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才女貌,双双封侯,世间还有比这更快意的事么?
武定会战结束,朝廷除了对何谋全、云懿有封赏外,对贺隆臣、严道、左光先等五边将领均有不同程度的封赏,其中以左光先为最,被加封为“从三品下归德大将军”,一战成名。
战死的铁鹰卫士、及牺牲的赵真定、李明峰、赵锐等太子率卫也有嘉奖,但是他们却看不到这一天了。
云懿受封为侯,心情却十分复杂,接旨后一句话也不说,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何谋全整理了一下思路,把一件比较紧要的事说了出来:“邱老,你可知道杜至焕家住何处?”
邱秉真不知道何谋全问的是谁,便问道:“五边统兵官杜至焕?”
“正是。”何谋全点头,将杜至焕的生前身后事从头到尾讲了一遍,末了,何谋全指向远处载着杜至焕尸身的马车,指给邱秉真看。
邱秉真喟然长叹,连连感慨,只道这等忠义之士不多了。
得了杜至焕住处,何谋全辞别邱秉真返回了常新店镇内,向麾下军队下达了就地驻扎、不可扰民的命令,随后抽调了五百精锐士兵,亲自带兵护送杜至焕尸身前往京城东郊魁文坊。
魁文坊,正是杜家所在地。
京城内的房子很贵,不说是寸土寸金,但也不是一个统兵官能买得起的,很多京官都是租房子住,一个月的俸禄,房租就能吃掉一半。
何谋全一路朝着东郊走,几番打听,终于在魁文坊南外找到了杜府。
魁文坊南外不如京城里繁华,却极为祥和安静,南北通透,阳光充足,绿树成荫,治安也非常好,鲜见地痞流氓。
街边有很多小孩儿光着腚在地上玩耍,脸上洋溢着开心的表情,两边房子的台阶上坐着很多老人,他们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谈论着奇闻异事,或是独自坐在那晒太阳。
总之,是一处难得的清净地,适合居住。
何谋全也没想到,素来以勇猛闻名的杜至焕,竟然会住在这样一个宁静祥和的地方。
安和巷口,何谋全本想买一口上好棺木将杜至焕的尸身安放进去,但想了想觉得于理不合,于是将杜至焕从马车里抬出放在一块木板上,然后与陈长廷、柴襄、洪相封抬着,一步一步向杜府走去。
何谋全身后,是五百名神色肃穆的精锐士兵、所有士兵甲胄外穿着白衣,戴孝缟素,整齐列队前进,送这位“杜疯子”最后一程。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也有今日马革裹尸还。
五百名士兵开进小巷子,引起了百姓注意,众人纷纷躲避,也有很多人好奇。看这场景,却不知是哪家儿郎战死归来了?
“看去路,是往杜家去的……”
“你咋知道他们就是去杜家的?”
“这还用说?杜家老母三个儿子两个女,大郎二郎都去当了兵,二郎去年死在了长城,连尸首都没找到。那大郎君杜至焕在晋州为将,我昨天在街上看到了告示,说是官军在五边武定一带大破贼军……那高黄二贼岂是易与之辈?如此想来应该是杜家大郎死了。”
“咱们这条巷子里的邻里乡亲,在五边当兵的好像也只有杜家的。”
“听说那杜至焕还是个统兵官,管着上万兵马呢!”
“乖乖,连统兵官都死了……
“这算什么……”有人不屑道:“你是没进京城去看看,朝廷的告示每天都在贴,光是今年定初元年,死的将领、老爷就有好几百个,东华门几乎每天都有从前线运尸回来的……”
“可不是?”另一人应道:“这年头连宰相都被行刺,死个统兵官,能是什么惊天奇闻……”
“可怜那杜家老母,三个儿子死了两个。”
安和巷的百姓们看着何谋全一行,议论纷纷,言语中也没有多少震惊,似乎已经习惯了。
“大人,这里就是杜府了。”士兵走上来跟何谋全汇报。
何谋全点了点头:“去叫门。”
面前的杜府,没有恢弘大气,很普通的二进小院,门口两边摆放着两个石狮子、吞口,士兵上前拨动了门上的铜铃。
不多时,门慢慢的开了,大门里站着一个模样俊秀的少女,大约十六七岁,不算很漂亮,却很耐看,有一种朴素美。
“你、你们找谁……”
少女看到这个府外这个阵仗,明显吓到了,声音有些颤抖。
何谋全看了看这个女生,颇有几分杜至焕的长相,沉默了一会儿组织措辞,说道:“我们找杜老夫人。”
少女想了想,又问道:“找我大母吗?”
“对,就是你奶奶,我们来送……老夫人儿子回家。”
“你是杜至焕的女儿吗?”
“是啊。”少女点头,巧目带着疑惑:“你问这个干嘛?我爹在晋阳打仗,不在家。”
何谋全看着她,很不想说出这个残酷的事实,但还是不得不说,深呼吸了一口气:“对不起,你父亲已经……殉国了。”
何谋全放下杜至焕,掀开盖在他身上的布。
少女脸色变了,站在台阶上居高临下打量何谋全四人抬着的木板上的人。
这个人身体缺了一支胳膊,全身染血的甲胄布衣发黑,头被石灰腌制了,看不清脸,但少女看着这人熟悉的身材和甲胄上刻着的“先岭”二字,还是在第一时间认了出来……
“爹!”
撕心裂肺的凄惨哭号在小巷子里响起,少女五步并做一步走,脚步不稳冲到台阶下,伏在地上抱着已经腐烂发臭的杜至焕使劲摇晃。
“爹,爹!”
“呜呜呜呜呜……”
她已经说不出话来了,鼻涕眼泪流了一脸。
少女的哭声惊动了杜家其他的人,没过多久,里面便跑出来几个人,行迹匆匆。
为首的是一个中年妇人,头发盘起,扎着簪子,一身长裙,长相很普通平凡,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沧桑和疲惫。
正是杜至焕结发之妻—杜杨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