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是否可行的方案

又过了几日,刘义符被唤到厅中。

刘裕正与王修等人议事,案上摊着地图和几卷文书,气氛凝重。

刘裕抬头看了看他,语气平淡:“上次符儿你说的祛寒汤棚,仓曹核算过了,花费尚可,已派人在几处重要道路试行了。你既然关心这些事,在旁听听也无妨。”

刘义符恭敬地应了声“是”,站到一旁。

讨论的正是粮道。

一个幕僚指着地图某处,声音焦虑道:

“这段旧漕淤塞多年,如果重修,需要耗费的民力就非常大,并且工期时间也很难确定。”

他手指移动:“如果从陆路绕行的话,但山路非常崎岖难走,车马损耗也成倍增加,怎么征发民夫更是难题。”

他加重语气:“眼下粮秣转运,这个地方已成重要阻碍,使得每日损耗都非常惊人。”

王修眉头紧锁:“主公,这段地方乃是咽喉之地,如果不去疏通,大军前行,粮秣就非常难运输了。若是重修旧漕,恐怕花费时间要很长……”

厅内一时沉默。

难题就摆在面前,似乎只有耗费巨大民力重修或者忍受巨大损耗绕行这两条路可走。

刘裕手指不停的敲着案几,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刘义符身上。

刘义符深吸一口气,知道时机到了。

他抬起头,清晰平稳的说:

“父亲,诸位长史。儿近日翻阅地志杂书,前代记载,提到过这段淤塞河道上游十里处,有一古堰坝,名唤‘破釜堰’。”

他顿了顿:

“书中言,其地两山夹峙,地势很高,如果能稍加修缮,或许可蓄水。”

见刘裕眼神微亮,王修等人也露出惊讶之色,他才继续道:

“儿妄自揣测:如果修复这处堰坝,然后把水位蓄高。等漕船行至下游淤浅处前,选择合适的时间开堰放水,是否可以借助水势冲刷淤泥,短暂提升水位,帮助粮船通过?”

他抛出核心:

“如此,或许能免去大规模疏通河道的民役,并且能减少绕行陆地的损耗。”

他补充道:

“虽然需要反复蓄水开闸,操作繁琐,但相比征发数万民夫重修漕道,或许能省大量人力与时间。”

厅内一片安静。

王修的眼睛瞬间睁大了!

他猛地看向地图上刘义符所指的大致方位,手指无意识地在案上划动,似乎在快速计算可行性。

其他幕僚也面面相觑。

这个思路,闻所未闻!

利用水利自然之力,间歇性地解决关键节点的运输难题?

这绝非寻常少年能想到的层面!

刘裕取而代之的是毫不掩饰的惊讶和审视。

他没有立刻评价建议本身,而是寻问:

“破釜堰?你从哪里得知这个地方的?书中记载,具体如何说?”

“回父亲,是在《淮水地志》中偶然读到的。记载非常简单,只有这个名字,和‘两山夹峙,可蓄水’这几句话。”

刘义符坦然道:

“儿子见它的位置正好在梗阻河段上游,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否可行,还需要实地去勘察堰坝情况,测算蓄水量与水势。”

他点明了关键——需要实地验证。

刘裕的目光看着刘义符,沉默了一伙,转向王修说到:

“王长史,立刻派人!拿着我的手令,快马前往这个地方,详细勘察破釜堰现状!”

他语气坚决:

“地形、石基、蓄水可能、开闸水道……事无巨细,速速告知我!”

“喏!”王修立刻起身,声音带着一丝激动。

他迅速领命而去,经过刘义符身边时,目光复杂地看了一下这位突然变得深不可测的大公子。

厅内只剩下刘裕和刘义符。

刘裕的目光依旧停留在儿子脸上。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听不出喜怒:

“符儿,看来你病了一场,倒让你沉稳了许多,还开始会思索政务了。”

刘义符低下头:

“儿惶恐,只是胡乱翻书,突然有所得。乱说的地方,请父亲责罚。”

“责罚?”刘裕身体靠回椅背,挥了挥手,“下去吧。此事,待勘验回报再说。”

“是。”刘义符恭敬行礼,慢慢退出。

他能感觉到,背后那道目光一直追随着他,直到他消失在门外。

厅内,刘裕独自坐着,手指敲击着案几,目光始终落在刚刚刘义符所指的地图位置。

日子恢复到了一种表面的平静。

刘义符依旧每日读书。

案上的竹简换成了《淮水注疏》和更详细的沿河地志杂书。

破釜堰的建议已经抛出来了,只需要等待回复就行。

他知道父亲刘裕也在等王修的勘验回报。

雀儿能感觉出公子的不同。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书看不进去就烦躁地丢开。

现在他对着那些描绘山川河流的书籍,都能看上很久,手指有时会在桌面上无意识地划动,勾勒地图。

刘义符的心思,并未完全停留在破釜堰上。

这只是改变刘裕看法的一个敲门砖。

他需要有更多表现。

他让雀儿留意府里的重要事情,尤其是与广陵、寿阳这边的。

雀儿很机灵,老是能带回些零碎的消息:哪条驿道最近信使来得特别勤,哪个方向的粮车似乎开始变多。

这些消息,刘义符都默默记在心里。

他也开始去更细致地研究地图,尤其是淮水流域。

王修书房争论声里,“寿阳”、“彭城”这些地名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高。

刘义符知道,这些都是北伐路线上的重要地方。

他反复去看记载这些城池攻防历史的书简,尝试去理解它们的地利的重要性。

几天后,王修再次出现在他面前。

这位长史的神色比上次更复杂。

带来了刘裕的命令。

“公子,”王修平稳的说道,“主公吩咐,关于粮秣转运、沿途设点这些事,公子如果有具体细务上的想法,可写成条例,交给在下参考。”

没有提破釜堰勘验的结果,但刘义符明白这是一个信号。

刘裕没有否定他上次的提议,甚至允许他进一步参与细节。

“有劳王长史。”刘义符平静地回到。