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报告(2023)
- 钱宗鑫等编著
- 3字
- 2025-06-26 18:05:33
一 导论
一、构建指标体系的背景和意义
“十三五”时期以来,成渝地区发展驶入快车道,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提升,中小城市加快发展,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产业体系日渐完善,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内需空间不断拓展,对外交往功能进一步强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体系面临系统性调整。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为成渝地区新一轮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重大机遇。
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总体要求,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行动方略。提升重庆、成都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市地和区县加快发展,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未来一个时期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在《纲要》提出的发展要求指引下,成渝地区推行一系列政策措施优化重庆、成都都市圈发展布局,推动重庆市周边城市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共建,协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在上述背景下,本书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协同、贸易金融、城乡融合、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地区发展建设情况,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理论意义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能直观综合地反映发展状况。本书简化了各部门对有关地区发展统计的庞大数据和海量信息,挑选与宏观经济、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协同、贸易金融、城乡融合、产业发展6个一级指标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统计数据,对庞杂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加工计算,取得标准化结果,直观反映地区各方面发展状况。拓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评估理论。相较于传统指标,本书紧扣《纲要》提出的“双核引领,区域联动”原则,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地市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析中心和区域的协同发展进程,有利于政府等相关决策部门更便捷、更深入地掌握成渝地区发展状况,为统筹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在实践意义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有利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综合包含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多方面的地区建设信息,是对政府宏观政策实施和地区发展状况的反馈,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了解政策执行情况提供了路径,有利于各地区对发展情况自我诊断。本书综合考察了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成渝地区城市群发展状况,对各地市发展进行数据比较和案例分析,比较异同,总结了各地区的主要进步和成果,针对各地区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出进一步提高的方向,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