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石砚磨穿三更月 铁耙梦破五更霜
- 宦海孤舟:李侨浮沉录
- 作家JnJDdj
- 1749字
- 2025-07-06 17:46:37
弘治八年深秋,庞庄村口的老槐树落叶纷飞,李侨的书房内却烛火通明。寒窗下,一方青黑色的端砚置于斑驳的书案,砚池里积着浓稠的墨汁,砚边散落着几支磨秃的狼毫。李侨身披粗布夹袄,脖颈处补丁摞补丁,正对着《大学衍义补》批注,忽闻更夫敲过三更,远处传来几声凄厉的狼嚎。
“二郎,歇了吧。”母亲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带着几分心疼与疲惫。李侨头也不抬,只应了句“就来”,目光却仍紧锁书页。案头摆着日间从县学借来的《大明律例》,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半片干枯的荷叶——那是前日在黄河滩拾得,叶脉间细密的纹路,恰似他日夜思索的治国脉络。
恍惚间,李侨伏案睡去。梦里,他手持一柄铁耙,踏入一座阴森的寺院。寺内暗室中,住持和尚正将强抢来的民女推入地窖,墙角堆满金银箱笼,箱上赫然印着“漕运”字样。李侨挥耙怒喝,铁耙却突然化作一支毛笔,笔尖滴落的不是墨汁,而是猩红的血水……
“哐当!”一声巨响惊破梦境。李侨猛然惊醒,砚台已被碰翻,墨汁在《礼记》书页上晕染开来。他擦了擦额间冷汗,忽听窗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和女子的哭喊。推开窗望去,月光下,邻村的王姑娘正被几个和尚拖拽着往村外走去,发簪掉落,裙裾沾满泥土。
“住手!”李侨抄起墙角的锄头冲出门。夜色中,几个和尚见他来势汹汹,丢下王姑娘仓皇逃窜。王姑娘瘫坐在地,泣不成声:“李郎,他们……他们说要带我去千佛山脚下的兴国禅寺,说是……说是寺里缺洒扫的……”
李侨握紧锄头,指节发白。兴国禅寺他曾听闻,乃济南府香火最盛的古刹,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如今却与这般腌臜事扯上关系。安抚好王姑娘后,他回到书房,翻出日间在文庙捡到的血书,又想起张员外强占民田的恶行,胸中愤懑难平,提笔写下《惩恶疏》的草稿:“今观世态,豪强横行,僧道不法,民不聊生……”
“啪!”草稿被父亲李瑄一把夺过。老典史举着纸张的手微微颤抖:“你疯了?兴国禅寺住持与知府大人素有来往,张员外更是县里大户!你这是要把全家拖进火坑!”说着,将草稿投入火盆,火苗瞬间吞没字迹,化作缕缕青烟。
李侨血气上涌:“难道就任由他们胡作非为?”李瑄长叹一声,从箱底取出个油纸包,展开竟是半块带血的玉佩:“二十年前,我在县衙当差,也曾像你这般莽撞。那时有个书生状告盐商私运,我执意彻查,结果……”他摩挲着玉佩,声音哽咽,“这是那书生临死前托人交给我的,他全家都遭了毒手。二郎,官场如渊,步步惊心啊!”
窗外寒风呼啸,李侨呆立许久,终于默默捡起扫帚,清扫地上的墨渍与纸灰。但深夜里,他又悄悄取出另一张纸,借着月光,将白天的见闻与思考重新记录——字迹虽刻意收敛锋芒,却在纸背留下深深的压痕。
三日后,李侨以“请教课业”为名,前往济南府学。府学位于趵突泉畔,始建于宋熙宁年间,门前石坊上“学海”二字苍劲有力。他穿过泮池石桥,忽闻明伦堂内传来激烈辩论。
“心即理也!圣贤之道,当求诸本心!”一名身着青衫的学子慷慨陈词,正是心学门人。另一人拍案而起:“空谈误国!若无格物致知,仅凭‘本心’,如何解民生疾苦?”却是程朱学派的支持者。李侨听得入神,挤到窗边,却见案头摆着的《王阳明传习录》崭新发亮,与自己怀中翻烂的《四书章句集注》形成鲜明对比。
正思索间,忽有衙役闯入:“都别吵了!提学大人要彻查科举舞弊案,凡与青州考生有来往者,即刻到衙门问话!”众人顿时作鸟兽散。李侨刚要离开,却见方才辩论的心学学子偷偷塞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今夜子时,千佛山麓,有要事相商。”
夜幕降临,李侨怀揣短刀,沿着千佛山崎岖的山道前行。兴国禅寺的飞檐在月光下若隐若现,钟声低沉,惊起林间宿鸟。行至半山腰,忽听草丛中传来异响,定睛一看,竟是白天在府学见到的心学学子,此刻却被五花大绑,嘴角流血。
“李兄,救我……”学子气息微弱,“他们发现我知晓科举舞弊内情,要杀人灭口……兴国禅寺的藏经阁里,藏着……”话未说完,林中突然射出几支冷箭。李侨俯身躲过,拉着学子滚入一旁的山涧。溪水刺骨,却浇不灭他心中的怒火与疑惑——这兴国禅寺,究竟藏着多少秘密?科举舞弊、强抢民女、私运漕银,背后是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他挣扎着爬上岸时,学子已没了气息,怀中掉出半块刻着“漕”字的木牌。远处传来寺庙的梆子声,三更已过。李侨攥紧木牌,望着禅寺方向,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他知道,自己已然踏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但此刻,他已无路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