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相声大师刘宝瑞在其作品《连升三级》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时有一个纨绔子弟叫张好古,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就因为相面的给了他几句奉承话,竟然异想天开地进京赶考。结果阴错阳差,借了权宦九千岁魏忠贤的势力,他一个字没写,就得了一个榜眼。群臣以为张好古是魏忠贤的亲信,就联名保荐。就这样,目不识丁的张好古进入了当时的文化之地——翰林院。
翰林即文翰之林,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张好古一个文盲在这里肯定得露馅吧?然而,事实是,同僚们都知道他是九千岁魏忠贤的人,都很尊敬他,什么事情都不让他做,甚至还经常将写完的东西拿去向他请教:“哎呀,张兄,你看这个怎么样?”张好古一个字也不认识,就装模作样地看看,然后说:“哦,行,很好!很好!”同僚们听他这么说,都认为张好古一定是一个有大学问,有内涵的人。就这样,张好古在翰林院待了一年多,什么活也没干过,就凭着这一句话混得风生水起。
张好古目不识丁,却能在翰林院混一年多,固然是那个昏暗的封建官场给了他机会,但与他的同僚识人不清,误把无知当成有内涵有莫大的关系。
无知与内涵有着本质的区别。张好古一无所知、自以为是便是无知的代表。内涵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是我们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认知感觉。它并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在的隐藏在深处的东西,需要探索、挖掘才可以看到。正因为涵养是一种无法量化的深层次的认知体验,所以现实中很多人容易把无知当内涵。
因为人们的这种认知错误,所以,我们身边总会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很少主动做事,几乎从不发表意见,总是坐在一边,面含微笑,显得特别高深莫测。旁边不知情的同事经常充满敬仰地说:“××,真有内涵呀!你看他从不多说一句话,肯定是胸有成竹,不屑于与大家交流呀!”殊不知他们腹中空空,一无所知。
对于个人来说,把无知伪装成内涵,或许能获得短暂的荣誉和赞誉,但纸老虎总有被戳穿的时候,最后终究逃不过沦为大家笑柄的下场。对于领导者来说,如果识人不清,把下属的无知当作内涵,并把他安排在重要的岗位上,很有可能会对组织造成巨大的损失。古往今来,这个道理已经被无数事实验证。赵孝成王任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使得数十万赵军被坑杀;诸葛亮误用马谡,失街亭,破灭光复汉室的希望;建文帝听信无知文人,想要削藩铲除朱棣,结果时机不成熟反而丢了江山。历史上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
也许有人会说,赵括、马谡之类其实也是满腹经纶、熟读诗书,只是没有实战经验罢了,怎么能说他们无知呢?其实不然,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用价值才可以称为满腹经纶,如若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价值,妄自尊大的话,那就是无知了。作为领导者,如果被这种人的外部表现所迷惑,不能做到知人善任,理应承担由此造成渎职的后果。
可见,那些表面上看起来饱读诗书、文采斐然、高深莫测、胸有成竹的人,也有可能是自以为是、胸无点墨、毫无才能的无知之人。这些人都不能称之为有内涵的人。笔者认为,一个真正有内涵的人,必须具备以下特质:
第一,真诚相见。很多时候,有才能无品德的人对组织的伤害比无才能有品德的人还要大,可见品德是人才的最重要素质。而是否诚实和正直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首要标准。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花旗集团就把诚实、正直作为选择人才的首要素质。
第二,专业水平。业务水平和技术背景是人才的硬件系统,也是选择人才时必不可少的要素。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各行各业都对其从业人员有极高的专业技能要求,有学问会授课的才能成为老师,有知识能看病的才能成为医生,懂法律有口才的才能成为律师。对于个人来说,必须有一技之长才能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第三,发展潜力。比尔·盖茨说:“在我的公司里,我愿意雇用有潜质的人,而不是那些有经验的人。”因为从长远来看,潜质更有价值。在选用人才时,领导者必须考虑员工是否具有比岗位需求更高的发展前景,是否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承担起更重大的责任,取得更大的业绩。
第四,创造价值。IBM选择人才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高绩效”。所谓高绩效,就是创造价值的能力。有些人纵使有很多才能,却不能为企业创造等价的价值,这样的人才也是不能重用的。要实现高绩效,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Win——为了成功不惜任何代价的决心;Execution——没有任何借口,绝对的执行能力;Team——跟同伴协同作战的精神。
大多数人都喜欢被人夸自己有内涵,这是对一个人知识修养、个人素养等的综合评价,也是对一个人诸种气质的最高褒奖之一。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一味地追求内涵,而不承认自己的无知。《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句话:“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无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不能装作知道,这才是聪明。成为一个有内涵的人,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不妨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地丰富自己。
首先,善于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出版一套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套丛书将“学会学习”作为现代教育目标的核心。学习是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一种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学会学习是挖掘人本身所具有的潜力和创造性的一种最好的办法。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学习决定一个人的内涵,关系着一个人的素质与命运。我们应该不断地坚持学习,更新知识,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容量,开阔视野,这样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否则就会知识老化,思想僵化,工作能力也会大大衰退。
职场中人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才可能养成志存高远的大气,满腹经纶的才气,刚正不阿的正气,开拓进取的锐气,淡泊名利的雅气,成为一个真正有内涵的人,才能为单位和集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宽容谦让。实践证明,宽以待人是成就事业的前提与保障。反之,一个以敌视的眼光看人,对周围的人戒备森严,随时留心眼,处处提防的人,必然会因孤独而陷于忧郁和痛苦之中。一个宽宏大量、与人为善、谦让待人,能主动为他人着想,肯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肯定讨人喜欢,容易被人接纳,受人尊重,魅力无限,因而能更多地获得成功。
一个人若能在生活中对别人宽容谦让,养成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做事习惯,肯定会受到他人的欢迎和尊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抢名利。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难免会发生同他人争吵的事情。在发生争吵时,不管起因如何,都以博大的胸怀宽容和谅解他人,这就是有内涵的一种表现,正如一句话所说:“原谅别人,才能释放自己。”借着宽恕,你释放了心牢里的犯人,而那个犯人,极有可能就是你自己。一旦你能舍得过去的一切,让它们烟消云散,你的宽容谦让将会为你打开新的局面。
再次,低调做人。低调做人是一种高超的处事谋略,它绝不意味着卑微,而是一种“经低求高”的强者韬略。生活中经常能见到一些貌似平淡无奇、胸无大志的人,最后却总能一鸣惊人,取得出人意料的成绩。这些人,在人生路上选择了低调,不张扬,不卖弄,却志存高远,坚忍不拔,凭借不懈的努力,最终迈入人生的高标境界。
低调是一种风度,高标是一种气魄。懂得高标处事,善于低调做人,不仅是体面生存和尊严立世的根本,也是赢得人生、成就事业的最佳姿态。高标必须以低调做人为基点,这好比弹簧,压得越低,弹得越高。只有善于低调,在低调中蓄养势力,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毋庸置疑,这个社会上没有哪个人是天生就自甘平庸的,谁都希望自己能举世瞩目、风采照人。然而,要想充分展示自我,受人认可,没有足够的资本是不可能梦想成真的。人们常说“要想人前显贵,须得人后受罪”;“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背后”和“台下”的低调历练,又哪来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