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朕心甚慰

感谢“出双入对是佳人”,特加更一章。

闻听天子刘协的质问,卫觊虽知卫氏根基深厚,天子必不敢此时痛下杀手,却仍感到一阵寒意从脊背窜了出来。

他喉头滚动,声音不自觉地发颤:“小民…...知罪。”

“知罪?”刘协冷笑一声,指尖轻轻敲击着剑柄,“那你就说说,罪在何处?”

卫觊深吸一口气,额头几乎贴到冰凉的地砖:“小民之罪在不自量力,妄图裹挟民意与朝廷对抗。”

“你倒是坦白。”刘协神色稍霁,向后靠在凭几上,“依大汉律,此罪当如何处置?”

见天子刘协没有咄咄逼人,卫觊轻松了一口气,苦笑道:“轻者流放边陲,重者满门诛灭!”

刘协嘴角一弯,按着赤霄剑柄缓缓起身:“那你说,朕该是把河东卫氏流放边陲?还是……”

他故意顿了顿,“查明罪责待秋后处决?”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卫觊伏得更低,“小民但凭陛下圣裁。”

客厅内一时寂静,只听到呼吸的声音。

刘协缓步走到卫觊跟前,卫觊能感觉到天子审视的目光如刀锋般刮过头顶,额头上的冷汗不可抑制的渗了出来。

半晌后,刘协忽地笑了,转身又回到上首:“你心里很清楚,认为朕不会拿卫氏如何!可是……”

他顿了顿,脸色变得肃然:“可是你忘了一点,朕能灭了白波军,就敢扫平传承数百年的大族卫氏。

朕不惧天下非议,朕要中兴大汉,谁敢阻挡朕的脚步……”

他猛的拔出赤霄剑,砍在了身前的案几上,冷冷道:“朕就叫他灰飞烟灭,即使搭上整个大汉江山社稷!”

卫觊听着案几断为两半的声音,心头颤动,他相信天子刘协的话并非虚言。

銮驾从长安东归,白波军浴血奋战,拥有滔天之功,可最终还是被天子覆灭。

这让他猛然想起了太祖高皇帝,还有毁誉参半的孝武皇帝,大汉天子果然都是心狠手辣之辈。

想到这,卫觊吓得连忙收敛心神,伏在地上一动不动。

刘协见状,冷哼一声收剑入鞘,盯着卫觊,略带深意的说道:“罢了,正如你所料,朕今日来卫府,确实想给你卫氏一个机会,可这个机会需要你卫氏好好把握!”

卫觊听后,心中已经明白。卫氏要想脱身,是该付出代价了。虽然心中不舍,可也无可奈何,毕竟家族存亡为大。

他定了定神,缓缓抬起头,眼神中闪着决然之色:“小民知道昨夜之后,河东盐铁都将收为官营,以助朝廷振兴。卫氏愿献出所有盐铁之利,另为朝廷捐献八万石粮!”

说完,他双眉一挑,瞥了一眼天子的脸色,发现其正似笑非笑的盯着,顿时惊的又垂了下去。

他咬咬牙,猛的抬头补充道:“卫氏愿以天子和朝廷的名义,在安邑县内开设粥铺以赈流民,以一年为限!”

刘协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他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要是再逼迫恐怕会适得其反。

但在面上,他仍是冷峻:“哦?你倒是真慷慨大方,那……你就起来吧。”

卫觊心中终于松了口气,拜谢之后颤巍巍地站起身。

刘协淡淡一笑:“朕知道,朝廷迁至河东,定会有损你们这些大族的利益,可你要谨记,河东乃大汉国土,无人可以凌驾于朝廷之上。”

卫觊勉强笑道:“陛下教诲的是,卫氏有错在先,好在陛下仁慈,小民感激不尽!”

刘协摆了一下手,话锋一转:“朕在来时,遇到了令媛,朕与她交谈一番后甚至欣喜。”

卫觊心中一惊:“陛下此言何意?”

刘协笑了笑:“以朕看,她应与朕年龄相仿,可却对盐铁之政颇有见解!”

他转身看着卫觊:“令媛既有如此高见,那么作为父亲,你应早有腹论吧!”

卫觊闻言,心知天子要考量自己。当然,这也是他要的机会。

斟酌了一下,他苦笑一声:“小女无知,她的话陛下切不可当真。不过既然陛下问了小民,小民自当如实禀奏!”

“好!”刘协果断赞了一声,“朕就欣赏你这果决的性格,说吧!”转身,他回到了上首坐下。

卫觊行了一礼,回道:“小民知陛下决心,是要中兴汉室。可要如此,就得选一根基之地。想必陛下移驾河东,其中深意就是如此!”

刘协笑了笑,并未多言。

卫觊继续说道:“可要以河东为根基,并非易事。陛下如今虽然有强军在手,可却无财力和充足的粮草支撑!假以时日,必生祸乱!”

刘协沉默了一下,淡淡道:“这些朕都知道,你且继续!”

卫觊应声,说道:“昨夜之举,陛下欲收盐铁为官营,虽然官营也有种种弊政,但在这个特殊时期却是必要的。因为盐铁之利可为朝廷解决一时困难,但却不是关键。”

“哦?”刘协起了兴趣,问道:“那以你之见,除盐铁之外,朝廷又当如何?”

卫觊回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朝廷无粮,必不能持久。因此,小民以为积粮安民乃是朝廷重中之重。”

“积粮安民?”刘协颇为赞同的点点头,感慨道:“你说的有道理,那你说该如何积粮安民?”

卫觊笑了,神态越来越自信,拱了拱手:“陛下,积粮之事暂且不急,小民相信昨夜之后朝廷暂时不为粮草所忧。

此外,朝廷决策不可同时进行,应循循渐进,以免造成人心惶惶,不利于朝廷稳定。

所以,小民以为朝廷当先决策应为收河东盐铁为官营,整顿市场物价,以安民心。”

刘协听后,心中略有感悟。他自重生后,一心一意的想要壮大自己,可内心总免不了有些急迫。

深深的长叹一声,他忽见卫觊欲言又止,溫声鼓励道:“你要是有什么话,大可直言,只要有利于朝廷,朕都不会怪罪!”

“陛下英明!”卫觊恭维了一句,随后伏地拜道:“陛下,洛阳和长安为大汉东西两都,可却是人口稀少、残破不堪。

如今朝廷漂泊不定,不利于人心稳定。当务之急是昭告天下,定都安邑。如此方能凝聚人心,使四方才俊来投。”

刘协精神一振,却是反问:“那你可愿为朕、为朝廷、为大汉尽心尽力?”

卫凯心中大喜,他今日牺牲卫氏那么多的利益,为了就是此刻。

现在朝廷困难重重,立足河东必要依赖卫氏。可反过来,卫氏同样需要借用朝廷之力。

只要大汉中兴,河东卫氏将不再是一地方豪族,而是如同汝南袁氏、弘农杨氏一般的天下望族。

这是他的野心,也是他卫氏自孝武帝起数百年来唯一的一次机遇。

心中激荡之下,卫觊郑重叩首:“愿为陛下分忧!”

刘协上前虚扶起卫觊:“你有此心,朕心甚慰。你初至朝廷,就先在大司农下任个平准令。”

卫觊有些受宠若惊,不是六百石的平准令的官职,而是天子虚怀若谷。

此时,他才明白他起初的决定是多么的愚蠢。朝廷刚至安邑,他就应该投诚天子和朝廷,否则,卫氏怎么会落到今日地步。

………

离开卫府时,刘协回头望了一眼卫府府门。穆顺见状,小心翼翼的低声问道:“陛下,卫觊……可信吗?”

刘协瞥了一眼穆顺,淡淡笑了笑,只说了一句:“他……别无选择!”

卫觊臣服,等于河东卫氏心向朝廷,即使卫氏内部有个别不同的声音和怨言,刘协相信他会处理好。

说完之后,刘协抬头望向虚空,吩咐道:“传召卫觊,就说朕的意思,让她女儿卫瑗择日入宫做个检校女秘书。”

稍后,他露出了一抹笑意,大踏步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