之偏,自居于科学而不甘为哲学;却不晓得心理学在一切学术中间原自有其特殊位置也。心理学天然该当是介居哲学与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纯理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而为一核心或联络中枢者。它是最重要无比的一种学问,凡百学术统在其后。”[11]

心理学与心理层面的差异如表1-1所示。

表1-1 心理学与心理层面的差异

由此可见,心理层面的分析不一定是“心理学”的,更多是对存在问题的心理层次机理的整体的思考。这就是说,心理层面是理解问题的视野(perspective)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学科框架解释。分析过程也就不仅仅限于心理学,还可能是哲学、社会、思想史等的综合运用。心理学是对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化解释结果,心理层面的分析则是跨学科性的。心理层面的研究也就成为理解人的更为本然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