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涵盖了四川省和重庆市的42个城区,并不单指成都市市区和重庆市市区。具体参见国家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等中央有关文件。因此,本书将混用“成渝”和“川渝”概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见: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21/content_5643875.htm.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具有连接我国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能源矿产丰富、城镇人口密布、风物多样,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关起巫山峡,巴蜀是一家”,自古以来成渝“一家亲”,成渝历史同脉、文化同源、地理同域、经济同体(李后强,2020)。成渝地区是西部地区开发开放历史最悠久、产业优势最明显、科技实力最雄厚、资源优势最突出、基础设施最完善、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联系最密切的区域。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对成、渝两地发展寄予厚望,为未来一段时期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是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布局的重大战略支撑,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纲要》的提出将进一步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助推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吸收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集中,从而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铜梁、潼南、荣昌、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平武县、北川县除外)、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万源市除外)、雅安(天全县、宝兴县除外)、资阳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千米。

概括而言,《纲要》提出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目标主要包含了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四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即以建设国际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为主导,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将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国际消费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即通过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实力,以科技助推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新高地,即构建南向、西向、东向的大通道,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重大战略与开放通道,发挥地区区位优势,高质量打造南向开放、东西联通的格局,加大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力度。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即通过得天独厚的长江上游与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势,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和高品质城市群。《纲要》明确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突出双城引领,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促进形成疏密有致、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四川省统计局和重庆市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监测报告》显示,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 587.99亿元,占全国的6.4%,占西部地区的30.2%;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3.0%,与全国持平。成、渝两地整合优势产业,立足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7 044.12亿元,比上年增长3.9%;实现利润总额5 9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

成渝地区在西部地区经济规模最大、发展水平最高、增长潜力最足,是引领西部地区开发开放的核心引擎,是我国经济与政治战略的大后方,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压舱石”。从整体上看,近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和环境发展水平迅速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仍处于松散型合作阶段,区域内人口、经济和环境相互耦合形成了复杂、开放的复合系统,但其内部资源分布不均,难以满足区域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需要。成渝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在内部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区域一体化的协作机制仍比较脆弱,以邻为壑、各自为政,阻碍公平无差别化进入的市场和行政性壁垒以各种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存在,生产要素流动不畅。二是内部城市空间发展仍不均衡不充分,除了重庆和成都外,缺乏一批经济规模在5 000亿元级、城市人口在200万人级的大城市支撑,城镇体系呈现一种中部塌陷的哑铃形结构。三是成、渝双城正处于集聚发展、向心发展的加速阶段,区域各个行政单元对资源及产业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恶性竞争,背向发展问题较为突出。四是长期以来,部分人士对成、渝两地在名号上到底谁前谁后争论不休,伤害了双方发展的感情基础,给成渝一体化协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这些差距、问题和挑战,是区域发展在一定阶段中必然会出现的“症状”,需要及时考察、评估发展状态,为成渝地区制定相关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彭劲松,2020;李佳等,2022)。

重庆市、四川省各地市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分不同专题考察成渝地区整体发展,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各区域发展的水平及特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注重产业错位发展和协调发展,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分专题评估发展状况,有利于评估重庆市与四川省宏观经济、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协同、贸易金融、城乡融合和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发展状况及各地市发展的均衡性,有利于及时发现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并集中精力去解决;有利于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改革,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本书简化了各部门有关地区发展统计的庞大数据和海量信息,挑选了与《纲要》建设目标相适应的几个专题,设定宏观经济、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协同、贸易金融、城乡融合和产业发展6个一级指标,以及相应的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主要评价以重庆和成都两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18—2021年度本书书名中报告时间采用“2023”,因为报告发布时间为2023年。受数据可得性的影响,指数报告的发布有2年的延迟。故此,本指数报告所采用数据均为向后回溯2年。的发展情况。本书对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统计数据计算标准化结果,以直观反映成渝地区各方面发展状况。本书在指标选取中遵循《纲要》“双核引领,区域联动”的主要原则,注意考察成渝地区协同发展情况。在具体数据选择上综合考虑可获得性、客观性、权威性、可表征性和可度量性等因素,尽可能利用第一手资料,客观真实地反映发展状况。在指数编制中,本书采用归一化的方法对相应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将各指标按照所从属的指标层次采用等权重法赋值,有利于客观、直观和跨年度的对比分析。

经计算与对比分析,本书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在宏观经济方面,本书着眼于与人民生活相关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建设领域,选取“收入水平”“前沿经济”“人力资本与人民生活”3个二级指标。指数计算结果显示,2018—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宏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收入水平提高与前沿经济发展是宏观经济指数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平稳发展,呈现转型增效态势。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重庆和成都两个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发展迅速,遥遥领先。成、渝两地数字经济发展平稳推进,始终处于国内第一方阵。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迅速,新兴动能加速集聚。电子商务发展稳中有进,新兴消费蓬勃发展。在全国人口负增长形势下,重庆、成都实现了正增长,人口集聚能力不断强化。但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其他城市与重庆和成都差距较大,且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优化提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功能,有利于促进资源要素的空间集聚和优化配置,壮大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为国家经济平稳运行与持续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协同创新方面,结合成渝地区协同创新的现实需求,本书选取“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网络”3个二级指标。指数计算结果显示,2018—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增长迅速,协同创新水平显著提高,创新产出增加和创新网络联系增强是协同创新指数增长的主要动力,创新投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2018—2021年,成渝地区研发经费规模稳步扩大,区域内部研发投入规模差距呈缩小态势。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整体上稳步提升,但德阳研发投入强度下降。创新产出规模稳步扩大,知识创新增长速度快于技术创新。成都知识创新产出占据半壁江山,知识创新产出内部差距总体缩小。技术创新产出集中度比知识创新低,成都与重庆技术创新差距缩小。科研合作网络形成以成、渝为核心,以成、渝为主轴,以成、绵为次轴的空间结构,网络化结构初步形成。但是,重庆与成都以外城市的科研合作较少,整体上成、渝两地极化程度较高,各地市发展不够均衡,专利合作网络密度相对较低。未来应继续强化成、渝双核创新资源的辐射带动能力,打破行政壁垒,通过组建成渝地区高新区联盟、技术转移联盟和协同创新联盟的方式,促进成都与重庆的知识交流与技术合作。

在基础设施协同方面,本书选取“基础设施投资”“交通一体化”“资源环境”“新基建”4个二级指标。指数计算结果显示,2018—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协同成效显著,基础设施投资与新基建发力是基础设施协同指数增长的主要动力。成渝地区加强基础设施补短板,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启动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并在新基建领域陆续发力,其中成都和重庆在此方面的建设布局较早,发展基础较好,起着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其他城市布局相对较晚、体量较小。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方面,近年来成渝地区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除2019年受宏观经济大环境影响有所下滑外,其他年份成渝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均显著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方面,成渝地区路网建设不断完善,港口和机场建设也在持续推进,发力建设立体化综合交通极,但是与国家西南交通运输综合极的定位仍有一定差距。在加快建设跨区域的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同时,应注重城市内部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不断提升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运输能级,提高智慧化运营水平,推动智慧交通建设。

在贸易金融方面,本书选取“国际贸易”“金融市场融合”“产业融合”3个二级指标。指数计算结果显示,2018—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贸易金融指数平稳增长,成渝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与金融市场融合度提高是贸易金融指数增长的主要动力。国际贸易指数得分提升与2019年起成渝地区扩大对外开放有关。过去几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推动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两方面持续发力。从银行业分支机构数量、共同基金互相投资金额、上市公司股价同步程度三个维度来看,成渝地区的金融市场融合度不断提高,自2018年以来有了明显进步。从贡献度来讲,银行业分支机构数量贡献最大,共同基金相互投资金额仍有进一步发展空间。应持续加强成渝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合作,加强制度建设,切实改善营商环境;共同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共享区域金融资源提供基础。

在城乡融合方面,本书选取“城乡经济融合”“城乡生态融合”“城乡治理融合”“城乡生活融合”“城乡要素融合”5个二级指标。指数计算结果显示,2018—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指数稳健增长,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城乡生态融合度与城乡治理融合度提高是城乡融合指数增长的主要动力。重庆市经济发展政策的推动,促进了经济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高效利用,城乡经济融合水平显著提高;四川省提高最快的是城乡生态融合水平与城乡治理融合水平。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农业产值、人口比重相对较高的双重影响,成、渝两地面临一定资源约束,在城乡要素融合方面存在很大提升空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处理好城镇化建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有利于探索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建立城乡功能互补、一体发展的运行机制,为全面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提供有益示范(范恒山,2021)。

在产业发展方面,本书选取“产业规模”“产业活力”“产业质量”“产业融入资本市场程度”4个二级指标。指数计算结果显示,2018—2021年,成渝地区产业发展指数稳步增长,产业规模增大与产业融入资本市场程度加深是产业发展指数增长的主要动力。重庆和四川产业规模的扩大主要依靠原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带动,凭借其自身发展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的发展,而两地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成长性相对较弱,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发展成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难度更大。成、渝两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新兴产业企业开办设立,取得了一定成效。

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方面发展状况,本书提出以下建议:

在宏观经济方面,秉持“双核引领,区域联动”原则,加大对副中心城市的支持力度,以大带小,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加速发展两地制造业高水平协同,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化融合应用,协同推进成渝地区高质量数字经济圈建设。一是协同改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环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发展银发经济。以人为本,科学调控人口规模并提升人口质量,提高消费能力,拉动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发挥成渝地区数字经济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领域互补性强的已有优势,进一步扩大双方合作,辐射带动周边地市数字经济发展,继续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协同打造数字产业集聚区和数字产业新高地。建设区域教育中心,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组建多领域教育联盟。统筹建设一批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打造国家级医用卫生产业基地。老年产业正在渗透进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市场潜力巨大。因此,要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抓住地方企业发展新机遇。

在协同创新方面,明确三大科技创新环节发展方向,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畅通知识与技术要素流动渠道,强化成、渝双核创新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提升重要节点城市的创新能级,完善双核带动、多级联动的创新合作网络;探索形成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有效支撑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面对高端科技创新要素相对匮乏、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足等制约因素,突破行政边界限制,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机制,发挥双核引领作用,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整体发展,以此增加区域人均收入、吸引优秀人才。不宜盲目对新兴行业进行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应及时评估行业创新效率,厘清创新效率低的原因后再进行相应政策引导,优化投入结构,以减少不必要的创新资源浪费。市场是推动科技合作的重要动力。围绕科技合作网络,通过构建全球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科技合作体系,吸引国际资源,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财政资金支持引导机制,探索科研资金跨省使用和重大科研项目揭榜制,加大省级科技专项资金对两院院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

在基础设施协同方面,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提升各类交通运输能级;密切关注用水安全,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筑牢水安全屏障;继续夯实新基建基础,服务区域新经济建设。考虑统筹“渝新欧”和“蓉新欧”货运班列,成立统一运营的中欧班列合资公司,避免竞相压价、内部竞争(秦鹏等,2021)。推动成渝北线、中线和南线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夯实成渝主轴发展基础,有利于强化重庆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互动。按照《纲要》部署,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强化门户枢纽功能,加快完善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构建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共建轨道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路体系,推动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建设,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

在贸易金融方面,持续加强成渝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合作;加强制度建设,切实改善营商环境;对标成功典范,根据自身情况扬长避短;共同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共享区域金融资源提供基础;搭建金融资源共享平台,为区域金融资源自由流动、加强金融资源协同创新创造更好的条件;加强跨区域金融资源合作与监管,提高金融资源利用效率;以高端服务推动产业协同现代化,加快推进为高新技术制造业服务的高端服务业集群建设。协同提升中欧班列(成渝)运营效能,加强南向班列运营合作。共建成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争取试行自由贸易港政策,扩大铁路、港口、机场口岸开放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协同推进技术、装备、服务等“走出去”,联合开展招商引资,提升外资外经外贸合作水平,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应适度超前布局,加快金融体系建设步伐。推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优化金融空间布局,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持续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险资入川”规模,有序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在城乡融合方面,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强化城乡经济融合;以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为导向,推动城乡生态融合;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重点,促进城乡治理融合;以加强需求能力和保障供应能力为核心,促进城乡生活融合;以合理引导和政策配套为工具,促进城乡要素融合;以本地化和差异化为战略依据,实现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区域内县城、小城镇、乡村发展,推动以区域内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重塑小城镇连接城乡、服务农村功能,推动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高效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强化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区域内长江、嘉陵江、岷江、涪江、沱江、渠江等生态廊道建设。完善城乡路网和公交网络建设,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巩固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合理配置。

在产业发展方面,应强化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小微企业成长以扩大产业规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营造良好创业氛围,提升产业活力;引导非核心城市哺育大型有竞争力的“名片企业”,利用“名片企业”反哺城市。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扩大高质量产业规模。发挥好成、渝双核优势,引导产业、资金向周围扩散。要重点强化对小微企业的培育,可充分利用好四川省以往积累的“转企升规”工作经验,两地加强沟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区县持续落实做好“转企升规”工作。建立预防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款项问题的长效机制。采取智力引进和人才激励措施,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到重点培育企业就业,在人才落户、子女入学、社保、医疗、住房等方面给予支持。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为契机,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强化机制创新,优化、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针对成、渝两地在各领域合作与发展中有可能出现的同质化竞争问题,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理性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建立合作共建、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机制。成、渝两地以往签署的众多合作协议大多数都聚焦于交通、产业、物流通道及公共服务等领域,关于跨区域科技创新、金融产业等领域合作的协议相对较少。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资源和要素在成、渝两地之间自由流动。要在同质化中寻找差异化,促使产业结构同中有异,着眼于培育壮大比较优势。推动两地的自主创新,发展各自的核心技术,通过核心技术带动对各自产业发展进行定位,以规避产业趋同中的恶性竞争(龙开元等,2021;方行明等,2022)。

另外,协同发展将改变参与者在区域中的地位、权力和利益,再分配将使某些区域比其他区域获益更多,由此可能产生虹吸效应和排斥效应。在协同发展初期,区域内的城市在中低端功能方面有重叠现象,而成、渝双城基础条件较好,成、渝双城的虹吸效应可能进一步加大,推动各类资源要素进一步向成、渝双核集聚(秦鹏等,2021)。因此,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进程中要坚守《纲要》提出的“双核引领,区域联动”原则,合理控制利益分配产生的裂度,注意调控成、渝双核与周边城市相互之间的相对均势,以大带小,加快培育中小城市,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以城带乡,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格局。各城市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跨区域整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资源和要素,结合城市优势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定位,避免城市间的恶性竞争。同时,应进一步加大融合力度,加强边缘城市与成、渝以及边缘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曹炜威等,2016)。

综上所述,健全成、渝合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体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科研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推动贸易发展,金融与产业进一步融合,构建高效分工、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更顺畅,公共资源配置更均衡,生产力布局更合理,强化两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必将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下坚实基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钱宗鑫

202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